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上,她说出了中国家庭普遍的痛点

undefined文:韩婧 | 壹心理专栏作者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被《奇葩说》一期节目刷屏了,辩题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该不该支持”。很多人都说整场节目看下来记不得每个辩手说了些什么,只知道自己从头哭到尾。亲情,和父母的关系,是大多数身穿坚硬铠甲者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触及,立马溃不成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薇薇,她说:“人生最痛苦的选择是当两个都是错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要选择哪一个的代价我们更能够背负。当父母足够老的时候,我得跟他们一起住,即使我能够预见那并不是一个和谐的家庭。”

她讲到,

“我们几个朋友住在北京,一起租房子,我父母来北京看我的时候从来不敢住我家。他们说,我们薇薇从小不喜欢和别人一起住,如果这次我们去了住了家里,那下次邱晨父母来了,周玄毅父母来来也住她家,薇薇肯定会烦死的,她肯定会受不了。我相信他们这种怕麻烦我是真心的,可是这种真心我就真的能坦然接受了吗?有一天他们肯定也会因为怕麻烦我,说去住最好的养老院。他们一定会像我跟他们报平安一样,跟我报平安。可是这些一定是真话吗?真心说出来的不一定是真话,那是情话啊。”

此时,全场所有观众都已经泪奔。或许大家脑子里都涌出了类似的画面:我们为了在城市里努力站稳脚跟,被老板骂完后私下抹抹眼泪继续加班加到深夜,为了谈成一个项目跟各种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人打交道,为了节省支出晚上挤在合租房里,早晨像三明治一样挤在公交地铁上。

然而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永远都是轻松的语气:“我挺好的,老板很赏识我,工作也很顺利,一切都不错,你们尽管放心。你们怎样啊?”电话那头的父母似乎也被这种轻松的情绪感染,乐呵呵的说:“每天我和我的老伙伴们打牌,跳广场舞,练瑜伽,身体好的很,你别担心我们,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花钱,爸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01

报喜不报忧是大多数亲子之间最常见的交流特点

这样做的好处是看上去一幅其乐融融的场景。大多数父母永远不会告诉孩子:昨天体检检查出血糖有点高;因为上了年纪最近腿脚有些不利索了;因为担心孩子独自一人在外地还没结婚晚上总是翻来覆去很晚才能入睡……

直到有一天,孩子接到了家里的电话,父亲或者母亲说身体最近有点不好,让回来看看。孩子回到家后发现父母已经住院很久,更严重的已经是被下了病危通知书。

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至亲,孩子愣在那里难以置信:明明前几天还在电话里有说有笑得告诉自己,别担心家里,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现在却在和病魔进行艰难的抗争,一切似乎来得那么突然,突然得让人措手不及。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倾向于“报喜不报忧”呢?因为在表达之前就形成了一种预设:我告诉对方我很好,对方才能够放心地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做了,才算得上“懂事”啊。这种现象太普遍了,以至于每个人听到马薇薇的发言都百感交集,直戳痛点。

02

“报喜不报忧”真的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表达方式吗?未必见得。

在“报喜不报忧”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人们的焦虑和担心:担心对方无法承受现实带来的压力,担心生活上的责任让对方分身乏术,你以为是懂事的替对方承担责任,却忽视了有些责任和义务必须自己承担。在这份焦虑和担心背后,其实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把彼此想象的过于脆弱了。

“报喜不报忧”对于信息接收者,还存在另一层假设:这些甜蜜真心的“情话”其实并非真话。即,我听到的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别人说的,可能是在哄我。判断别人是不是说真话的依据是什么呢?个体自身的感知。

举个例子,V今天看男朋友脸色不太好,一直抱着手机没有任何交流,于是心里开始犯嘀咕:是不是他不开心了。鼓起勇气问对方:你看上去有点不开心,怎么了?没想到男朋友矢口否认:没有啊,我挺好的。

这个时候V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相信男朋友的“报喜不报忧”,他就是没什么,我该干嘛干嘛去;一种是质疑男朋友的话,要么不停追问对方到底怎么回事,列举种种他反常的表现让他承认就是不开心,要么就是将矛头只想自己,开始回忆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惹到他不开心。选哪一种取决于两个人之前的经验,也就是心

理学中所说的“投射”,这个过程中夹杂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实话实说,有话直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相信对方所说的即是事实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

曾经一个朋友给我抱怨:“虽然我现在年纪大了,但是我就是不想找男朋友,我觉得一个人过我的日子挺好的。可是我父母总会说我心里明明着急的很,出于面子嘴上不承认。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我说的就是心里话。”

还有一次,C和几个朋友一起玩。吃水果的时候,朋友很热情的拿出当季最新鲜的水果给C,C婉言拒绝说不想吃,无奈朋友执意坚持:“别客气嘛,少吃点。”? 推搡很久之后C还是硬生生塞下几个水果。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出于真心和好意,可是对于接受者而言,这种真心和好意却违背了她的主观意愿,于是选择了拒绝,然而拒绝在他人眼中看来变成了嘴硬和客套。

03

如何做到实话实说?

首先应该先建立一种相信的习惯:选择相信对方所说即为所想,相信对方有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而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能力。

诚然,在我们这样一个习惯“报喜不报忧”的人情社会,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是就像黄执中所言“这样一直猜来猜去好浪费。”

作为父母,你想子女了就告诉TA,如果TA愿意,自然会找时间来看你;作为儿女,你不喜欢父母唠叨就告诉他一些新鲜好玩的话题;作为伴侣,你不开心就告诉对方不开心的原因哪怕说你不知道原因也好过一句搪塞说没什么。你们关心的对方尚且没有脆弱到必须温声细语小心呵护的地步,TA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苦难的信心。

别打着爱的名义报喜不报忧了,让对方知道你真实所想,用更多的时间去交流分享,寻找平衡点何尝不是一种爱呢?

别再用你所谓的爱和懂事来揣测对方的心意了,人生苦短,何必不选择简简单单的相信TA所说即所想。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