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学心理的人会惦记着你一辈子|心理学史上重要的追踪研究盘点

11.jpg

作者:窦泽南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45986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by北京师范大学基因与行为项目组&生涯发展项目组

金凯瑞主演的《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是一部常年雄踞在豆瓣高分电影榜单上的影片。电影讲述了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真人秀摄影棚中,自己却对此完全不知情的男主角寻求真相,寻找自由的故事。

v2-08c3b66232015e361c606af72ec708a8_b.jpg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双重属性,对人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规律、吸取经验,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这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

由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发展,发生变化,因此对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非常有必要。追踪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一项大型的追踪项目,往往可以在几十年间不间断地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接下来,为大家盘点一下心理学史上那些著名的追踪研究。

参与者最少的研究——皮亚杰和他的孩子们

发起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1925年和1927年皮亚杰的两个女儿杰奎琳和露西安娜先后出生,1931年皮亚杰的儿子罗伦出生。皮亚杰在自己妻子的协助下,对子女们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

v2-2c2f141ec88d55f723dfb6b8f97ec4e5_b.jpg

根据这些观察,他完成了《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的世界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符号的形成》等心理学巨著,并且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儿童心理学权威。

结果最引人深思的研究——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

发起人:米歇尔(Walter Mischel,1930~ )

v2-231385ff2cf7bcd2871276f59b8b7faf_b.jpg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米歇尔关注人的意志力,非常想要了解这种能力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1966年开始,他在自己三个女儿就读的幼儿园——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几年时间里,总共有550名儿童参与了研究。

实验要求孩子们在充满诱惑的棉花糖或玩具前坚持一段时间,不动食物或者玩具,以获得未来更大的奖励。

这个研究一开始并没有被设计成追踪项目,某次在餐桌上和女儿的闲谈,让米歇尔意识到棉花糖实验中的表现可能会影响到这些研究对象未来的发展轨迹。

1978年,研究小组着手进行纵向的研究设计,之后的评估大概每十年进行一次,追踪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孩子,在青春期有着更好的学业表现,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也更高,成人后拥有更高的社交水平和教育能力。2009年,这些差不多45岁的参与者们被邀请到实验室里进行了脑成像扫描,结果发现,那些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人,在完成任务时,前额叶皮层的活动更加活跃。

v2-a0fd5dd022e36763f85cc7d667dab5bf_b.jpg

米歇尔本人对于棉花糖实验的介绍,在实验进行了50周年后的2016年刚刚出版,中译本名字就叫《棉花糖实验》。

跨度最长的追踪研究——推孟的天才儿童计划

发起人:推孟(Lewis Madison Terman,1877~1956)

推孟是斯坦福大学从事智力研究的教授,他开创性的引入了“智商(IQ)”的概念,并修订了目前最常用的智力测验之一“斯坦福-比奈量表”。

v2-207ba385fbbbe8c8d6924e5d78cd2909_b.jpg

推孟的天才儿童研究始于1921年,当时总共招募了1528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都通过了智力测试,并且智力水平均在正常人群平均水平以上。刚刚参与研究时,这些参与者们还都是小学初年级或者学龄前的儿童。

研究最初的目标只是为了探究智商和儿童成年之后发展的关系,因为研究的早期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所以后续的研究者们一直在前人的基础上持续着追踪研究。研究不同阶段的成果也展现人一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婚姻、就业、子女教养、幸福感、以及最终的——长寿

在此期间,曾经主持过这项研究项目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众多,其中也不乏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包括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西尔斯(Robert R. Sears)。西尔斯本人就是推孟当年追踪过的天才儿童之一,另一位经常出现在教材上的心理学家科隆巴赫(Lee Cronbach)也是这一项目追踪的天才儿童。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弗里德曼(Howard S. Friedman)教授是这个漫长的研究接力中,最后一棒接棒人。他于1990年代参与到这项天才儿童的研究中,当时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已经80多岁了。他的研究兴趣,是探索让人们健康快乐、安度晚年的影响因素,与此有关的一本畅销书《长寿工程The Longevity Project》于2011年出版,距离这些参与者出生的年代恰好100年,此时几乎所有参与者都已离世。(这本书有中文版,但是被出版商和译者毁掉了)

推孟研究虽然追踪的是天才儿童,不过这些人长大后大多成为了聪慧而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律师、大学老师、商人、工程师、作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并没有特别出名、或者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最引人瞩目的追踪研究——格兰特幸福公式

发起人:阿列·博克(ArlieBock,1888~1984)。

博克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是心理学家,他是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的主任,他觉得当时的学术界已经有太多“人们为什么会患病”的研究,却没有人认真研究过“人们为什么会健康”。研究最早的赞助人是一位叫格兰特的连锁商超老板。

这项研究始于1938年,追踪了724名男性,其中268人是当时哈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另一部分则来自波士顿底层家庭同龄的男孩。截至2014年,还有60名存活者在持续地接受调查。

格兰特的赞助只持续了10年,这也导致1950~1960年代,研究停滞了整整20年,直到1966年,哈佛大学的韦兰特(George E. Vaillant)重新接手这一项目。

v2-27a5488cdeaf6e9c8f2bae018d095c9a_b.jpg

这一项研究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后来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碰巧也在这群参与者之中。据说肯尼迪当上美国总统之后,白宫方面已经将他在这一项研究中的所有档案资料拿走,并且进行了保密封存,直到2040年才会解密。此外,参与者中还出了1名内阁要员,4名参议员候选人,1位全美知名的畅销书作家。

最全面的追踪研究——达尼丁健康与发展研究

发起人:巴克菲尔德(Patricia Buckfield)和席尔瓦(Phil A. Silva)

v2-cc4464813dd81b0459439ee15b82e776_b.jpg

巴克菲尔德和心理学更是一点都不沾边,他是新西兰达尼丁市玛丽皇后医院产科,准确来说是新生儿科的医生。在1970年代,这所医院是小城唯一一所产科医院,有98%的新生儿都诞生在这里。

巴克菲尔德收集了1968~1972年生产的一些儿童信息,发现由于当时医疗技术的原因,很多幼儿都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和行为问题。这项研究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推动了后续的大型追踪研究。为了能够更全面的追踪这些儿童的发展,巴克菲尔德邀请毕业于奥塔哥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席尔瓦共同设计这一研究项目。

这个研究涵盖了1972年4月1日至1973年3月31日,生于玛丽皇后医院的1037个新生儿。征得了父母的同意,这些新生儿从出生开始,就成为了研究对象,他们会定期的进行医学和心理学的评估。

后来在新西兰政府、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的共同支持下,这一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学科、跨国家的合作研究项目。这项持续了40年的研究已经产出了1000余篇高质量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目前围绕这1000多名研究对象,有三个大型的子研究项目:家庭健康史研究、教养方式研究、和新世代研究。家庭健康史研究将这些人的父母包括七大姑八大姨都列入了研究计划,通过访谈了解家族的一些疾病、健康信息。教养方式研究主要关注这些人在成为父母之后,在教育子女上的行为,以及与子女互动方式的个体差异。新世代研究主要关注现在的年轻人(00后),和当年些调查对象年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是否存在代际的差异。

关于这项研究的一部四集纪录片Why Am I? -The Science of Us已经在2016年问世。

中国最著名的追踪研究——陈会昌儿童发展追踪项目

发起人:陈会昌(1947~ )

v2-4c9c8d825de5369822d98fcf8cb9ec93_b.jpg

陈会昌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组织的儿童追踪研究项目1995年启动,对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和西城区的208名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这项研究目前还在持续之中,也已经产生了上百篇中英文研究的成果。

陈会昌教授根据这一研究的成果总结出的“儿童发展的两颗种子——主动性与自控性”,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邀请函

北京师范大学2006级入学的本科生中,有将近1/4(572人)在入学后就参加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的一项大型基因与行为关联研究项目。

为了科学研究事业,他们在入学体检期间多抽了一管血。

在校期间,从大一到毕业,他们一直坚持参与这个项目,做过很多问卷,非常配合地完成了很多项实验任务。最终也得到了一份详细的个人心理评估报告。

v2-43c7696b1b0763c6f03c84e1ca141d2d_b.png

现在已经过去10年了,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到他们目前的发展状况,包括个人的健康、职业、以及婚姻情感状况。并希望能够结合在校期间留下的一些数据,探索影响他们目前发展状态的因素与影响机制。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组建了一个神奇的微信群,邀请所有当年参与过这项研究的人加入,希望未来能够持续保持联络,也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够对他们的发展状况进行持续的追踪。目前我们的群里已经有200多个小伙伴了。

如果您曾经参加过这项研究,并且愿意和我们继续保持联络,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联络到我们:

1、因为我导师是这次调查的负责人之一,如果您在微博或者知乎上看到了这一消息,可以直接与我(ID:@窦泽南 )取得联络,我会将调查链接、邀请码、微信群邀请发给您。

2、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加入了“2006BNU本科校友总群”的微信群,这个群有500个来自各个院系的校友,您可以通过加入这个群的同学的介绍与我们取得联系。

3、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ifeDevelopment(ID:psylifedev)根据提示,可以获取调查链接和邀请码,输入“调查员”或“小助手”可以召唤工作人员出来接您入群。

如果您没参与过当年的研究,也希望您能帮忙转发给身边可能认识他们的人,因为我们现在手里的通讯录只有10年前的电话号码,还有很多人留的是宿舍的座机,所以很难与所有人取得联系。

首发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赛客说(ID:bnupsycher)公众平台,欢迎转发,转发务必请保留全文,包括邀请函的内容。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