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文:何孟欣|壹心理创作者

『Because I’ve realized that,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or what you’re doing, or who you’re with, I will always honestly, truly, completely love you.』 

前几天重温了一部2014年上映的电影,德国导演克利斯汀·迪特执导的《爱你,罗茜》(Love,Rosie)。

影片讲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在高中毕业后因为机缘巧合而分开,男生亚历克斯前往美国求学,而女生罗茜因为一次意外怀上了孩子,放弃学业成为了一位单身母亲,独自留在故乡都柏林的家中。

在接下来的十二年里,两人在事业和感情上分别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波折,却一直维持着深厚的友谊。直到罗茜再次与亚历克斯见面时,两人才发现原来最爱的就是对方。

undefined

类似《爱你,罗茜》、”挚友变挚爱”的套路在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

从《克拉恋人》中的雷奕明到《我的少女时代》中的徐太宇,体贴细心、与女主角情同手足的男性角色逃离了炮灰的宿命,反而经常力压半路出现的白马王子成为最终赢家。这种潮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可能像爱情电影那样,和自己的异性好友最终坠入爱河吗? 

01

心理学上,爱情和友情由什么组成? 

『不幸福的婚姻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友谊。』——尼采 

当提起友谊时,你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提到爱情的时候呢?

心理学家戴维斯(Davis)认为友谊中的情感可以理解为8个主要元素: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交心。

而爱情除了包含上述所有元素之外,还有两个必不可少的集束,就是激情和关怀。

其中,激情束又可被分为『为对方所迷恋』、『性的欲望』、『排他性』三种成分。

关怀束包括『在各种争执中永远作为对方的拥护者或首席辩护者』和『极大限度的付出』两种成分。

因此,爱情被认为是一种特别形式的友谊,具有独特的成分(激情与关怀),并且在共享的八个维度上,都有更高的情感水平。

undefined(这也就是为什么爱情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常常是在感觉到嫉妒时才蓦然发现『原来,我喜欢ta啊!』) 

在经典的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中,也出现了与友情极为相似的成分。

爱情三角理论将爱情拆分为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和承诺(commitment)。其中,只有亲密成分的爱被称为喜欢(liking),是一种和友谊非常相似的情感,主要代表两人相处时一种感觉亲近、温馨的体验,能够相互理解,在困境时能够相互支持。 

由此可见,近年来对于『挚友型恋人』的追捧,很有可能是因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爱情中的亲密成分,理解了相互的理解、支持和相处时的温暖感觉是和相互吸引与承诺一样重要的爱情要素。

在人际关系变得日益迅速和短暂的今天,我们需要荧幕上的感情为我们提供一种对于互相理解、无拘无束的相处模式的爱情理想。在这样的需要的推动下,没有比『多年好友成恋人』的故事模式更令人喜闻乐见的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拥有一个交往起来如朋友般舒适自如的爱人』,和『与一个交往起来舒适自如的朋友谈恋爱』,则完完全全是两码事。 

02

『挚友型』恋人的困扰“关系自我”与“图式” 

『挚友变挚爱』系列的剧集里,另一部非常出名的作品是台湾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

高中班级的班长程又青和副班长李大仁坎坷十三年终成眷属,套路和《爱你,罗茜》大同小异,无非是一对挚友在各自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分分合合之后,最后发现最爱的仍是彼此的故事。

但是这部电视剧结尾加入了两人婚后的一个片段,在偶像剧级别的剧本中可以称得上是”神来之笔”。片段里讲了结婚后的某一天,程又青和李大仁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了起来。

倔强霸道的程又青气的摔门而去——无论是怎样互通心意的挚友发展出的亲密关系,都还是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与摩擦——然后她在计程车里,拿出手机给李大仁打了一个电话,闷闷地说:”好朋友,我和他吵架了,我该怎么办?”

——明明她的”好朋友”和”他”都是李大仁一个人。

心理学家在对『自我』进行漫长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了”关系自我”这一概念,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不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实体,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的过程中才产生的。因此自我依赖于不同的关系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这种表现不仅仅是外在的——比如在领导面前循规蹈矩,在友人面前无拘无束。也会是内在的,比如一位女性在父亲面前会感觉到自己的柔弱与被保护的需要;而在孩子面前却会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与提供保护的责任。

在这个片段之中,编剧实际上体现的是,因为程又青和李大仁之间存在着『挚友』和『爱人』两种不同的关系,所以他们可以用两种不同的关系自我去交往。

当爱人关系出现危机,两个爱人关系中的自我互不妥协的时候,他们就灵活地切换到”好朋友模式”,冷静和平地讨论如何处理两人之间的冲突。

程又青用”好朋友模式”打了那个电话之后,刚刚还气到不想说话的李大仁也随之转换到”懂倾听懂安慰人生导师”的模式,教又青如何和爱人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两个人非常顺利地和好了,这种双重的关系为他们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保障。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在真实的交往中,我们却反而有可能因为这种双重的关系而造成困扰。 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在记忆中储存一些对于关键概念的理解,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图式”。

比如当我们说到『友谊』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到有几个人聚在一起,他们相互理解、相互陪伴,争吵之后会冷静下来各退一步,也许平时不常联系,但有困难时一定会相互帮助。

而『爱情』的图式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我们想到的(特别是在这种偶像剧泛滥的时代背景下),可能会是两个人之间无条件的包容妥协,一生一世的相伴,绝对不允许第三个人的出现。

这样的图式影响着我们下意识的行为。

所以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接受朋友又有了新的朋友,但恋人和异性发个微信就可能会别扭半天;我们和好朋友吵架时更容易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不对,但和恋人吵架时也许就会想”我都气的要命了,你怎么还不哄哄我?!”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实在太难去做到像偶像剧里那样在两种不同的关系之间切换自如。

所以,当你决定和你的好朋友谈恋爱的时候,往往就是从友谊关系到恋人关系的彻底置换。而你必须要知道的一点是:一旦你们的关系变成了恋人,作为”你的好朋友”而存在着的那个ta就已经永远消失。留下的是一个和ta有诸多相似,但一定不会完全相同的人。

ta对你会有非常不同的需求和反应模式。一向洒脱随意的女生可能变成控制欲很强的醋王,曾经率性憨厚的男生可能会被重新解读成不解风情的笨蛋。 

影片中挚友型恋人间的美好结局令人向往,你与异性好友间的轻松氛围也是真的,但是能不能在『朋友→恋人』关系的转化中保留这种美好,却是一道实实在在的难题。 

03

爱是一回事,关系是另一回事

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我非常赞同、也认为非常重要的观念是:『爱是爱,关系是关系。爱可以是没有理由的、没有限制的,而关系不能。』 爱是什么呢?说到底,我认为爱主要是一种念头。

千种起因,万般滋味,终究无非是一种”想和对方在一起”的念头。但我们这一生中也有过很多其他的念头,想高考考七百五十分,想毕业起薪五万五,想拥有财富、名望和幸福。每一个念头的结果都无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

仅有念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对现实冷静的判断,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对一部分事情的妥协和另一部分事情的争取。

爱当然是很重要的,但爱也是飘忽不定、容易被消磨的。

每一次读到关于『吊桥效应』的文章时我都在想,如果一座危险的吊桥所带来的心跳加速就能够使一个人更容易爱上另一个人,那么这种感情的发生也实在是有些过于随意了。

然而『心动』就是这样一回事。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把一次『心动』转化为对一段关系的追逐之前,先想清楚,新关系和新关系中的双方究竟是不是自己可以负荷和接受的。

undefined

在《爱你,罗茜》这个故事走向尾声之前,在男主角和别人的婚礼上,罗茜作为受邀的好友说了这样一段话:

『因为有时候,你会没办法看到最美好的事情其实已经发生在你的身上。它就在那儿,在你的鼻子底下。但是那也没关系了。真的,因为我了解到,不管你在哪,你在做什么,或者跟谁在一起,我会一直一直,诚实地、真诚地、完全爱着你。像一个姐妹爱她的兄弟,像一个朋友爱朋友。』

她所怀有的感情是一回事,而他们之间能够维持的关系是另一回事。 

最后附上Rubin的爱情与喜欢量表。可以帮助你判断你到底是喜欢ta多一点,还是爱ta多一点?

在心里默念一个人,然后对应两个量表打分(是=1,不是=0),哪一份量表得分更高,你对ta的感情就更倾向于哪一侧。当然。你也有可能会同时非常喜欢而且非常爱一个人。

爱情量表

1.他(她)情绪低落的时候,我觉得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使他快乐起来。

2.在所有的事件上我都可以信赖他(她)。

3.我觉得要忽略他(她)的过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4.我愿意为他(她)做所有的事情。

5.对他(她),有一点占有欲。

6.若不能跟他(她)在一起,我觉得非常不幸。

7.假使我很孤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去找他(她)。

8.他(她)幸福与否是我很关心的事。

9.他(她)不管做什么,我都愿意宽恕他。

10.我觉得他(她)得到幸福是我的责任。

11.当和他(她)在一起时,我发现我什么事都不做,只是用眼睛看着他。

12.若我也能让他(她)百分之百的信赖,我觉得十分快乐。

13.没有他(她),我觉得难以生活下去。

喜欢量表

1.当和他(她)在一起时,我发觉好像二人都有相同的心情。

2.我认为他(她)非常好。

3.我愿意推荐他(她)去做为人尊敬的事。

4.以我看来,他(她)特别成熟。

5.我对他(她)有高度的信心。

6.我觉得什么人和他(她)相处,大部分都有很好的印象。

7.我觉得他(她)跟我很相似。

8.我愿意在班上或团体中,做什么事都投他(她)一票。

9.我觉得他(她)是许多人中,容易让别人尊敬的一个。

10.我认为他(她)是十分聪明的。

11.我觉得他(她)在我所有认识的人中,是非常讨人喜欢的。

12.他(她)是我很想学的那种人。13.我觉得他(她)非常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

作者简介:何孟欣,北师大心理学专业本科在读,观察者与叙事者。“因为我们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分析别人,而是为了理解别人。”

undefined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