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活中有许多奇装异服的人?

文:孙培丽 | 壹心理专栏作家

原题《一切表现癖都是退行》

生活中常见一些与众不同的人,如奇装异服的人。他们习惯着装与众不同,比如穿带洞的牛仔,超短的衣服,夸张的图案,新潮的设计,除了一些特殊场合的需要或职业的特点,所谓的“特别”都属表现癖。

在公开场合有些人总会是那个最耀眼的人,打扮得体,穿着入时,夸夸其谈,言语不俗。除却个人特殊魅力和影响力和别有用心,所有刻意的表现都属表现癖。

还有些人总是有着高雅的人生志趣和追求,打开他的空间你会发现都是与所谓的凡夫俗子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总是全副武装到处旅游、攀岩、徒步……还有到处显摆自己是作家、诗人、书画家……这些都是生活,或者说是生活中好的一面,如果仅仅是为了把它拿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也属表现癖。

更有甚者,有些女性不顾场合穿着暴露,袒胸露乳,其言下之意是:除了展示我的身体,别的我一文不值。也属表现癖。玛丽莲·梦露,她的父亲在得知她母亲怀孕后由于不想被婚姻再次束缚离开了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在每个星期六都回来探望小梦露,但是从来不搂抱或者亲吻她,甚至从来没有笑容。小梦露被先后收养12次,尝尽人情冷暖。她的形象总是性感、暴露与纯真的结合体,她甚至在一次教堂活动中想撕开衣服赤身裸体。

表现癖中最严重的是“暴露狂”,看见女性就有冲动要暴露自己的生殖器,通过女生惊吓的叫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也就是只有把别人“惊着了”他才会觉得自己被别人看到了,感受到了。甚至并不想有真正的性行为,大多数“暴露狂”以这种方式获得高潮体验,真正的性并不能让他们满足。

科胡特称孩子在生命的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需要从母亲的目光中看到“神采”,即“镜映移情”,把早期夸大的展示性幻想转变为雄心,建立核心内聚性自体。如果母亲的共情与孩子的情感需要是不同调的,属于过多、过少或错误的反应,孩子就需要保留他原始的夸大性表现癖来防御自己的“悲剧”,特别是后期再没有好的“理想化移情”和“孪生移情”的重新修补。我们将会看到这样成人会退行到早年,终其一生都要用与众不同来补偿早年没有得到的“母亲眼中的神采”!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