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真委屈,你只想控制别人

作者:韩婧
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丁丁心理课堂(ID:Hisun-xlkt)

你在乎的是能不能控制别人想法。


01


A和老公吵架了,理由很简单:A想老公陪自己出去逛街看电影,老公想在家吃鸡打游戏,谁都不想退一步。

A也是看过各种心理学鸡汤,知道更加直接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你在家玩游戏不陪我出去过周末,让我觉得很失落,心里很不舒服。”

本以为这样说老公会意识到自己忽略的老婆的感受,没想老公继续嗒嗒嗒飞速摁着鼠标,眼皮也没抬一下甩过来一句:“我凭啥去照顾你的想法。”

 

A瞬间内心的小火苗变成了熊熊大火:“我不就想你陪我出去逛一逛吗?这个要求哪里过分了!每天上班回来我还要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你做过点啥?我给你那么多的时间和空间了,好不容易休息下就让你陪陪我而已,你的游戏有那么重要干脆你抱着你的电脑手机去过好了!”

噼里啪啦说了一顿,老公终于停了下来,不过接下来的动作让A委屈的大哭起来——他直接换上衣服摔门而去。

A不由得回忆起和老公在一起的种种,越来越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老公却不领情,不知道关心自己,越想越委屈,甚至开始怀疑这段婚姻继续下去的必要性。


02

不管是在感情中还是其他关系中,委屈这种情绪普遍存在:

 

你关心朋友,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出现帮助他排忧解难,甚至他没有提出什么你都会想到他前边帮他完成,可是当你需要他站出来拉你一把的时候,他却显得迟钝或者无动于衷,你会觉得委屈;

 

你对同事热心肠,工作上生活上都对她照顾有加,告诉她人际相处的规则和方法,她嘴上感激可是遇到出风头的机会跟你提都不提瞒着你,你觉得委屈;

 

你对家人关怀备至,以为父母可以理解你的辛苦,可以如你所愿更多关注你想让他们关注的部分少催催婚,可是他们还是会唠叨谁谁家的孩子二胎都有了,你什么时候让我们抱孙子,你瞬间感觉好像除了婚姻他们都看不到你的努力,你觉得委屈;

 

你对恋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感情,平时尽可能做些让他高兴的事情哄他开心,让他更加认可这段关系,可是这并不会减少你们吵架的概率,每次吵架那些指责让你感觉以前做的再多也都没有意义,你觉得委屈。

 

不知不觉,你在为自己寻找了很多的委屈。

 

委屈来源于过度要求——对自己过度要求,对他人过度要求。

有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弱小没有实现某件事,内心却又有一个声音说“你应该完成,你应该搞定”,这就是过度要求。

内心的声音和自我的能力产生反差,两个又都不愿意放弃,冲突产生,委屈就来了。

03

说到这里,或许你已经知道如何减少这种委屈感了。

首先,尝试着放下这种控制欲望,降低一些期待。

当你在做某件事时,取悦他人或者换取利益的目的性不妨先放下一部分,让出发点变为——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愿意

多去看看你做的这件事本身能让你获益多少,而非后续让你获益什么:

你关心朋友,当他因为你的出现而惊喜欣慰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获得了价值感?

你给父母说你工作上的成就时,他们满意骄傲的反应,是不是也是你有一种为人子女的骄傲?

你帮助同事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提醒自己在工作上少踩一些坑?

你关心伴侣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感觉到当下情感的流动和联结?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想控制人际关系的走向,不想在这种后续的控制中获益时,你的委屈感就会减少。

回过头去看当初你受的刺激和感受到的委屈,问问自己,他们是不是不成比例的?

接着,不妨审视一下——你现在做的事情和最初是否会差别很大?你不会为了取悦他人而刻意去为对方做点什么,你所做的一切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开心。

这时候,你关心的朋友有可能变少但是感情更真挚;

你可以和父母通过沟通个人观点同时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你不想帮助同事时也不会招来抱怨;

你的伴侣也会因为你减少了所谓的付出而更加关注你的情绪。

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付出减少了,委屈感也随之减少,自我悦纳的部分才会提升。

最后,你也许会担心:

我之前对他们付出那么多,现在减少了他们不开心怎么办?或者我调整了认知,但他们觉得我继续付出觉得理所应当怎么办?

亲爱的,想想看,这些问题到底是你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呢?

我们做的所有努力不过是通过自我调节扩大自己的舒适圈,让自己更加坚信:

不论做什么,做与不做,自己都是值得被爱的。至于开不开心,是否觉得理所应当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情,你无法左右。

同样的,只要对方能够感受的到你的真诚,不论你付出的多与少,都会愿意和你建立更多正向的联结。

而那些你担心会失去或者感觉理所应当的人,正好也提醒了你,是时候给你的人际圈重新定一定位了。

最终你会发现,当你减少了那些为了控制他人而付出的行为后,你的委屈感会降低,而你和周围人之间的能量流动,也变得更加顺畅。

作者简介:韩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恋咨询师,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你若也有故事,欢迎前来倾诉,我来执笔成文,个人微信:421159641。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