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可以一直做别人的情绪垃圾桶

文:吴晓芬 | 壹心理专栏作者

E的来信

老师,您好。我心里有个结,不知怎么解开。

我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陪外婆聊天,外婆也会把不顺心的事说给我听,但她很少和我说具体是什么事情,只是把一些气话说给我听,比如:我不如早点死了算了。我干脆搬回老家自己住。没人听我讲话。我死了你们就可以安心过日子了,等等。我都只是静静的听,小心说话,因为我不知道具体发生什么事,过后外婆又没什么事,我也没放在心上。但久而久之,我也会常有这种消极情绪,虽然说不出什么,但很难受。

今天又不知什么事,外婆说:你们全部去旅游吧,我一个人看家!(吃饭时我们在讨论暑假旅游的事,问外婆要不要一起去,外婆说不去)我说:一起去吧,好不容易一家人一起旅游。外婆说:不去!不用花钱啊!然后又是一番气话。她说:生女儿不堪!不如去生个蛋。我不知道是说我,还是说我妈。我觉得很难受,我有点想不开。老师帮帮我(选自咨询帖)

默默的回复:

你好,无形中,你成了你外婆的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我想说的是,你不必充当这个垃圾桶。你可以爱你的外婆,你也可以和她聊天,但你没有必要去充当她的垃圾桶,在你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化和处理这些之前。这并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最需要帮助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很会表达负面情绪的人,而是不懂得表达的人。可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处理你的负面情绪的?比如说外婆给你带来的难受,你怎样去排解?

依照你外婆的性格,就算你不做她的垃圾桶,她也会找到其它人做她的垃圾桶。不管是家中其它人,还是左邻右舍,她会找到她表达和发泄的途径。这是她擅长的。但你其实是容易受伤的那一个。所以当外婆谈到那些的时候,你可以回避或是找理由离开她。离开这个负面情绪的来源。这样你可以避免自己受伤害。

会表达不满的人,内心往往是比较平衡的。容易受伤和被困扰的反而是,不懂得如何表达不满和发泄情绪的人。你需要认识到,这是你外婆的性格,她就是这样,你不能改变她,也无力去改变她,她也已经没有力量去改变自己。那么,学会接受”外婆就是这个样子”。她有她自己的看法和排解情绪的方式。但你不必成为承载她负面情绪的对象,因为你不必去解决她的问题。

老人家有自己的价值观,肯定和年轻人格格不入。而且已经固化。所以其实,有许多老人家愿意选择不和儿女一起居住,就是因为彼此的观念不同而总是冲突。一起居住的话,就要学会尊重彼此有不同的观念。

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可以学习和自我成长,但一个老人家多半已经无力去改变自己。所以有时候我们只能接受老人就是这样,学会去尊重包容和接受她本来的样子。去尊重对方表达的方式和处理情绪的方式,但是又需要照顾到自己的感受而不致于能量被牵扯和消耗。去意识到:她就是这样的,她的性格就是如此,她需要一些发泄的方式。意识到,她不需要被改变和我们并不需要去改变她。她有自己面对问题的方式。她有能力为自己承担,她的问题并不需要你来承担。

有时候不得已也要用上善意的谎言,或是可以拒绝她对你倾泄情绪,保护自己而远离负能量的感染。或是选择不过多地在意他们说什么。这样可以放过自己,帮助自己宽心一些。

许多时候,你的倾听和陪伴本身就是给了她最大最好的一件宽心的礼物,而她也并没有期待你去解决她的烦恼和问题,只是当你心灵还脆弱稚嫩而感觉无法承受和理解,也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它们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帮助自己远离这些负面情绪负能量的干扰。请记得,你不需要为任何人承担,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承担。

没有人可以一直做别人的情绪垃圾桶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身边的朋友或是家人把自己当作是倾诉烦恼和不满的情绪垃圾桶。

如果说,这是相互的,那么可能还会呈现一定的平衡,就是大家互相倾诉,互相理解和支持,然后大家都有一种好感觉的收获或是得到一种情绪释放。这是一种情绪的流动,相互的支持。但如果是单方面的,这样的关系和方式会让被倾诉的那一方日益压抑和感觉到不舒服不平衡,如此这个关系迟早面临结束。因为没有人可以一直做别人的情绪垃圾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因为每颗心灵都是敏感而易感的。我们总是很容易被身边人的情绪和看法所感染。

我在20岁的时候曾有过这样的体验:A对我倾诉对B的种种不满,本来我对B没有什么不好的看法或感受,但那时单纯的我在听了许多A讲的关于B的种种坏话之后,渐渐地我对B开始看不顺眼起来。终于我对B开始感觉到很多的不满。虽然B从来就没有对我做过什么不好的事。A对B的负面情绪转移到了我的身上。我甚至感受到对B的不满已经超过了A的感受。然后我开始对B态度不好,这件事成为我后来的一件憾事。

后来也遇到朋友对我倾诉她生活的烦恼,一开始是说她怎么不满意她的老公,但是让我感觉很奇怪的是,她是这样的人,挖了好多坑给自己跳,跳下去之后又不停地抱怨。重复着这样的方式,我告诉她你别给自己挖坑了,她依然故我。后来有一次大家一起聊天,她对别人说,其实我说出来之后自己就好了(只是需要吐吐苦水而已),但是她(指我)却陷进去了。

曾有一个朋友M,虽考了个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但是她依然是个行外人,最重要的是,M本身内在失调严重且心理上处于一个初级成长的阶段,严重缺乏自我觉察。由于她本身经济条件很好,她认识了几个心理咨询师朋友,但是几乎这些朋友每次聚在一起聊天都是听她倾诉烦恼,表达情绪,处理她内在问题的对象。在朋友间的关系当中,M一直处于一种比较自我的状态但她并不自觉,其中有一个咨询师朋友C和她走的很近。

后来有一天M告诉我,她和C已经决裂了。我很惊讶,然后她就开始说他们是怎么决裂的。她对C有很多不满,觉得每次出去吃饭几乎都是她买单,而C似乎已经习惯了如此。虽然她承认C提供了陪伴的作用,”可是我也提供了陪伴啊,我只是把她当作是一个妹妹”。问题是,她行为表现上一直在和C的交往中把C当作是一个咨询师来看待,至少在她的讲述中我看来是大多数时候。包括和我相处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当C有一天终于情绪爆发的时候(卸下咨询师面具的那一刻做回自己时),她非常不能理解,但她并不承认这一点。最后她得出一个结论,可能不要跟咨询师做朋友最好,我特别支持她这个想法。如M所说,她应该找那些与她经济条件和趣味相当的人做朋友,那样可能就不必有这种种烦恼。但事实上M自卑又不被自己觉察的内在自我总会让她去找到那些经济条件远不如她的人做朋友。在这样的人身边她拥有难以自觉的优越感。

对C来说,情绪爆发的那刻的出现只因C也有自己没有觉察的那部分:渴望被认可接纳而在平时压抑真实自我的感受,以附合对方潜在需求的方式去和对方交往,一直在咨询师这个角色面具中,她真实自我其实被隐藏起来。这也会让C有种受害者的感觉:我为你付出如此之多,但却不被你看到和感激。C没有意识到这其实也是自己的选择。其实每次被约出去吃饭什么的,C都可以拒绝但是她没有拒绝。C在这个过程中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索求:用我有质量的陪伴来换取你的友情。可是M并不领情。觉得她一直在付出C一直在接受而深感不平衡,她觉得朋友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其实她说的也对。两个人潜意识中对关系的设定本身就不一样。如此关系的破裂只是迟早而已。关系要求一种平衡,而两个人内心都不平衡。这也是不要和心理咨询师做朋友的一个真实例子。

如果双方在心理上都是收支平衡的,是不是心理咨询师都可以做朋友。但M本身自己有些问题很需要被处理,M和C在一起的时候很明显,M一直在依赖着C的指导,在心理的层面上,两个人是一种不平衡对等的关系。而C有意无意地是知道这一点的,C在这个关系中唯一可以平衡的可能就是接受M的请吃饭(精神付出和经济付出的关系)来维持这段友情的平衡。

没有人生来是为另一个人无条件付出的,即便是父母也无法做到。这种索取与付出的平衡存在于任何关系中只是没有被我们看到而已。有时它是有形的,有时它是无形的。

把朋友当作是情绪垃圾桶,但是自己并不觉知,如此双方的关系终有一天会失衡。

在这次交流之后我就没有再继续和她聊天和见面,因为我预感到,如果我和她走的很近,我就是下一个C。对我来说,她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也和我不同,本身缺乏共同语言,而我更没有必要去做她的情绪垃圾桶或是去处理她问题的人。但和她在一起,就避免不了产生这种感觉。她需要内在的成长,而我不需要做那个”拯救她和帮她解决问题的人”,如果我做了,那么她也不会意识到。

生活中的”老好人”,或许你就是那一个,做朋友情绪的垃圾桶,很多时候是为了证明”我是有用的,他/她是认可我的”。你可以不必以此来证明自我,当你真正地自我认可和尊重自己的感受之后。你可以拒绝对方。除非是你关心和爱的人,你愿意为对方献出这份珍贵的礼物。当你倾听对方的时候,其实已经帮了对方很大的忙。你的倾听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付出,本身就是一种支持。你不需要去改变对方,去解决问题,你的倾听本身已经在提供给对方一个解决问题的内在工作的途径,除非对方需要你的建议。但最重要的是,仍然是”倾听”这份珍贵的礼物。

原题《你可以选择不做他人情绪的垃圾桶》

吴晓芬,又名默默,壹心理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QQ&微信:1501728029

延伸阅读>>>走出自恋,跟“困难”的父母相处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