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人见事总爱评价好坏,小心自取灭亡!


你凡事总爱评价好坏

这可是种毁灭性的习惯!

The Destructive Habit of

Evaluating Everything We Do


壹心理翻译社 ◎ 荣誉出品
原作 | Zen Habits
翻译 | Vivi
校编 | Phoebe_菲贝 张真Derek


有多少人,每天都像个社会评论员一样度过,不断寻找可以评价好坏的人事物。

“你又去健身房流汗啦?诶哟,很健康哦~”


“你每天花在优酷和爱奇异上的时间也太久了吧?眼睛坏了不说,脑子里也都是垃圾剧情!”


“你怎么街上路过镜子都要照照照啊?肉那么多,不知道减肥,还照镜子?!”

其实在评判他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一样是被评价的对象。


我是个值得称赞的人吗?还是个容易招致批评的人?

陷入这种思维习惯之后,我们会不断评价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来判断自己是否有价值,把每个举动都用“好 VS 坏”的标尺衡量。

这种万事都要评价的思维习惯尽管很常见很自然,却非常有害,而且是毁灭性的损害!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每次你评价自己,都是在挫伤自己的幸福感。

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你度过一天,做着一些事情。

 你的大脑不断地评价:我做的事情好还是不好?我是值得被称赞还是被批评?

 如果你做了一些值得称赞的事,你会很开心!可是,事实上,你几乎很少花时间为此感到高兴。更多时候,你会去想所有那些你还没有做的事,而不是去想你已经做了的事。

或者你可能想自己做的还行,但是感觉还可以更好。或者应该做更多。还或者,你会担心下次搞砸,失去已经拥有的。你对自己总是不确定,即使你在某些事情上做的还不错。

 如果你做了应该被责备的事情…… 那么,你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而这是你大部分时候的状态。

所以,这种思维习惯并没有什么好处,只会不断地使我们感到很糟,不满,挫败,就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一样。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想要被称赞。


我们不确定自己的价值,所以不断地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好不好?有多好?够好了吗?


通常我们不会如愿,因为我们总把自己和这样的对象做比较:

  • 每一个有突出表现的人

  • 我们按自己的标尺理解的“完美”

  • 那些我们认为能使他人不仅有好印象,而且还印象深刻的事情

换种思维方式如何:

如果这种评价习惯并无益处,我们又能怎么做呢?我们如何改变?甚至这种改变有可能吗?

必须承认,思维习惯很难改变。


我们必须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而且不断保持警觉。当我们缺乏不断地意识和警觉时,就会陷入糟糕的自我评价中。

而我建议的方式是:在这个时刻去尝试感恩和满足。


没错,听起来很做作,俗气,陈腐。但是很有用!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这一天你做了些事情。


 你发觉自己在自我评价:“我今天真懒啊!呸。”


 然后你对自己说:“啊,我又再自我评价了。别在这种习惯上再浪费一秒钟了。”


 与此相反,你应该停下来,在此刻尝试有所感恩,对自己或生活。尝试有所满足,对你所拥有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去体验当下的这些感受。


然后重复这个过程。不管你是搞砸了什么事,或者偷懒,拖延,忘记做什么事,这都不要紧。甚至你做的好也不重要,你的感恩和满足并不依赖于你做的事情如何。你可以做的很好而感激和满足,你也可以做的不好但依然感激和满足。

比如:

我刚刚完成了禅宗习惯的海报,我太棒了!然而,我不会浪费时间去自我评价,相反,我会关注当下的情况。外面天气不错。我感到有点累。屋顶挺不错,我刚刚吃了一顿美食。我感激所有这些,感激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读者,我全部的生活。这一切都是事实,无论我有没有写这个海报。


我浪费时间浏览我最喜欢的网页而没有做我的工作,我真糟!再一次,不要在这种习惯上多浪费一秒了。同样,停下来,关注当下的事情:空气是静止的,冰箱发出嗡嗡声,外面有松鼠,我感觉不安,而我对之前罗列的所有的事情,甚至更多的事情(比如,音乐很棒),都充满感激。

你可以任何时候都这样做,无论发生什么:


父亲刚在医院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公司开会迟到、误了火车、今天微信公号发的头条才一小时就有了10W+阅读量、在路边冰激凌车享用了凉爽的美味……


重点都是一样的:丢掉自我评价的习惯,练习感恩、满足的习惯。

感恩和满足的思维习惯,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它就像一位你用真心换来的挚友,了解你、陪伴你、支持你,而且永远不会离你而去。


英文原作:The Destructive Habit of Evaluating Everything We Do (Zen Habits)
译者简介:Vivi,壹心理翻译社 | 译员。英国约克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心理学爱好者。喜欢不同的尝试和丰富的生活。通过心理学丰富认知,遇到更好的自己。 

© 本文内容于壹心理旗下“壹心理精选”微信公众号独家原创首发(ID:yixinlijx),转载前请关注并联系我们获取授权。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