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聊天里“呵呵”总是被嫌弃?

53104530_xxl.jpg

文丨陈武 壹心理专栏作者

近年来,“呵呵”几乎被公认为是最令人反感网络词,没有之一。“哦”可忍“呵呵”不可忍。“呵呵”、“哈哈”、“嘿嘿”,如果说这三个笑面老司机在斗地主的话,那为什么被斗的只有“呵呵”?“呵呵”究竟得罪谁了?

“呵呵”:我本清纯

“呵呵”古已有之,最初的意义可是极好的呢。比如《全唐诗》就有“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的句子。

在苏东坡的书信中,“呵呵”也时常出现,有人称此为苏东坡书信中独特的“呵呵”现象。比如,《与朱康叔十七首(之二)》中:“呵呵。酒极醇美,必是故人特遣下厅也”。《答灵鹫遵老二首(之二)》中:“便同作福田。呵呵。”

这些书信中“呵呵”的含义,有些是聊以自慰,舒缓被贬的抑郁之情,有些是亲近好友,表达欢愉轻快之意。这显然与今天网络中“呵呵”的意思大相径庭。

从这个意义上讲,“呵呵”可谓是根正苗红。苏东坡恐怕也不会想到,在若干年后,他喜欢用的“呵呵”竟落得如此下场,呵呵

现代的“呵呵”始于网络聊天,最初时带有一种含蓄内敛的效益,尤其深得女生青睐。

(女友问男友)“呵呵,在干嘛呢”

(男友)“在想你呢,宝贝”

如果不加“呵呵”

(女友问男友)“在干嘛呢”

(男友)“没干嘛”

这里的呵呵主要是打破突然问话的尴尬,给对方传递出一种接纳和亲近的感觉,不会让别人觉得你是在查岗。

“呵呵”超限:从敷衍到嘲讽

随着网络会话中,“呵呵”的爆热,大家开始对这个词感到烦躁。如果一个人对你笑一下,你会觉得很热情。如果对你笑十次,你会觉得她是不是有神经病。

mmexport1479179621269.jpeg

听一个人演讲,开场白感觉他讲得很幽默有趣,我们心里很兴奋;10分钟后,他还是那个调调,还没进入正题,我们有点不耐烦了;又过了半小时,虽然有一些内容了,但是他还在不断讲一些冷笑话,我们从后门溜了。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当“呵呵”在网络会话中过度使用的时候,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心理。正如,网购中的亲多了以后,会让你觉得亲鬼啊亲。

(女友问男友)“呵呵,在干嘛呢”

(男友)“在想你呢,宝贝”

(女友)“呵呵,是吗”

(男友)“是呀,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女友)“呵呵,嘴真甜”

(男友)“你能不能给个么么哒”

(女友)“呵呵,么么哒”

(男友)“洗洗睡吧”

在上面那段对话中,女友的每句话都有“呵呵”。随着“呵呵”在会话中的增多,大家逐渐发现,“呵呵”从曾经亲切的笑意逐渐变成了一种避免尴尬的过渡,一种无话可说的应答越来越没有实质意义的呵呵,在整个聊天中却占据着大量的空间,尴尬没有被缓解,反而变本加厉,浪费表情。于是人们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呵呵”最终成为了一种敷衍别人也被别人敷衍的方式。

“呵呵”被嫌弃了,在具有放大效果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干脆直接将“呵呵”升级为豪华版敷衍字眼,直接来表达一种无奈和嘲讽。

(女友问男友)“在干嘛呢”

(男友)“没干嘛”

(女友)“没干嘛就是在玩游戏”

(男友)“呵呵,你说是就是吧”

从以上这个会话中,男友用“呵呵”来表达了对女友主观臆断的不满和无力改变的无奈,仿佛是一种冷笑。

网络为“呵呵”变“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呵呵”在变“坏”的初期,主要的场景是因为没话可说,并不带有敷衍和嘲讽的意思。相反,那时的“呵呵”是在聊天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接话,用来作为过渡,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礼貌性的应答。这种无话可说的“呵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会话礼貌原则”,即别人说了某句话,就算没有什么话说,甚至其实可以不进行回应的时候,我们还是习惯给予礼节性的回应。比如,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拱手,一束玫瑰,或者一个“呵呵”。

mmexport1479179574162.jpeg

最无奈的是,在网上,必须要有一个“呵呵”这样的角色。在面对面聊天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感兴趣对方的聊天内容,或者不知道怎么回应别人时,对方是看得出来的。但是,在网上,对方并不知道。那就只好找一个替死鬼来完成这样的任务,表达这种无话可说的礼貌回应。

为啥“呵呵”用得更多呢?“呵呵”本身有友好、亲近、微笑的含义,不像哈哈那么夸张,也不像嘿嘿那么诡异,比较中庸,大部分别人的话用“呵呵”回应都不显得突兀,相对比较合适。另外,在“呵呵”走向泥潭的过程中,网络上的其他表情还不像现在那么丰富,可选择的替代选项并不多。而且“呵呵”比表情符号更加抽象和稳重一些,老少皆宜,童叟无欺,万精油,逐渐就变成会话中的老油条了。

网上的聊天很多时候是不同步的,不像面对面,一问一答。在网上,别人可能一口气说好几句话或者发表好几个观点。这时,回复就比较麻烦了,于是“呵呵”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我发一个“呵呵”表示对你发的所有的东西的一种反馈,然后再具体回复某一条信息,这样多省事儿。

“呵呵”的隐忍与网络的“非正式化”相冲突

在《红楼梦》中,不同的人物角色,有不同的笑声。比如丫鬟们的“咭咭呱呱”,主仆同乐的“哈哈”,傻大姐的笑“嘻嘻”。但唯独张道士的笑是“呵呵”。道士是隐忍的代表,以声写人,声如其人。相对于“哈哈”和“嘿嘿”,“呵呵”是一种更为隐忍的笑。

mmexport1479179578404.jpeg

如果遇到一个非常开心的事情,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你笑得很夸张的话,别人可能会觉得你不够低调,有些得意忘形。也许正因为如此,苏东坡那个时候才没有变成“哈哈”党,而是选择了更为低调的“呵呵”。

网络上的社会交往与现实的社会交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网络社交的“非正式化”。

我们知道,面对面的交往是比较正式和正经的。一旦,某某说需要面谈一下的话,言下之意是,这个事情你得引起重视。很多问题,如果觉得非常重要的话,那最好当面解决。其次是打电话短信,再其次是网络。

在网上聊天,对方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会尽可能地卸下包袱,进行调皮、搞笑、卖萌。网络给了我们“放下矜持”的大好机遇,即便是某某领导,我们也不妨调侃一番,反正你尴尬或者生气,我也看不到。网络最大的好处之一,就在于大家都可以把生活中的面具摘下来,把氛围轻松一点,把表情夸张一点,把文字活泼一点,少一些“呵呵”,多一些“哈哈”。

皮笑肉不笑的“呵呵”,可能注定不会受到网络的一直欢迎。

QQ图片20161017163142.jpg

112.PNG

文丨陈武 壹心理专栏作者

本文图片:123rf、作者原配图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