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越来越长,幸福越来越少? | 别让你的精彩戛然而止

小编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壹心理翻译社出品的文章,来自国外知名网站“健康心理(HealthyPsych)”,作者Kim Pratt是该网站的金牌专栏作家。


为大家呈现这篇文章的缘起,来自一周前小编收到的读者后台来信,那是一位40+的朋友。Ta提(质)醒(问)我:“你们是不是以为现在网络上看文章的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小年轻啊?”


立马开始反省!而反省的结果,便是今天这篇表面上看起来针对中老年人、实际上是对一次关键生命课题的探讨,对我们每个人都同等重要:


我们的生命故事,究竟怎样书写一辈子的精彩?


在英文原文评论区,不乏这样的留言:“要是我二三十岁就认真读过这篇文章,该有多好啊!”


我们从小就学会要保养、要健康、要开心、要活得长长久久、什么都要追求一辈子的“保鲜”。


但今天这篇采访录告诉我们:每个人生阶段都有新的起点。做生活的主人,从此刻的思考开始。


访谈「快乐时代」创始人

弗拉基米尔 · 雅科夫列夫

The Age of Happiness:

An Interview with Founder Vladimir Yakovlev


壹心理翻译社 ◎ 荣誉出品
原作:Kim Pratt
翻译:宋琼 Joy Song
校编:搬那度 | 张真Derek


去年夏天,一位朋友在脸书(Facebook)上给我分享了一个链接,让我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很棒的网站,网站的名字叫做“快乐时代”(The Age of Happiness)。

打开那个链接,一篇题为《60岁以后才开启的真正人生》的文章,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文中讲述了一个名为Bodhi Hanna Kistner的女人,她在60岁才开始学习日本的一种禅宗箭术。

是的,一个60岁的女人开始学习箭术了,你没听错。


虽然Bodhi没有多少天赋,可是她却坚持追随自己的热情,最终成为了一名箭术教师,并在世界各地旅游分享她的才能。

这里有一些我特别喜欢的引言,正是来自Bodhi本人:

“直到60岁,当我辞去工作而且孩子们也都长大了,我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箭术从不使我疲惫,恰恰相反,它带给我活力。当我累的时候,就会拿起弓,挺直后背,展开身体,拉开弓弦,然后感受能量恢复的感觉。”


“我想,这就是我在过去25年里所学会的「活在当下」的技巧。它是让人活到淋漓尽致的关键。”


我超爱这个故事,于是决定去看看那个叫做“快乐时代”的网站。我被网站上那么多美好并给人启发的故事彻底迷住了:


这些故事的主角不仅能够很好地应对年龄的增长,还能随之蓬勃生长。

相比之下,在我身处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着一种对于年轻的扭曲执恋、和对于衰老的恐惧和否认。而且据我所知,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地方也是如此。

我们平时会接收到许多关于衰老的负面信息,但是“快乐时代”却为我们提供了的一套全新的“反面教材”。

在它的启发之下,我在“健康心理(HealthyPsych)”网站上分享了这个项目,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所有人活得勇敢、开心和自由。

所以,我联系上了“快乐时代”的创始人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夫(Vladimir Yakovlev)。在其妻子兼助理 —— 尤利娅·雅科夫列夫·维内尔(Yulia Yakovlev Vainer)的热心帮助下,他们两位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了我的采访。


以下为访谈概要:

 代表吉姆·帕特(采访者,即本文原作者)

 代表弗拉基米尔(受访者,“快乐时代”创始人)

请问您创立“快乐时代”项目的灵感来自哪里?

:约6年前,我走进了50岁这个年纪。我从小在俄罗斯长大,在那个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50岁以后的生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而就我个人而言,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能用什么方式来影响自己接下来的5年、10年和20年的人生?

我游历世界,寻找年龄在70到100岁之间并且仍然过着快乐、健康、充实生活的人们。

在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快乐时代”应运而生。

我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寻找这样的人,这段经历最终被我写成一本书,书名正是 《快乐时代》,书里记下了我遇到的这些精彩的人生故事。

这些人并不是生活在寺院、山洞或者在远离尘世的山里。他们中的很多人看上去普普通通,就像你隔壁的邻居。

比如,其中有人在79岁的时候开始上芭蕾舞课程,现在90岁的他已经是一名专业的芭蕾舞者;有一位女性在100岁的时候还在从事工业攀爬工作;还有一个很棒的女性,她在65岁那年决定在好莱坞开始她的艺术职业生涯,并且做得非常成功,而她原本是在伦敦当护士,为了转换事业跑道,毅然搬到了洛杉矶……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奇妙人士,即使已经七八十岁,甚至90多岁,却还过着快乐丰富的生活!

“快乐时代”就在我那段探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到现在,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因为我们发现:


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的寿命出现了极大的延长,而这种寿命的延长不仅代表我们活得更久,也让“老年”二字被重新定义了。


就拿我父母那代人来说,“老年”从50岁左右就开始了,他们的身体早在40岁就开始缓慢退化了。而我们这代人的50岁呢?

实际上,我发现旧金山有一位作家在25年前就完成了一本和《快乐时代》 类似的书。书里面讲述了许多关于有趣人们的故事,他们在老年做着各种各样的疯狂事情,比如骑马、杂耍和攀岩等很多不同的运动。那本书非常受欢迎。

在他的书中,所谓的“老年人”基本都是在40多岁,年长一些的50多岁,这在当时已经很了不起了。而现在,人们到了75岁左右才算进入老年。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年龄的看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美国,人们对“老年”年龄的认识不断推迟,但仍有很多产品受益于这种关于年龄的过时看法。

比如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广告宣传的是专为55岁以上人群提供的“高龄住宅”,广告公司把“退休计划”这类产品的宣传对象也定位得越来越年轻了。

为退休做计划当然很好,但是这个话题的长期泛滥其实传递了令人困惑的信息,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强调的更多是“退休”,而非“生活”。

:这点很有意思。我们这一代人的寿命比以前要长,这种变化带来的必然影响就是:


我们对“50岁后该如何生活”所知甚少。我们的生活策略、人生阶段规划等所有理解都是基于书本、电影以及父母告诉我们的信息。

所有的这些信息都认为:50岁之后就没有生活了,人们一到了这个年龄就会停滞在那里。

一方面人们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生活了,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对于接下来的生活毫无概念。

从这个时候起,父母再也无法为我们继续提供指导。

而这就是“快乐时代”发挥作用的地方,它关注的正是关于50岁以后的生活、以及尚未变老的你:现在可以着手做些什么?

随着平均寿命的极大增长,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之前并不存在的生命新阶段。在此之前,50岁就是“老年”的开始,现在的50岁却是全新经历的起点。

对我而言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人们之前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有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儿童期、青年期和成年期,而我们只知道成年期是个人发展的顶端。

但是现在,在人生的最后25年里却出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再继续按照之前的方式去度过25岁到40岁之间的生活了,而是必须要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

:我觉得您描述的思考模式真的很健康。刚才您谈到人们的寿命所出现的变化,但我想,即使是在30至50年前,在成年期阶段就有着更复杂的发展。人们也许会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时期,但它实际上是由好几个不同的阶段组成的。


我们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持续成长和发展的时期,而不是像我们的文化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生活质量长期缓慢下降的过程。


:我觉得,我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挑战人们对于“人老后生活质量日趋下降”的刻板印象,而是去检视我们那些因为文化背景所灌输的成见。

很多人一过了50岁就会努力“保持年轻”,按照以前的方式做事,遵循同样的目标,按照同样的价值观念生活,这些行为全部都是基于我们对于年轻的尊崇。

“快乐时代”的基本目的就是去挑战这一概念:50岁以后是一个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定义的人生新阶段。

:这种对于重新定义成年期的需要,使我想到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theory of development)。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根据这一理论,人生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叫做“成年晚期”(Late Adult)。埃里克森将其宽泛地定义为“65岁以上直至死亡的人生阶段。”

他也认为,年纪较大的成年人会在这一阶段反思自己的人生。当人们回望过去的时候,如果认为自己生活过得充实,就会觉得人生完好圆满;如果一味反思自己的失误,则会陷入绝望。他们可能会因此害怕死亡,因为他们会试图寻找人生的目的并且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具有意义。

在这一阶段之前的“中龄成年人阶段”(Middle-Aged Adult,年龄在40-64岁之间),则是基于“再生力(generativity)自我专注/停滞对比”的概念,人们会在这一时期寻找方法以继续贡献社会、寻找使命并做出成就。

您刚才说,人们在尝试重复这些阶段时会被困住,这点我很认同。您的愿景是帮助人们在变老的过程中过上更精彩的生活,也就是过上快乐、有意义并且充实的生活。您在网站上鼓励人们分享他们的经历、借此互相教育和启发。请问您能否谈谈征集人们故事的过程以及这个项目的最终目标都有哪些呢?

:直到去年,这个项目主要还是在使用俄语,现在我们正把它翻译成英文。另外,我们现在正做的最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推动这个名为“快乐时代”的活动。

去年我们在黑山共和国(Montenegro)就做过一次庆典,而且这将成为一种年度活动,用美酒、舞蹈和派对来庆祝50岁以后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来到这里互相交流彼此50岁以后生活的人生智慧。

我们是拥有这段延长生命的第一代人,因此我们必须彼此依靠,共同寻找意义。这关系到健康,关系到身体锻炼,也关乎人们在这个人生阶段中如何发展和成长。

去年有150人参加了我们在黑山举行的节日活动,今年预计会有500人左右,到时候会有很多的讲座、培训课程、教练指导和50岁以后有所成就的人来和大家进行分享。

我们认为这个活动的重要性就在于:目前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教你,怎样去过50岁之后的生活,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让这些50岁以后依然持续成长、过着充实生活的人们彼此相见、并向同辈人传递自己的经验。

这个活动就是“快乐时代”的主要目标,而且今年将会特别盛大,规模远超去年!

:这个真心赞啊!我现在已经40多岁了,在接近您提到的“下一个阶段”的时候,明显发现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看待人生的观点都有了变化。

V:我们还有一个专门为年轻人设置的特别小组哦 🙂

:一个年轻人的小组?那太棒了!换个相关的话题:我本人一直对生活各方面的跨文化表现很感兴趣。很好奇您是否发现世界上某个地方的人,他们和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更加生机勃勃?真的会有这种地域差异出现吗?


:这也是我旅行两年最大的意外发现。跨文化地看,这些生命力旺盛的70-100岁的老人在哪里生活并不重要,他们的成长教育和财务状况也关系不大。

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们应对生活的方式。


总的说来,我会把这些人的成功归结于一种思维,而不是地理或者文化上的差异。这些人似乎都会各自找到这些思维模式和适合自己的人生观。

:很高兴听到这对全人类都具有普遍性,所以你无论生活在哪里都一样可以活得长久、活得精彩。

:当然了,因为这些人虽然生活在地球的不同角落,各个地方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也都不同,但他们都选择了包括健康饮食和锻炼在内的生活方式,总体上对待生活的方法也比较相似。这种相似性很是惊人!

:是啊,人们若是真正地能够活在当下,而不是以为人生到了70岁就到头了,他们就会想:嗯,我还能活上30年呢!

:哈哈,也许吧,刚才我提到:世上健康长寿的人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家,却彼此相像。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方式之所以相似,是因为这群人都拥抱了一个关键词:


『接纳(acceptance)


我们应该接纳每天生活中发生着的点点滴滴,而不是每天都在想象:啊,我的生活应该大有不同、每日每夜我都要追求改变!


:当我想到佛教哲学中的“存在(presence)”或是“正念内观(mindfulness)” 时,我会把“接纳”看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的确如此。


我不知道“存在”或者“接纳”是否完全等同或是存在哪些具体的差别。


我能确定的是:我在这些人身上所看到的,是他们会接纳生活中的一切,而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制造其他的想象。


他们会尽其所能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当目标难以达到时,也不会感到沮丧挫败。

:是的,我对此深有同感。我曾经当过很多年的竞技运动员。你可能听说过“运动员会死两次”这种说法,所以当你不能再跑得像过去那么快时,你就需要接纳自己当下“已经渐渐不行了”这个事实。

接纳这个事实后,我会发现自己身体力量的减弱甚至会给我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新好处。我不知道您是否运动,但就比如说:当你的力量减弱时,运动的方式也会发生有趣的变化。

:当然如此,就是这样的。

:请问在采访结束之前您还有其他想要分享的吗?您在一开始的时候说,“快乐时代”对您个人而言很有意义,那么您有没有感觉它给您本人也带来了改变呢?

:如果还想说一句的话,那就是:


我现在的生活真的妙不可言。谢谢你!

:好一个点睛之笔般的收尾!感谢您的分享,弗拉基米尔!

英文原作:The Age of Happiness: An Interview with Founder Vladimir Yakovlev (HealthyPsych)
译者简介:宋琼 Joy Song,壹心理翻译社 | 译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二级英语笔译证书持有者。用心传递有价值、有意义的心理学知识,希望和你一起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 本文首发于壹心理旗下“壹心理精选”微信公众号(ID:yixinlijx),转载前请关注并联系我们获取授权。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