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父母,会培养出两种夫妻,你是哪种?

43281422_xxl.jpg

文|小楼老师 壹心理专栏作家

01

母亲曾在一个机关单位工作,这样的单位有一个特点,工作简单,但人事关系错综复杂。

母亲是个单纯而又直率的人,常常无法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取得平衡。

小时候,母亲常常向父亲抱怨单位有些同事的做法。

父亲听完则会说母亲想多了,太敏感。有时父亲都听不完母亲抱怨,则打断说:好了好了,想点高兴的事情嘛!怎么说得好像在水深火热中一样,要不你辞职算了。

母亲说:我又没说要辞职!

听母亲这么说,父亲就会说:不辞职就往好的方面想,别总想那些不好的!

有时候,父亲也会反过来责怪母亲:客观地说这件事你也有责任,不能完全怪别人对不对?

每次听父亲这么说,母亲既愤怒,又委屈,忍不住责怪父亲:你怎么回事,怎么还帮着别人说话?

后来母亲不止一次告诉我,她很少愿意再和父亲说工作上的事情,父亲总是不能体谅她,要么让她“往好的方向想”,要么帮着别人说话。

现在回想母亲工作那些年,工作不开心,却还无人诉说,家里也没一个抱怨的出口,想必母亲也非常郁闷。

可那时我也说不清父母之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是父亲太冷酷,还是母亲玻璃心?

直到后来开始学习心理学我才明白,父亲这样的伴侣,被称为“情绪消除型”伴侣。

02

若按照对伴侣负面情绪反应来分类,有两类伴侣。一类是“情绪消除型”伴侣,一类是“情绪指导型”伴侣。

情绪消除型的伴侣能感受到对方的负面情绪,但却不能与伴侣“共情”。在面对伴侣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总想“消除”伴侣的负面情绪,就像我父亲那样,让母亲往好的方面想,或者“客观”看待自己的问题,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一对彼此不能产生“共情”的夫妻,他们很难通过回应对方情绪来加深彼此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隔阂。

情绪消除型的伴侣往往都是出于“好意”,他们认为负面情绪不好,希望对方能够赶快停止这些情绪。那些让伴侣“往好的方面想”的人,以为自己的说法很有支持力,但实际上伴侣收到的信号却是——我不想听你说这些。

03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情绪消除型的伴侣?

美国心理学大师哥特曼发现,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情绪都有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人曾对我说:我真的好讨厌自己生气。这是她对待自己愤怒的感受和态度,她可能认为生气是不对的,她如果控制不住“生气”了,她就会更加“讨厌”自己。

曾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淡定的人,不悲不喜。那么可以推断,当他遇到一件事感到高兴或悲伤的时候,他会对自己体验了这些情绪感到“失望”。

我们对待情绪的态度千差万别,尤其是对待那些“消极情绪”。

有人认为,消极情绪有害、应该被禁止;有人认为消极情绪是“中性”的,只是一种情绪反应;还有人认为消极情绪也有积极的意义。

这三种人对消极情绪的态度和感受完全不同,当他们面对自己和身边人的消极情绪时,反应就不会相同。

第一种人往往会出现“情绪消除”的行为,我父亲就是这种人,他认为消极情绪不好,希望能够帮我母亲“消除”那些情绪。但是他不知道,情绪是一个人对待事件天然的反应,人们很难随意“选择”自己的情绪。当有人说自己可以选择情绪的时候,他很可能不是在选择,而是在压抑。

当父亲极力想要消除母亲的消极情绪时,他也失去了和我母亲同在一个“频道”上的机会,无法和母亲共情——母亲会觉得委屈、不被理解,而父亲也会觉得委屈,因为自己一番好意还被母亲责怪。

04

一个人对待情绪的态度是怎么形成的呢?戈特曼教授发现,家长对待孩子消极情绪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对消极情绪的态度。

如果父母是“情绪消除型”父母,在孩子经历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会想办法转移孩子注意力,或者简单的告诉孩子“别去想了”,“开心点”。

但孩子的坏情绪并不会因为一句“别去想了”就消失,也不会因为注意力转移就消失,孩子只会渐渐形成对负面情绪的态度——这些情绪是不好的,我要尽量避免它们出现。当他们面对别人消极情绪的时候,他们可能也会好心地劝告别人:别想了,忘了吧,开心点……

还有一种父母是“情绪指导型”父母,当他们发现孩子出现了消极情绪的时候,他们不会指责和评判孩子的情绪,甚至将孩子出现消极情绪看成和孩子亲密沟通的机会,帮助孩子理解这些感受。每一次他们能够接纳、理解孩子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就和孩子建立了更深一层的连接。当一个孩子感觉到被理解和被支持的时候,父母才有可能指导他们怎样改变,或者从中获得领悟。

举个例子:一个小男孩的玩具被弟弟抢了并被弄坏,他很生气,气得大哭。

如果他的父母是情绪消除型父母,可能会说:忘了这件事吧,哥哥要包容一点。或者说:别难过了,妈妈明天再给你买一个。是的,他或许可以获得一个新玩具,但他怎么可能忘记“愤怒”和“伤心”,只是父母的话让他知道这种情绪不该被表达出来。

情绪指导型的父母可能会说:我知道弟弟抢你玩具你很生气,而他还弄坏了玩具让你很伤心,你生气和伤心都是对的。可以告诉我当时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想想,如果以后出现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好吗?

05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培养孩子的高情商,高情商的人并不是那种会压抑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而是能够接纳自己情绪,以及指导自己情绪的人。

情绪指导型的父母比较容易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学习如何与自己各种情绪相处,他们也不太会认为负面情绪就是消极的、应该被制止的情绪。相对于情绪压抑的人,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

当孩子成年进入到一段婚姻之后,他们会发现婚姻中并不只有喜悦、快乐,还会有很多消极感受,也会面对伴侣的负面情绪。如果他们是一个“情绪指导型”的人,他们会更容易接纳伴侣的负面情绪,更容易体谅伴侣的感受和处境。他们会先理解伴侣,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总是想为自己在乎的人想办法,但是常常忘记在给别人任何建议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这个人,体谅他的感受,与他共情,否则对方很难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我父亲别那么急着消除母亲的“坏情绪”,而是先接纳母亲的情绪,同情她的遭遇,让母亲感觉到被理解后再给出建议,或许母亲对婚姻幸福感会更高。

粘贴图片.png

文|小楼老师 壹心理专栏作家

关于作者

小楼老师,壹心理专栏作家

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领域

个人公众号:欧美爸妈(ID:bbmm332211)

分享欧美先进心理学、教育学理念

配图:123r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