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2种方法,延长你的自信周期


我和邻居家小妹妹前后脚出生只差4天,所以从小一块读书。


她学习特别好,班上次次排第一,而我的成绩就一般了,往往十名开外。

所以对于刚上学那会儿记忆最深的就是,每次出成绩回家时我都耷拉着头,因为不进前三名就没有奖状。



直到小学三年级,我妈终于受不了邻居好学生家时不时刮上门的西北风,她下决心要好好教育我。


说起来,她的方法不打不骂,而是给我读书。


读什么呢?


“山区的小明因为家境贫困辍学了,他每天要把山上砍下来的竹子拖到山下卖。那么辛苦之余,他还坚持在每天读50页书。”


讲到动情处我妈会把书里的配图拿给我看。


那是小明赤着上半身满头大汗拖竹子的场景,当时对我的感染效果堪比现在的截图认证。


小明哥哥实在太令人感动了,我也要像小明哥哥学习(当时还不知道有个词叫励志)。


所以我很快和我妈达成一致,每天放学回来后除了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外,要额外写500个字。

我后来觉得就是这500个字极大地影响了我后面的读书生涯。


因为在坚持了半个学期后,我第一次拿到了年级第一,回家都开始昂首挺胸。


这种积极的心态甚至影响了我体育课上的表现,你可以想象一个小胖子最终在400m的跑步比赛中跑到了第二名吗。


我变得自信了。


自信是什么呢? 


对于年少的我来说,自信就是成功后的良性情绪,拿过第一名后就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呀,原来自己也是能够胜任某项事情的呀。


很多时候,你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自信。

-01-

这种良性情绪,其实就是班杜拉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


它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


而自信与否原本就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


那种人们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


想想看,


我们遇事不会觉得惊慌,能够泰然自处,非常有把握的最多情况莫过于基于自己现实的成绩和表现吧:


我上次考试拿过第一名,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



除了根据现实的成绩和表现外,班杜拉提出人们还需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自我效能:


   基于替代性经验隔壁老王创业成功后出任CEO赢取白富美,我头脑比他灵光,也一定会创业成功哒!


   言语说服:大家都觉得我口才好,不做销售可惜了。嗯,我也这么觉得!


   情绪与生理的影响 :小爷我最近心情好,做事事事顺心,今天肯定能够拿下甲方爸爸!


所以,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自信感,不妨试试下面这4条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你一定要让自己反复体验成功,只有亲自体验过,你才会体验到那种积极到极致的爽快感;


   找到一个你学习的榜样,如果他能做到,那么你一定也能做到;


   多接触那些正能量,会给正向反馈的人,当你听到别人鼓励说“你能够做到”和“在完成……的第一步中,你做的非常好”时,你内心的想法和信念就开始转向相信“我能够做到”。


   多运动,锻炼身体,别让身体素质给你拉后腿。

-02-

当然,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只靠良性情绪、自我效能感就能改变人生的故事。


因为这种情绪属性的自信也有极大的盲目性,而且它并不总是带来好的结果。



比如,同样在小学三年级那年,我在美术课上就遭到了滑铁卢。


当时学校举办绘画比赛,要求每个班上都要举荐两名同学参加,那时我正自信感旺盛,觉得自己画得就很不错,所以就勇敢地自荐。


当学校把所有参选的画作贴到了展示栏上,统一让大家投票时,你可以想象我画的大树下面一票都没有的尴尬。


情绪属性的自信很快消散。


我一度再次陷入到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中。

有人问:人越长越大,自信却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


其实也没为什么,只是因为你的自信心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上。


而长大成熟后,你知道外面永远有更加广阔的认知,这样就很难建立起自我效能感式的情绪自信了。


而且这种情绪自信,难以把控程度,稍有偏颇,就很容易让人陷入自负或自卑的两个极端。

-03-

抛开受经验、环境限制的自我效能感式的情绪自信,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构筑更积极、更稳定的自信心理呢? 


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arol Dweck提出来的growth mindset概念中,或许有解。


Carol Dweck做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后,给了这样的结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拥有内在学习潜力(growth mindset)



她发现,那些拥有内在学习潜力的人,彻彻底底地接受这个价值观——“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出来的”。


他们积极、自信,但这种自信却不是基于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而是相信通过努力自己终究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与之相对的是,


另外一部分人对努力的价值就没那么确信。


他们认为有些人一生下来逻辑就比较好,而另一些人基因里面就带有沟通能力强的因子,所以没有通过努力练习加强能力的热情。


而一旦失败了,这恰好提示了他们,自己弱爆了。


就因为缺少了对努力产生价值的信念,这类人就更容易气馁,也更容易放弃。

Carol Dweck最后总结说,你要有努力终究产生价值的自信,这才是一切自信的根本


-04-

自信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良性情绪;另一种是“努力终究产生价值”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式的情绪自信往往会带来很好的短期效应。


这种自信来源于已有的成功、周围的情绪烘托等,它带来的积极状态会让你做事情更加用心去做事,也更加容易去坚持。

但这种情绪属性的自信,往往来得迅猛,若后续若不加大剂量,也消散得快。

而如果要拥有长期稳定的自信心理,你一定得建立“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出来的”信念。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需要放弃情绪自信,这两种类型的自信如果能视不同的情况使用,会更有助于我们信心的树立。

就比如你穿越回小时候,告诉正挣扎在60分边缘的自己:“你要有努力终究产生价值的自信啊。”


他一定不听。

这时候就需要情绪自信了,你要告诉他:隔壁狗蛋脑子不好使都能考80分,你比他聪明,考个90分还不很简单。

于上,为本文。

作者:晶美同学,YouCore主策划。

责任编辑:Spencer 林立洲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