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每月给11万生活费但不回家,你愿意吗?

undefined

策划:壹心理主笔团文:蘑菇姑姑丨壹心理创作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心理公开课

最近有一则新闻很爆,一位日本女星婚后每个月领11万生活费,但是见不到老公,平日生活就是会友和带娃。

undefined

这则新闻没什么,反倒是评论给刷爆了,网友们纷纷表示,天下还有这等好事啊……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我相信这里面大多是玩笑话吧,大家苦中作乐,但我看着看着却笑得想流泪了。

 

女人不是对于钱热衷,而是出于对婚姻、男人的“集体失望”,正在爆发出来。

亦舒在《喜宝》里说:

“女人最希望要的是爱,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爱,钱也是好的。”

平时,也许这些绝望主妇们甚至都没有空间说出她们缺少爱,只能通过这样的机会来调侃自己,表达这种失语的空洞感。

– 01 – 

为何到今天,婚姻还是女人的“牢笼”?

undefined

可是,宋仲基和宋慧乔宣布结婚,女人们还是高兴的。

尽管自己的婚姻一地鸡毛,并不妨碍对浪漫本身的信仰。就像当初自己走进婚姻一样,我们也是怀着从小酝酿到大的婚纱和新娘的梦想。

 

大多数女人在遇到男人之前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她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从爸爸的家里走向丈夫的家里,只是这种父权、夫权的从属关系,被婚礼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浪漫、归宿、安全感、亲密、承诺……

 

当然,我们不仅带着浪漫,也带着“恐怖的诅咒”,“再不结婚不行了,会成为掉价的剩女”;“你一个人怎么过得好,女人最终还是要为自己找个归属的”……

在恐惧感、缺失感、以及梦幻感德作用下,我们进入婚姻,奇异的是,虽然没有随身携带“关系如何经营”的科学指南,却依然满怀盲目的乐观。

直到新婚不多久,就到了婚恋专家说的“真相浮现时期”,有些夫妻开始了改造之旅,有些开始了漫长持久的权力斗争,有些两败俱伤,有些分道扬镳,有些貌合神离。

 

男女同时感到了幻灭。

不同于男人,男人“还有世界可以拼”,但因为传统婚姻制度,分配给女人的角色就是协助男人管好家庭,所以女人一直把婚姻当作主要的战场,在里面寻求自我价值。

这种幻灭,带来的是自我归宿和价值的怀疑。尤其是在把自己奉献给生儿育女之后,漫漫长夜,她感到了内在的空虚,当初的自我呢?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是整个婚姻制度对她的要求,建构了她自己。”

她不断地从一个婚姻设定的“应该”里去找到自我价值,可这种自我价值附属的,传统婚姻制度却并不支持女人独立的自我发展。所以,女人对婚姻的失望越来越多,本来就缺乏应对婚姻的办法,而在焦躁中,我们所能够做的建设还会越来越少。

undefined

与不断地自我价值失落相对,另一方面,女人天生对婚姻中情感要求远高于男人。渴望融合的初衷如此强烈,以至于遭遇无法沟通的隔离感如此失落。

 

一群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找来5000对普通夫妻,让他们分别评价自己的婚姻幸福度。丈夫和妻子各自分开对婚姻评分,满分是十分,完全满意是十分,完全不满意是零分,请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给出适当对分数。

结果发现,同一段婚姻的双方,妻子给出的评分均明显低于丈夫,丈夫是七八分,妻子是两三分。

 

同一段婚姻,丈夫完全感觉不到不好,妻子则常常出于崩溃的边缘。这也符合婚恋咨询中我们常看到的景象。

一个咨询师描述的场景是“夫妻两个来做婚姻咨询,往往是提问后,妻子抢着回答,对着咨询师长篇大论,还不时甩给丈夫两个白眼;客观来说,丈夫也配得起这个白眼,因为他不是在看手机,就是坐一会就说‘我还有个会马上要走了’……”

 

女人们先天对差异性敏感,她们的集体无意识就是守护婚姻。所以在感情中,有一种依恋共生的强烈倾向,她们从内心里长出长长的情感之线,仿佛要用它网住男人,就像电话线一样,不能失联,一旦感觉到与丈夫到断线就要设法连上。

女人的心不在自己肚子里,她们都是伸出来的,无限渴望时时刻刻与丈夫情感相接。焦虑来自断线的恐惧,也来自自身的空虚,空洞。

 

情绪耗竭,是婚姻内普遍的“妇科病”。她背后是婚姻内长期的失望、失落和无力感。一个女人总是在期待、失落、自我怀疑中反复,因而感觉深深地被消耗。

– 02 – 

中国女人身上承担的现代化进程

undefined

除了传统婚姻对女人的建构,女人身上又多了更多时代性的要求。

 

“前段时间,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5-55岁这个年龄,中国女人以70%的劳动参与率高居全世界榜首。”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才60%、法国女人的劳动参与率才50%、美国女人的劳动参与率是58%。而且,这些发达国家的女人享受着国家的奶粉费、学费、生活费等,也没有婆婆在家三代同堂的情形……”

这么一比,中国女人的累可想而知,25-55岁,当老婆、当妈、当媳妇,同时也在养家,要在世界上与客户、老板周旋。

undefined

狂飙突进的经济时代,时代的一员,女人也是中国崛起的力量,她们在奋斗,在经济上让自己独立起来了,与此同时,对自我,也有了更多要求:

要上进,要有自己的事业,要经济独立

精神上要尽可能独立,少些失落和烦恼

你要美美的,又瘦又美,才是过得好的象征

你要经营好婚姻,好的婚姻也是自我能力的象征

只不过这些更高的要求,都是孤军奋战。女人们都在尽力变成“女汉子”。

据某知名招聘网站的数据统计,只有不到一半的家庭里,女方赚钱少于男方(43%),还有22%的家庭男女收入差不多。剩下35%的家庭是女方赚钱比男方多。

 

当今,婚姻制度如果还值得存在,不是因为安全感,而是情感上的意义更大了。因为,女性在内外两手抓的同时,太累了,她们在情感需求上,需要男性和家庭给得更多。

 

时代在说,女人请向前一步,但是谁来支持她们向前一步?婚姻还是那个婚姻,丈夫还是那个丈夫?

– 03 – 

为什么男人对家庭的精神性投入那么少?

undefined

显然,丈夫们还没做好迎接一切的准备。

为什么?

一方面还停留在过去惯性——他们天然是婚姻中的被支持去发展人格、自我的人。

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内心的恐惧。

 

电影《革命之路》讲述了一对模范中产夫妻婚姻危机的故事。

undefined

妻子是个全职妈妈,因为生养两个孩子,放弃了当演员的梦想,每天柴米油盐,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有一次,她萌发了全家移居巴黎的想法,她连哄带骗说服了丈夫同意,一开始两个人都满怀期待,甚至夫妻关系也变好了,但是走之前,丈夫却因为得到了升职的机会,决定不去了,而瓦解了这个她构建出来的“革命联盟”。

男人心里真的没什么去巴黎的想法,虽然工作无聊,但有机会升迁,妻子最终领悟到了,痛苦地说:

“他知道他要什么,他找到了落脚之处,结了婚,有两个小孩,已经足够了。我自己看到另一个未来,我无法放弃,不能离开,不能留下,多可怜,多愚蠢,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不可能兑现的承诺里。” 

妻子终于认识到,革命,是我一个人的梦想,丈夫的梦想不是这个,他已经在婚姻中得到了想得到的,他虽为夫妻关系痛苦,却有自己的落脚之处,无需全盘推翻去挣扎,最终最有革命意志的还是女人自己。这完全符合“谁痛苦,谁起义”的革命准则。

undefined

这部电影是讲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故事,女人因为在社会上没什么机会,只能寄望家庭和丈夫,如果这破灭了,她感到此生无望,最终她自杀了。

 

婚姻中两性的对峙没有变,虽然今天的女人也能去发展自我,不至于被困死,但也依然被动,那种不同步、不平等的僵持还在。丈夫期待女人继续做那个支持者,女性也仍然在无意识遵守着过去婚姻制度的惯性。但直到耗竭痛苦,才反应过来,大大不满,为什么是我?

 

“丧偶式育儿”和“守寡式婚姻”这两个词,就是女人专门发明用来吐槽男人的。男人的继续享受、而在婚姻中“不作为”,尤其还在坚持情感忽略性旧式婚姻,就是女人们爆发的导火索。

 

年初有个新闻,年轻的妈妈,产后抑郁,丈夫出轨,婆媳矛盾,无法解脱,带着两个孩子跳楼自杀,留下了长长的遗书,字字血泪。“曾经的我,阳光明媚,坚强自信,洒脱随性”,“我付出了这么多,我渴望更好的我,更好的爱,然而都没有,你们还挑剔我,背叛我…“

 

身为带着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她说“在举目无亲的城市,我只能天天自己哭,我丈夫说,为什么总哭啊,自己的问题,自己调节嘛。“

undefined

“自己的问题,自己调节”,不知道多少女人听男人说过这句话?恐怕类似的,还有“别作了”、“我又没有出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当然今天我们不光是批判男人,还要搞清楚缘由。

其实,站在男人的角度,他们也有自己的悖论。

他们不能靠近女人,不光是懒、情感迟钝,也因为他忙着应付内心那个更大的恐惧——失败。 他正为此殚精竭虑,一样有很多脆弱和愤怒。

 

李孟潮老师在《父性》一书的推荐序里指出了父亲这个角色主要有五个功能:

第一,赚很多钱同时也有很多时间陪太太和孩子(供养功能);

第二,能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等侵扰(护佑功能);

第三,能够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规训功能);

第四,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传道功能);

第五,你一定要比其他的男人强大有力,至少也要比妈妈强大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是个男人,很man(胜利功能);

其中前三个养育和保护其实是母亲的天职,所以,父亲的功能至少有75%是作为辅助性妈妈存在的,第四个可以由父母一起完成,只有一个功能是父亲必须一个人完成的。这个功能的原型是武士。

男人们首先是猎人、武士,然后才有了父亲这种制度的。

胜利的功能直接来源于男人的价值感,所以大部分男人宁愿牺牲供养、护佑、规训、传道等方面的功能,也不愿意放弃胜利者这个男性的形象。他们想出来的解决这个父亲悖论的方式就是——给钱!

你需要养育吗?我给你请保姆,6个还是8个?

需要保护吗?我给你6个保镖加3个藏獒?

正好这个社会恰恰就是提供这种需求的满足的。”

的确,男人通常是谁成功、谁有钱,通常受到的道德谴责更少。

 

缺席的父亲,不作为的丈夫,可能是男权的另一面,因为女性掌握了被庇护、要对方负责任的地位,男性就必须去证明自己是个man,被逼走出家门,因为一旦负不起责任,他的自我价值感就要失控,那是他所不能面对的,所以只能牺牲掉与家人的很多情感性功能。

 

女人们在责备男人的同时,是否意识到“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 04 – 

如何重建真正的两性关系?

undefined

婚姻早就不是一个“面子”,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记得《人民的名义》中那个劳模党员达康书记的夫人欧阳菁吗?她被人评价“人挺好,就是一把年纪了还少女心”?

她如何“少女心”?她不过是埋怨那个工作狂丈夫不回家,跟自己没有情感交流。

这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个女人结婚了,就不能要求太多,别人眼中丈夫那么成功,你就要甘心成为绿叶。

这不是正像厅长夫人和政法委书记的夫人那种委曲求全,明明离婚了,为了丈夫的仕途还人前人后演恩爱,那样叫做好妻子?

好像你嫁了一个成功的男人,所有人告诉你,你再要求更多就是贪婪了?

 

婚姻早就不是一个“面子”,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因为里面可能有高质量的情感。

这一点对越来越多的现代女人来说,早就达成了共识。

而对于男人来说,只有面子的婚姻一样是没有幸福可言,如果只是作为打猎者,没有被允许品尝父亲的滋味,也没有充分敞开过自我,那为人夫就只是个职位,而不是一次真正的融合。不被允许自己有更多情感体验,只渴求成功,男人的人生一样充满遗憾。

 

很多男人、女人其实没有真正地休息过,因为在外工作竞争激烈,回家也不够安全,防御的姿态,要参与与两性的竞争,这样下去,大家迟早都会耗完所有对家的依恋。

 

如今,90后对于结婚的期待到了历史新低,很多女孩子已经倾向于不再选择婚姻。因为女人如果还是被要求单方面耗竭的姿势出现在其中,那“还不如不要”。

作为人性与文明发展的产物,相信未来婚姻这种制度也许会随着人性与文明的发展而消亡。但,好的两性关系作为永恒的人类渴望不会消失,融合,亲密、友爱,我们需要找到的不是人生价值的他证,而是伴侣,彼此像朋友又像战友,能够完成这一生自我成长。

 

在这种高级共生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到了一种高峰,会产生心理学所说的“神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就是关系,不是爱情。所有观察、理解、接纳和共情都可以引入,而不是用评判或价值判断来彼此定性。

 

重建两性关系,是女性、男性共同的解放,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刻板角色对人的束缚,我们需要真正的“人”,在婚姻中建立真正互助的关系。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新家庭支持着人的全面发展,也为下一代提供真正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成为更自由的人。

抱怨归抱怨,希望男人们不要把女人的抱怨理解为排斥,应该理解为对你们的”依恋”;而女人们也该明白,自己的最终目的不是“推远”男人,而是结成真正的两性联盟,建立最终惠及双方的良性情感循环。

原标题:老公每月给11万生活费,但不回家,你愿意吗? | 为什么我们不再选择婚姻了?
作者简介:蘑菇姑姑,二级咨询师,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undefined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