熊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封面图.jpg

文:胡慎之 | 微信公众号:胡慎之(ID: hushenzhixl)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你家有熊孩子吗?

有一次,我坐在从上海回家的高铁上,遇到了一个类似熊孩子的成年女生。

她,约20多岁,坐在我旁边(我们之间隔着走路的通道),大学刚毕业,在工作上遇到了挫折,觉得领导对她不公平。

一上来,她就大声打电话,声音非常尖锐刺耳,根本没有顾及到这是一个公众场合。讲着讲着又哭了一会,,然后撒娇,耍泼,还说要报复社会,拿刀砍小孩。

电话那头,应该是他男友,不断地安慰她,很宽容地对待她,应该是24孝好男人。

她的言行举止令在场的很多乘客都很不舒服,纷纷回头看了她一眼,接着保持沉默。

因为她和我的座位挨得比较近,她的电话也持续了很长时间。本来我打算在车上休息一下,工作了一天,赶高铁也很着急。但她的分贝太高,语速也很快,即使我捂住耳朵,也没办法阻止声音进入。

于是,我走到她面前,眼神有些凌厉,看着她的眼睛说:“这位女士,这是一个公众场合,请你说话轻一点,因为你这样大声说话已经影响到我了。”当时,她很愤怒的看着我,很想说话,我猜,如果她张口,99%是爆粗口。

但眼神对视之间,她缓和了下来,对着电话说了一句“就这样吧!”然后挂掉了。

后来,在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旅程中,我们没有任何交流。她把书翻得很大声,不断地摔她的东西,但因为影响不是很大,所以,没去管。

>>>01<<<

什么是熊孩子?

我认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破坏规则,总是给别人惹麻烦的孩子,就叫熊孩子,如在电影院大声说话,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呢?

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而熊孩子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打破规则的。在他们的内心,好像没有任何规则需要去遵守,包括尊重他人,自我负责。

所以,不得不说,熊孩子的诞生,跟父母少做了很多事情有关。

第一,少了真诚。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总有“失误”的时候。

公交车上,我见到过一位妈妈带着一个熊孩子。

熊孩子在车上随意走动,经常碰触别人,那种碰触能看出是故意且恶意的。妈妈在旁边,拼命地跟别人道歉,对自己的孩子也会有一些责怪,“你怎么这样,碰到别人了……”

总之,妈妈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但似乎没什么效果,熊孩子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后来,妈妈发飙了,熊孩子才消停了一会。

其实,孩子在打扰别人的时候,妈妈的歉意里少了真诚,表达的更多内容是“你们应该让着我的孩子”。

很多人对这样的妈妈心里是有一点讨厌的,包括她的孩子,因为她没有很好地引导自己的孩子。虽然孩子的眼神中充满着皎洁,但让人看起来很不舒服,因为他的眼神里缺少真挚的情感。

我们都知道,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妈妈认为这个世界是友好的,孩子自然也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友好的;如果妈妈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害的,那么,孩子也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害的。

换言之,熊孩子对待世界的方式,来自于妈妈。

家有熊孩子,也许,身为孩子的父母也该反思下。

第二,少了尊重。

什么是尊重?

我认为,尊重是站在理解的角度,达到跟别人真正共情的状态。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人,也把别人当成一个人。

如果你把自己当成神,别人就都是蝼蚁苍生,需要你去拯救。如果你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别人就被你当成了需要去拯救的人。在这些情形下,我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别人。别人只是我们的工具而已。

熊孩子就是父母的工具,没有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在父母面前,熊孩子反而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尤其是对待妈妈,特别顺从。

在熊孩子的心里,他们没有把周遭的人当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体,更多的是当成了工具,所以,他自己的这种行为,并不认为伤害到了他人,自己也不会有太多的愧疚感,羞耻感。

你想,你会对一个工具产生愧疚感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熊孩子喜欢虐待动物,因为那些动物只是一个工具,自己曾经也被当成了一个工具。

第三,少了被宽容的对待。

我见过一个熊孩子,他有一个非常尽责的妈妈和一个相对较为严厉的爸爸。

爸爸经常不在家,从小到大,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妈妈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多些。

如果孩子犯了错,爸爸就把他挂起来吊打,有时打耳光,有时用脚踹,不允许他这样,不允许他那样,很严格。妈妈总是护着孩子,甚至妈妈和孩子站在了同一条阵线,不让爸爸回家。

严厉的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少了耐心,少了包容,用简单粗暴和绝对不允许的方式去对待。以至于孩子特别排斥父亲,也拒绝把父亲当成自己的榜样。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每个人的攻击性总是需要释放的,所以,一方面他认同了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用破坏规则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一会惹这个人,一会惹那个人。

在释放攻击性的同时,也是在用这种方式去获得别人的注意。

这种需要别人的关注,一开始来源于需要爸爸的关注。因为在爸爸眼里,孩子是很糟糕的,每次看到孩子,就觉得孩子浑身都是缺点,而孩子真正的样子并没有被父亲看到。孩子内心特别希望父亲看见自己,爱护自己。

但是很可惜,父亲既没有实现父亲的功能,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太负责任。

如果在家庭中,爸爸妈妈的功能是完整的,孩子不可能是熊孩子。

>>>02<<<

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这是不需要怀疑的。

不管你长到了多大的年龄,哪怕成年,我们也能从你成年的状态中,寻找到幼年时被对待的方式。

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熊孩子?

第一,不要替代过多。

如果父母替代过多,孩子获得体验和价值的机会就会被剥夺。

例如,孩子在幼儿园跟其他小朋友发生了矛盾,妈妈二话不说,不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机会,冲到前面,帮孩子解决问题。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一点一滴跟别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第二,不要干涉太多。

当孩子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时,妈妈总会干涉过多。

例如,小玲跟妈妈去商场涂颜色,在小玲专注涂颜色的时候,妈妈会说,小鸟的眼睛要涂黑色,不能涂红色;羽毛要涂鲜艳一点的颜色,更好看。总之,妈妈会给到孩子正确的选择,会列一些规定,对孩子的控制很强烈。

成年后,等小玲稍微有了能力自主的时候,她会跟以前妈妈规定的东西对着干,类似报复性的表达。

所以,妈妈干涉太多,孩子就没办法专注的做一件事情了。很多多动症的孩子,也跟父母干涉过多有关。

>>>03<<<

言传不如身教。

父母教育孩子,总会说一些大道理,反复强调什么是正确的,我们要尊重别人,真诚的对待别人,学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而爸爸妈妈自己却很难做到这点。结果,孩子真正认同的是父母做的事情,而不是说的事情,变成了一个熊孩子。

所以,熊孩子的养成,更多的是爸爸妈妈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孩子本身。

文中前面的案例,当妈妈说“孩子还小”的时候,别人是非常讨厌的。但对妈妈来说,她是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这会打破自己的自恋,因此,妈妈否认了熊孩子的事实,把责任推给了别人不够宽容上。

如果爸爸妈妈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那么,等到有一天,别人一定会代替你们去好好教育你们的孩子。就像我在高铁上遇到的那个女孩子,那刻,我扮演的恰恰是一个很有规则感,告诉她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的父母。

作者简介:胡慎之,花镇首席心理督导师,完整心理学常识、前沿心理教育、专业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112.PNG

今日讨论

熊孩子之所以“熊”

更多的是来自于父母的原因

言传不如身教

你认为父母应该如何让做好榜样?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