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治疗的应用—如何帮助来访者建立自信心与安全感

34765029_xl.jpg

文:邓美娅|壹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总会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图式,这些图式就是我们固有的认知及反应方式,在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前,这些图式回伴随我们不断重复在生活工作中,突破图式很重要,本文就是一个寻找图式、认识图式、突破图式的过程。

小莉看起来人长得清秀,打扮也还算入流,来到咨询室她看起来有些拘谨,坐下来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想退学”,“大学不是你努力很久才考上的吗,发生了什么让你不想继续读书了呢?”在我的引导下小莉说出了自己面临的困难。

原来小莉一直害怕与人相处,初高中以学习为中心,所以还能勉强应付,但来到大学后发现学习只是大学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大家把时间花在了交朋友,发展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面对这些变化,小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小莉认为自己性格内向,孤僻,没有安全感,跟室友相处不好,感觉她们瞧不起自己,甚至有时还在背后说自己的不是,别人跟自己说什么都会想很多,她还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几个同学一起走,如果别人没有跟上,她就会想是不是别人讨厌她,所以不想跟自己一起走。同时她对自己有“自我厌恶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因此也没什么兴趣爱好而言,更不敢参加什么社团活动,因为担心失败出丑。这样的大学生活让她无所适从,不知道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义,父母又会怎么看待自己呢,想着这些就对上好大学失去了信心,于是来到了咨询室。

小莉讲了这么多,我真切的感受到她的无助,但她走进了我的咨询室,我想她其实多么希望能改变目前的现状,有这样的动力存在,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疏导小莉是可以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的。为了更好的帮助到小莉,我们决定一起试着去探讨她的行为情感反应的固有模式,我们称之为适应不良图式。

适应不良图式是自我挫败的情绪和认知方式,形成于生命早期或者叫童年经历,并在一生中不断重复。经小莉的描述我感觉她拥有“社交孤立”的不良图式,会时不时回避社交情景与社交群体;同时具有“消极/悲观”图式,表现为总是关注消极方面而忽视积极方面,总是担心害怕;还具有“惩罚”图式,以苛刻、惩罚的方式对待自己,她对自己有“自我厌恶感”就源于不接受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自我认同方式。

为了让小莉更好的意识到她有这些适应不良图式及其产生的根源,我们进行了一次成长历程的探寻。原来小莉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教师,三岁前外公外皮带大,后来回父母身边上幼儿园,小莉说上幼儿园自己并不乖,不听话,蛮调皮,因此经常挨爸爸的打,她已经不记得自己小时候为什么挨打,但那种“害怕,恐惧”的感觉还记得,爸爸打自己,妈妈在旁边并没有什么表示。上小学开始,受到同学的排斥,有委屈向爸爸妈妈求助,但他们都会觉得是自己的不是而要求自己好好的在学校表现,而老师也只是表面批评那些排斥或打压自己的同学,而结果却是引来同学更多的报复,就这样一直读完初高中。她跟我说“我觉得我的爸爸妈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缺席的,我经历的所有重大事情他们一点都不知道,他们只会对我提出各自各样的要求,而我周围的人似乎都不怎么喜欢我”,说到这些小莉几度哽咽,能感觉到小莉内心的委屈,对父母有很多的抱怨。我很同情小莉的经历,但同时我又看到一个坚强的小莉一直在努力的挣扎,试着不断前进。于是在聊了这么多的不开心内容之时,也希望引导她看到自己另外一面,我说道:“原来你经历了这么多,可是你还一直坚持学习、上进,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呢?”“因为我很犟吧”“太好了,你看,爸爸妈妈说你犟而在学校表现不好,而我们发现犟却能让你不断坚持下午,所以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就如你也一样,你也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可以一起去探寻他们,相信你的大学生活及未来会变得更顺更好”。小莉听到这些似乎感觉到更多的希望,于是同意在接下来的一周回去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或者记录自己做的不错的事件,下次回来跟我一起谈论,在咨询结束时我们确定了具体的咨询目标—进一步明白自己的适应不良图式并打破它们。

从小莉的倾诉中我们看到在她的早期生活经历中表现出她的需要受挫,试想想一个孩子在三岁前不在父母身边,缺乏父母该有的关爱,而在她记事起她发现自己很少在环境中体验到好的事情,而是经历了一些创伤事件,比如父亲的打骂、同学的排斥等,这些早期经历形成了她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社交鼓励、消极/悲观、惩罚)并伴随其成长。为了能击破这些不良图式,我们采取了意向和对话体验技术,希望一方面唤起与她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有关的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对小莉进行再抚育达到治疗这些情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去满足她童年时期未满足的需要。

1.通过创伤性记忆的意向处理帮助小莉恢复自我,感受自我价值感。我们让小莉在方式安全的状态下在头脑中慢慢去浮现一副和父母双方任何一方发生的令自己感到不开心或痛苦的事件。小莉隐约看见自己被父亲打了一顿,并被推出门外被告知“等你想明白不哭了自己进来”。我让她像孩子一样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像孩子一样去跟爸爸说话,同时我也以父亲的口气跟她说话去激发她的情感。当然这些工作都是在充分了解她的成长历史,利用她提供的信息而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激发小莉的“愤怒儿童”。大家应该明白,即使是小孩她也有自己的需求和表达情感的需要,她应该拥有跟大人一样的表达自己需求和感受的权利,但小孩弱势,很多时候鉴于大人的强势而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感表达。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帮助“儿童”实现自己的权利。于是在意象中引导小莉:“现在,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一个不同的小莉形象了,一个愤怒的小莉,她现在已经被爸爸对待自己的方式惹怒了,你能意象自己成为一个愤怒的小莉—不屈从于爸爸的打骂,并对爸爸的行为表现出愤怒?”得到小莉肯定回答以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对话,最后小莉大声的喊出“我不会再让你打我了,让你虐到我,我需要你的爱,可是你却没给我,你是一个不合格的爸爸,我不需要你这样的爸爸”一遍又一遍的让她重复表达这些愤怒,结束咨询时她感觉自己轻松了很多,感觉自己恢复了一些自我,自己更有价值感了。

2.通过再抚育脆弱的儿童模式突破适应不良图式并获得健康承认模式。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再次和小莉商议进行意向工作,让她闭上双眼描绘出一幅有儿童模式出现的画面,小莉很快想起自己小学三年级在学校的一幕,同桌跟她起矛盾,然后全班同学都疏远她,都对自己指指点点,我想征求小莉的意见去跟小小莉(小小莉就是小莉童年时候出现的那个形象)聊聊,想给小小莉一些支持,但是小莉不同意,说小小莉很恐惧,害怕,并不信任我,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莉正在保护小小莉不受伤害,对于有社交鼓励和消极悲观图式的小莉来说,这些表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并不认为周围的人是可信的,是会对自己好的,比较难以打开心扉。于是我试着问了问小莉小小莉为什么不信任我呢,原来她认为我会伤害她,会瞧不起她,我说小莉你认为我会那样吗?得到她肯定回答后我让她转告小小莉我是一个好人,保证不会伤害她,终于得到了肯定,我可以跟小小莉对上话了,也就是可以跟小莉的脆弱儿童模式对话了。然后我要求小莉转化为小小莉的角色去谈她的感受,去了解她内心的需要,而我就给予她尽可能多的支持。在此过程中小小莉告诉我她想要我告诉她“她是一个好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很好”,同时她希望我能拥抱一下她,给她一些力量,这些我都做了。我知道这些都是在童年她父母给予她很少的,在此时此刻她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也许可以让内心更加的强大。做完这些,我会要求小莉模仿我的形式进行自我抚育阶段,要知道我们现在是成人了,作为成人是可以去给予曾经那个小小的自己更多的力量的。于是引导小莉到“意向一下你现在是一个成人,你正在看着小小莉,你可以和她说说话吗,你可以帮帮她吗,使她感觉到好受一些?”小莉开始了和小时候的自己对话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小莉建立起了自己的一部分,满足了一些小时候未曾满足的需求,图式变得越来越弱。

3.通过给父母和童年时期伤害过小莉的同学写信达到情感的表达和权责的声明,进一步意识到图式的不合适。当然这些信件并未寄出,只是让她读给我听过。在让小莉的信件中我们建议她去描述自己在童年经历了这些人的哪些伤害的事情,自己对这些伤害的感受是什么,当时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现在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在小莉做完这个工作后她发现原来每个人能给到对方的是有限的,而每个人也都是有优缺点的,于是对父母更加的接纳,而对自己也不再那么厌恶了。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当然我们不止用了这些方式)重复进行了几轮,小莉越来越发现自己有力量感了,优点变多了起来,对周围人负面的想法也减少了,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和周围人互动。除了这些内在的变化,还有就是她知道了怎样去与内在自己打交道,习得了我交给她的一些方法,后来的她在学校一直过得很开心。

咨询小记:童年的经历总会带给我们不可磨灭的印记,如果是积极的自然是幸运的,如果是消极的,其实我们也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没办法改变已去的经历,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感受,改变我们的固有的一些认知行为模式。所以如果我们在某些时刻遇到了成长的困惑,寻求咨询帮助,一定可以再次见到阳光。

————The End————

题图来源:123RF.com.cn图片库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