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知识,帮你达成1个亿小目标

41097197_xxl.jpg

文|孙圈圈  微信公众号:圈外(iquanwai)

1.jpg

这位大叔?你们猜他是干嘛的?

他是个程序员,就是他开发了全球第一款商用杀毒软件迈克菲,你们现在应该还在用。

开发了这个杀毒软件后,他拼命上电视,制造恐怖气氛,跟很多公司老板隔空喊话说:电脑病毒会让你的公司破产!然后那些公司老板吓得要死,纷纷花高价找他杀毒,然后他靠这个实现了财务自由。

这是个程序员逆袭、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然而,他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开始花样作死,以至于把自己作成了谋杀案嫌疑人,逃亡国外的时候不得不以贩毒为生,然后被抓了。

但神奇的是,他竟然逃避了牢狱之灾,被引渡回美国,开发了安全通信的app,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科技大佬。

你们觉得,当程序员跟贩毒需要的知识一样吗?

虽然这两件事儿我都没做过,但我相信是不一样的,否则现在全球两千多万程序员,细思极恐啊!

这是个跨界成功的故事,当然它是负面的,程序员童鞋尤其不要模仿。

还有很多正面的跨界取得成功的故事。

2.jpg

比如理查德布兰森,维珍航空的老板,做航空公司之前,他创办的唱片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而现在整个维珍集团有400家公司,涵盖几十个行业。

除了横向跨界,还有纵向跨时代的。比如,巴菲特跟查理芒格在50年里,将伯克希尔哈撒韦打造成了全球最贵的高价股。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里,基本上每年的回报率都跑赢大盘。

当然,不是中国股市大盘,是标普500。

上面这些人离我们太远,那我们来看职场。

一个人从销售或者技术慢慢升到高管甚至CEO,这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也是很大的,因为并不仅是等级的上升,还是职责的改变,但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做到、而有些人做不到呢?

这些跨领域、跨时代、跨职位取得成功的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凭什么他们无所不能呢?

我之前所在的咨询公司,可以接触到很多前沿的人才研究,然后我就有了一些发现。

比利时的三位组织心理学专家在2012年,做了一项针对多家公司的对比组研究,发现在决定一个人未来潜力的所有特质和能力要素中,学习敏锐度最为关键。另外,励衿领导力和KenDeMuse博士的合作研究,也间接支持这一观点。

所谓学习敏锐度,就是你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大白话就是,举一反三。

3.jpg

所以,那些能够跨界成功的人,最关键的不是经验,不是资历,不是性格,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社交能力,而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个能力我们都能理解,也知道它很重要,但是,在早些年的研究中,它的重要性并没有凸现出来。

我刚才所说的两个研究,也都是最近几年的发现。为什么呢?时代变了。

如今我们身处“VUCA”时代,环境多变、不确定、复杂、模糊,跟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甚至信息时代,都有很多不同。

4.jpg

在这个时代,知识呈指数级增长,但未知领域增加得更快,所以用旧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才开始变得非常重要。

那如此重要的能力,我们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我在自己的公众号里,针对读者做了如下调查:

5.jpg

75%的人认为,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还需继续提升。

74%的人,每天在工作以外,花超过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但是只有12%的人会进行思维方面的学习,而很多人仍然停留在知道某个知识的阶段。

6.jpg

57%的人关注了20个以上公众号,每天接受的信息量超过1本书。

需要说明一下,因为内容定位的原因,所以我的读者群体,已经属于最重视思考的那少部分人了。(圈圈画外音:作为圈外读者的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长脸?)

所以,尽管我们知道举一反三的重要性,但由于过去几十年工业化时代学习模式的惯性,我们的学习方式仍然是知识输入。

而且这个时代未知领域不断增加,还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学得越多,未知的就越多,所以就越来越焦虑。

然后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又不断地囤积知识,进入恶性循环,所以才不断刷朋友圈、收藏文章、购买和下载音频、参加各种微课。

但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识吗?

面积等于长X宽体积等于长X宽X高,这个知识我们都知道对吗?

希腊船王尼亚科斯用这个知识赚了上千万美金。

7.jpg

那时候是二战末期,海运需求很旺盛,他就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比苏伊士运河窄4米。为什么造大船?

我们想象一下,造船的成本是跟着表面积来的,因为里面是空的,而收入呢?根据运送量,也就是体积,表面积和体积是数量级差异,所以船越大,利润率越高。

果然,他第一次航行就回本了,成了千万富翁。你看,这个小学生都会的知识,可以帮你完成一个亿的小目标。

有个统计学悖论叫做友谊悖论,有点违背常识,是说你的朋友通常会比你有更多的朋友。

8.jpg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通常都会向上看,所以你的朋友往往是那些比你更受欢迎的人。

好,那你现在我告诉你这个知识了,想一下,你会用在哪里呢?用来吹牛、撩妹、装逼、增加谈资?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做的。

克里斯塔基斯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用这个悖论来探测流行病的爆发趋势。

具体怎么做呢?先随机选择一群人,再随机找来这群人的朋友,组成第二群人,根据悖论,他们会比原先的第一群人在社交方面更加活跃,更多地处在社交网络中心,所以更容易或者更早地被感染。

所以通过检测第二类人群,就能更早地检测到流行病的爆发,研究证明,大概可以早两周时间。所以,简单的知识可以用在很多方面,你现在还觉得,自己需要那么多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吗?

如果我希望在演讲结束后,你们能够站起来为我鼓掌,要怎么做呢?

9.jpg

它会跟很多因素相关:比如我讲得好不好,让你站起来的门槛有多高或者说高抬贵臀的意愿,还有其他听众的影响,在其他里面,前排VIP观众对你们的影响会更大,你一起来的朋友对你的影响也更大。

所以,如果我想让你们起立鼓掌,我可以事先贿赂前排嘉宾,还可以出售群体票,等等。

这个让你们鼓掌的思路还可以用在哪里呢?

比如我给你们卖一门英语课,我可以免费给某位名人试用,比如给黄晓明,让他成为先起来鼓掌的人。

所以你看,一个知识可以解决无数问题,你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知识。

查理芒格说“80到90个思维模型,能够解决90%的问题。”他说自己掌握了大概100种思维模型。

10.jpg

80到90个思维模型是什么概念呢?

你每天去理解1个、3个月就可以理解完。然后,每个思维模式,你花3天的时间去实践它,9个月就可以实践一遍。

也就是说,1年的时间,你可以掌握90个思维模式,接近查理芒格了。

然后,你在自己的余生中,再不断深度运用和受益于这些思维模式。

所以,你的时间如果不是花在记忆一些根本不用的知识上,而是花在完善思维方式上,你就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就足够让你在始终变化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了。

那么,要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举一反三呢?

11.jpg

第一,输出,而不是光输入。

记忆和囤积知识都只是输入,而人类大脑的短期记忆是很有限的,只能记住5-9条信息,当你短时间内输入太多信息的时候,大脑的学习系统会随之关闭。

而相反,如果你在学习每个知识的时候,都能去多想想它如何应用、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时候大脑就会认为这是一条有用知识,然后允许它进入长期记忆,而人的长期记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所以,输入知识之后,一定要找机会输出。

第二,问题导向,而不是专业导向。

前段时间微信疯传的芬兰破除分学科教育,后来被证明是个谣言,但是芬兰的确进行了课程改革,规定每学期不少于一周时间,各个学校自主安排跨学科学习,试图在学科教育和能力教育中找到平衡。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问题解决能力,适应新时代的挑战,而不是只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我们总喜欢抱怨说,在公司里面,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只能做非常狭小领域的事情,但有时候,我们是自己把自己锻造成螺丝钉的。

所以,带着问题去学习一切知识,把所有领域打通,才能够将它们用起来。

第三,思考答案,而不是光攒经验。

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去寻求答案,找经历过这个问题的人去请教,我们美其名曰“向前辈学习”。

实际上,这种学习是一种错觉,好像有了答案,但它阻碍了我们主动思考,让我们处于被动地学习状态。所以,不要用经验不足作为自己懒得思考的借口。

以上这三点,就是我给所有希望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的建议,虽然听起来简单,却非常重要。

我一直都觉得,年轻人是最容易被塑造的一个群体,稍加点拨,就能够有很大的改变,这也是我从咨询公司辞职创业,做一份帮助年轻人事业的原因。

所以,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句话:你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知识,你需要的是能够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112.PNG

1年又过去了,你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了吗?

性格变好一些了吗?情绪都好好控制住了吗?

在ta面前,你能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了吗?

壹心理集结多名国内外资深心理学者

首度推出会员计划,一个学习成长型社群组织

心探社

点击下方图片,让未来的自己提前上线

WechatIMG8.jpeg

文|孙圈圈

作者简介:外资咨询公司项目总监。微信公众号:圈外

本文图片:作者原配图、123r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