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37158258_xxl.jpg

文:陈艳

前段时间看了王小波的一句话: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初看,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一针见血,一语道出真谛。然而细细琢磨这句话,又有了其他的一些感触。

这句话可以这样重新组织,因无能而愤怒、痛苦,自己的能力被否定导致了痛苦的产生。什么叫做无能?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标准,来评价我们是否是有能力的;有无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个人及社会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个人来说,类似于认知疗法中的ABC理论,并不是事情本身A导致了你的情绪C,而是你对这个事情A的认知B导致了你的情绪C。也就是说,事情本身并不能说明你的无能,而是你自身的观念系统导致你给自己下了一个评判:无能。对自己能力的感知,在心理学上可以找到一个对应的词,即效能感,而在我看来,这个效能感可以往根源上追溯到“自恋”。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健康的自恋,当我们的自恋无法满足甚至遭到重创时,痛苦就会产生。我们人类的自恋几乎无处不在,自恋的破灭也无处不在,包括考试不理想,考证没有过,被导师或者前辈批评,失去朋友、恋人等等带来的沮丧、愤怒,甚至包括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及大型自然灾害发生时束手无策的挫败感。无论是内在能力不足,抑或是人生中不确定因素的发展无法为我们所掌控,还是外界的力量无法抗衡等等,这些因素所导致的自恋受挫都会让我们感受到消极情绪。而我们自己自恋的发展程度和韧性则直接导致受挫的程度有多深,以及时隔多久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比如,同样是考试挂科,有的学生会深受打击,严重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如人,为此沮丧很久;而有的学生则是一开始很沮丧,但随即痛定思痛,总结原因,迎头赶上,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引以为戒;还有的学生根本不以为意,不会想太多,提示自己下次更加努力复习就好了。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原始自恋,其后天发展与成长经历、环境及社会文化十分相关。大多数人的自恋都是处于正常、健康水平,还有一部分人的自恋发展比较特殊,过度萎缩或膨胀。自恋发展较萎缩的人,很可能会自尊较低,对自己的评价不高,认为自己不太有价值,比如不太有主见,唯唯诺诺,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做事保守,不敢求助他人。而自恋膨胀的人会表现出过度自信,高傲,甚至蔑视他人。这些差异与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学校教育及个人境遇等相关。

往大了来看,自恋发展与社会文化也息息相关。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下,如果个人能力过于突出,并脱离了群体,极有可能会有不好的下场。集体对个人能力有着较大程度的压抑,或者在个人能力突出的情况下,个人必须懂得反哺集体,将个人成就归功于集体,而不是仅仅谋私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个人内在自恋的发展不可太过张扬,需要内外分裂的基础之上有机整合,即心理上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但外在表现上不可太过张扬,需谦虚谨慎。自恋发展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社会的主流价值会对其中的个人进行评判,例如,将人分为是否优秀,及多优秀/不优秀。而个人在多年的主流价值熏染后,很容易倾向于认同、接受这种评判,进而影响到内在自恋的发展。

中国人的自恋经常是建立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基础之上,社会主流价值观系统也是如此评判一个人是否优秀、成功,比如我们会看重工作性质、岗位级别、薪资、事业发展前景及房、车级别等,却鲜少关注内心的体验。我们评价自己是否优秀、成功时,并没有看重自己是否快乐,而是看重我们是否在这些外在因素上是否领先。

回到王小波那句话,我发现,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认怂”似乎也成了很重要的一个品质。最近,好几个朋友跟我提到了这个词,不禁让我感叹,是的,当发现自己确实能力不足时,能心平气和、毫无愤怒地低下头认怂,也是很有智慧和勇气的!

———The End———

原文题目:无能的愤怒

题图来源:123R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