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都是自律的问题吗?没那么简单!

文:daphne12345
来源: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1

我缺乏“自律”的能力

现代人流行一种病,叫拖延症,简单描述就是陷入一种明明知道要做什么干什么但就是无法去做的状态,当然伴随这种无法去做的状态的还有很多强烈的情绪,比如自责、内疚,比如焦虑,悔恨,甚至行动,比如暴饮暴食,严重的会达到暴食症的级别,当然,当事情发展到暴食症的强度,可能意味着最初的问题发生了转移,从最初对某事的拖延焦虑转移到对体重和外表无法达到满意状态的焦虑和自责。

有意思的是拖延症或者暴食症的人每次来倾诉,他们都会毫无疑问的陷入自责的状态,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很多人觉得自己缺乏自律的问题,或者意志力太薄弱,他们总是陷入无比的痛恨自己的状态,可是你知道的,这个问题并不好疗愈,每次回到生活中,他们的行动总是会再次的背叛他们当初设好的目标,陷入颓废,抑郁,拖延或者暴食,而依然不去做那些看上去自己认为要做做或者认为值得做的事:该荒废学业的依然荒废学业,该节制饮食的依然暴饮暴食,该做的事情依然没有做,该起的床依然起不来。

在因为自律或者拖延问题来找我咨询的来访者中,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他们身上似乎都存在着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要求性的自我,一个自我是丧失了行动力的非常无力的自我。


这情况很像一辆车,要求性的自我不停的踩油门,要求自己赶紧前进,但是丧失了行动力的我拖着庞大的身躯,垂头丧气,一动不动。要求性的我不断用力,加大踩油门的力度,但是行动性的我依然不为所动。于是要求性的我变得歇斯底里,对着车身又踹又打,但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行动性的我依然不能朝着目标前进半米。


整个的过程中,要求性的我都一直非常的卖力,非常的亢奋,也非常的有力量,甚至非常的愤怒,但是有什么用,行动性的我不为所动。

或许问题的关键就出在这里,要求性的我一直在想,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怎么会这样?他为什么不是我?!

行动性的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不是他!我好想成为他。我就是太没有自律能力或者意志薄弱了,所以我才这样,跟他差着十万八千里。我太让人失望了,我讨厌我自己。

没有人去理解过,为什么他们之间差的这么远?问题出在了哪里?

要求性的我只是不停的在提要求:你为什么达不到要求?你不应该达不到要求?你不能这样?

行动性的我陷入不停的自责:都是我有问题,我怎么这么差,我不该这样。

2

内耗的背后展现的

是一个人的关系模式

你看我描述了这么多,无非是为了展现一个拖延状态下的人的内部关系模式,一个要求性的自己与一个丧失了行动力的自己,在不停的打架,这个要求性的自己非常有力量,很多时候它的声音大过了一切,而他的声音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满,指责,不应该,失望和攻击。

而另一个行动性的自己,他充满无力又羞耻,充满自责但无法作出改变的第一步。


那么有人会说,为什么他们两个就一定要不停的吵架呢?为什么他们不能好好的合作,把力气用在到底发生了什么,如何去解决真正的问题上呢?

为什么要求性的自己就不能去倾听一下那个无力的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他变得这么无力,无法做出行动,他需要的是什么?

当我让我的来访者放下不够自律这个归因,让他们只是谈谈他们无法行动的感受时,他们说了很多:

“因为目前的工作环境有很大调整,上司总是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我对上司有很多愤怒,压力很大又对自己没有信心;

我觉得很累;

我没有感觉了;

因为我其实对写公众号这件事有很多的愤怒,辛辛苦苦写的稿子,经常被人洗稿,尤其是大号,你辛辛苦苦写出一个观点,阅读量结果还不如人家抄袭你一个,更郁闷的是,人家对文章进行二次加工,写的比你好很多,阅读量是你的10几倍。

因为我对自己的复习没有信心,我觉得没有复习好,面对这一切让我觉得很无力,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漫山遍野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做那个任务真的是太难了,太让人有挑战了,每次我都感觉自己要死了才能挺过来。我害怕去面对它;


我其实根本不想做这份工作,但我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

一切的一切其实只在于那个行动性的自己遇到了困难,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些困难,甚至他们意识不到这些困难的存在,因此无法很顺利的把它言说出来,除非多方引导。他们只是简单的把这些归因为:

“是我不够自律。”


3

一个人内部的关系模式来

源于早年的关系模式


我们每个人跟自己相处的方式基本都是早年跟父母关系模式的内化,要求性的自我一般代表着父母早年对待我们的模式,行动性的自我是我们真实的样子。

当一个人出了问题内耗:要求性的我和行动性的我冲突,说明要求性的我希望行动性的我变的跟自己的要求一致去解决问题,行动性的我也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去解决问题。

还原为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模式就是:每当遇到问题,父母会通过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达不到这个要求的时候,父母就会非常不满,非常生气,会不停的攻击孩子。

如果孩子达不到要求,他会认为是自己有问题,从而陷入不停的自责里。

在这样的家庭里,出了问题就指责,责备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感受是被忽视的,孩子的一切可能都是围着家长的要求构建的,家长跟孩子的链接就是要求,就像上面讲的要求性的自己对待行动性的自己那样,家长从来不询问孩子真实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只是在不停的反馈:

“你不应该这样!你这样是不对的!”


总而言之,他们总是在用一个“应该的孩子”去要求“现实的孩子”。

如果孩子没有出现理想中的行为,他们可能会给他贴一个标签:你这样是缺乏自律,你那样是意志力脆弱。你这样是不合群,你那样是轻浮。

But,谁来帮助这些孩子最终从不够自律,意志力薄弱,不合群或者轻浮中走出来呢,他们为什么又会陷入这种状态呢?

再也没有后续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停在这里了。

以至于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学会过如何去处理自己目前这种状态的能力,他们甚至不知道去觉察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问题出在了哪里,更不用提去寻求帮助。

他们只是被告知你这样是有问题的,不被接纳和认可的,这等于把他们扔进了自责和焦虑里。而且这种自责和焦虑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这样的父母本身很可能就容易焦虑,在发生问题时,在面对一切不如所愿的事情时,他们自身就很难处理自己的焦虑,于是会下意识中就把焦虑扔给孩子。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容量来帮助自己和孩子去解决真正的问题。

很遗憾的是,这样的父母很多,他们的父母也可能并没有告知他们如何去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也一代代的习得了这样一种看似解决问题的模式,通过自责或责备他人,让问题不了了之,但却真的没有去解决真正的问题。


4

如何从自责的模式里走出来

自责,归因,贴标签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许在描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现象归类,给他们起个名字,贴个标签。但具体到解决问题上,即便是自律问题,一百个人的自律背后也有一百个不同的原因。

你必须去寻找隐藏在你不自律背后的原因,去面对你真实的感觉,然后才是慢慢的培养某种能力,甚至你都不需要这种能力。

简单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面对自己的感受,让缺乏行动力的自己说话

  在每个自责的人的心里,要求性的自己的声音盖过了一切,那些你应该是什么什么的样子,你现在应该在做什么什么的要求的指责声压过了一切。但是,你必须首先尝试不过度关注这些声音,要让那个缺乏行动力的自己说话,听听他为什么丧失了行动力。

这需要你去听听自己的感觉。

以我为例,比如我最近懒得写公众号,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

     情感枯竭  激情消失,找不到感觉了;

    对洗稿的人有很强的愤怒,影响了写作的动机;

    觉得别人写的好,对自己目前的水平不满;

    约稿太多,对编辑规定写什么这件事感到厌倦;

    日复一日,越写越重复,玩腻了;

     最近太忙了,单纯就是累了。

你只有先去关注自己真正的感觉,面对你真实自己的声音,你才知道真正的原因在哪里。

2、处理这些感觉 感受

假如你就是累了,你就是确实需要休息。这个身体不会撒谎。内耗也会导致疲惫,总之,累了你就是要休息。

比如对洗稿的人有愤怒,那就需要想想我怎么样可以避免自己被洗稿,我要不要在发稿出来时,就把文章多修改几遍,避免别人把我的观点拿去但是写的比我好的郁闷。那么我可能就要更改写稿的模式,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性的写。

但如果我觉得比起更改的麻烦,我不愿意有这个付出,那就只能接受,因为目前公众号生态水平就这样,我要想想怎么样让自己更舒服,而不是一味的让自己沉浸在愤怒和抑郁里。毕竟在这样的生态里,还是有一些人做的很好,不是吗。

按照心理学家比昂的说法,你需要给自己建造一个容器,在这个容器里你可以能容纳一部分你不好的感受,并能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如果你暂时建造不了这个容器,可以去做咨询或者去找别人,借助别人的容器来帮助自己面对压力或障碍或问题,然后慢慢的让自己生长出容器的功能。

所以有些困境你可能自己梳理不明白,你可以去找人倾诉,听听别人的想法,有时,你自己觉得很难的问题,可能在别人那里根本不是个问题。

做事也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的镜子,在做事的过程中,你得以了解你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你的优势在哪里,薄弱在哪里。


不要害怕去面对这面镜子。

  

3、行动力是建立在对自己清楚的了解之上

我们缺乏行动力,往往是因为在行动面前有很多的障碍和情绪没有被清扫和处理,但是我们并不自知,我们可能划入到另一种无效的处理模式里,这就跟厨房下水道堵了,你却不停责怪抽油烟机。

有时候的没有行动力可能就是我们追求的。


我们无法在意识层面上允许自己表达对父母要求和干预的愤怒,我们只能在潜意识里表达这种愤怒,以一种我们并不理解的方式,对象征着早年父母要求的事情进行着强烈的抗议。


如果我们意识层面不允许自己休息,那么潜意识只好通过其它途径命令我们休息。

本质上没有人的生命力是萎缩的,颓废的或者是抑郁的,只是如果我们总是识别不出我们独有的生命力的展现方式,和他的需求渴望,那么他可能就只能用一种歪曲或者伤害的方式偷偷的展现。


所以有时候怎么着都没有行动力恰恰是一种行动力的展现,颓废或抑郁是一种变相的攻击,这种行动力让其他的人的行动都失效了,是不是很强大?

So 仅仅是不自律的问题吗?当然没那么简单。


重要是是去重视你的,你的感受!而不是要求。


作者简介:达芙妮,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咨询时长超过2000小时,个人体验88小时;《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婚姻与家庭》、壹心理等多家媒体及心理机构专栏作家;青年诗人及小说家。微信公众号: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