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很心理】内向者,如何获得职场存在感?

内向.jpg

文:高浩容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微信公众号:After之后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原文

咨询室是个有魔力的地方。几年前从实习开始,我就有这种感受。

我国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叫H,H的个头很小,理当坐在前三排,但他总是要老师把他安排到靠后的位置,这让他很容易被高大的同学挡住视线。

刚开始我怀疑H怎么看黑板,后来我才发现他并不想看见教室前方,他只希望「不要被看见」

我们后来变成朋友,因为我也不想被看见,但我不想是因为我上课老是画漫画,被看见就会被老师处罚。

罚站对我这个脸皮厚的人没吓阻力,但打手心跟屁股的藤条可是十成十的酷刑。要是再加上抄十遍课文,可以让人一天吃饭都失去筷子的触感。

可是随着我们交谈的时间越来越多,我发现H也不是那么自闭。他也希望偶尔能被注意,只要那个时刻是他自愿,是他感到安全的。

「我觉得一个人比较自在。」H对我说。

§内向是什么?

一般来说,对于内向有许多的刻板印象。

譬如认为内向的人比较害羞,所以他们的社交能力往往比较差。

认为内向的人脸皮薄,内心比较脆弱。

内向的人最好多跟外向的人在一起,他们能够互相影响,各补所长。

对于内向与外向的区分,心理学家荣格做了一个区分,他用能量流动的方式和方向来谈。

简言之,内向者更在乎能量在主体,也就是自身内部的流动。譬如通过沉思、正念冥想的方式,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

外向者则对外在客体世界感兴趣,将能量投注于与外在客体的互动。

这不意味着内向者就是社交能力差,而是他们更在意外在客体对自身的影响。

举例来说,同样思考「爱情」,内向者可能会回到自己过往的恋爱经验,以及自身的感受去反省;外向者则可能更多的着重于在体验中去获得爱情的答案。

所以当探讨到于自身感受的课题,内向者同样能够夸夸其谈,丰富且奔放的表达他的想法,因为他所表达的仍旧是针对自我内在的、主体的材料。

此外,脸皮薄不等于内心脆弱。

内向者可能更倾向将负面情绪留给自己,由自己或无人的角落消化。外向者可能不避讳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但表现出来也不等于就比一个人消化强。

好比有的人一受委屈就到处告状,请问这是脆弱还是坚强?

所以表现的形式不同,和内心脆不脆弱不见得相关。

进而,内向者和外向者相处,就像做加减法,能互相影响吗?

从内向者与外向者获得能量的关系来说,内向者一般通过独处、自我的沈淀获得能量。外向者则通过对外的社交,与他人的连结获得能量。

这意味着内向者可以应付社交,但社交会使他们疲惫,而他们给心里打气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独处一会儿,给自己空间整理。

相反地,外向者更喜欢通过和他人的交际,在社交场合透透气的方式,去重拾可能在生活中的心力消耗。

两者补充能量的方式各有不同,硬是凑在一起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880311766311308164.jpg

§内向者的职场因应之道

和早期农耕社会不同,现代职场,许多工作都需要和他人打交道。

无论是面对公司内部的同事、上下级,或是对外面对客户,经常需要进入社交情境。

某些情境更是一大挑战,譬如在上百、上千人面前进行公开演讲,或是在领导层处理人事问题,或是在职场建立自己的人脉网,这都是需要大量与人接触,无论内外向性格都级需要智慧去处理的问题。

更麻烦得是,有时因为性格的特质,使得一些好的机会被抢占,或者因为他人对内向者的刻板印象而被标签化,都会使职场里的内向者扼腕。

不过,与其强迫内向者变成外向者,好比让猴子学鸟飞、鱼学猴子爬树,更重要的是让内向者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化解劣势,在需要拿出能量的时候,能够迎向挑战。

企业顾问珍妮弗·康维勒(JenniferKahnweiler)在《内向者沟通圣经》(ThentrovertedLeader)一书中,从内向者的角度,谈了如何在职场悠然生存的几个重点,值得参考。

康维勒提出一套“4P”优化法,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内向者优化自己的外在表现,好降低性格在职场上的影响,逐步发挥内向者的特质。

这四点是:

准备(Preparation):通过详尽的前期计画,降低实行期间的变因。

计画是一个人可以静心思考与谋化的工作,十分符合内向者的特质。

准备期间,我们不用急着将专案或演讲稿给所有人看,但我们可以找信赖的朋友,当我们练习的听众。准备的重点不是地毯式的搜集资料,而是给自己把目标、过程和具体方法想清楚的时间。

展示(Presence):学习如何展示工作成果。

这里说的展示不是要让自己变成万人迷,而是因应工作需要,转换成适当的外在形象。这种形象并非讨好,而是「得体」。

譬如在展售会上,拿出最棒的介绍。别继续纠结前晚在家没吵完的架。用从容的态度,在工作场合让每个参与者皆能好好工作,这便能建立出一个专业形象。

简言之,如果你让内向的情绪感染到生活的全部层面,那么生活的每个层面就会用你最难以忍受的样子去回应你。

在工作中专业以对,不然就选择一个更能彰显自己内向性格的专业,但在工作之余找到空间让自己充分恢复能量,并且积极的准备下一轮的工作所需,方能长期投入工作,而不是拿工作折磨自己。

推动(Push):用学习去试探自己的极限。

这里的推动,不只是将计画落实在具体事务上,更多的是推动自己去向外探索。

用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鱼不用学会如何爬树,但它至少可以试着理解什么是爬树,跟其他小伙伴交流游泳与爬树这些事。

好比逻辑基础疗法的柯恩(ElliotCohen)教授认为意志力就像肌肉,可以通过不断的锻炼变得更强壮。

我们无须改变自己,但不妨害我们在工作的技术、理论等方面追求卓越。

练习(Practice):类似咨询的流程,最后阶段要有一个稳固、强化的环节。

练习阶段可以贯穿前面三个阶段,当我们在计划、展是或推动环节碰上困难,进而逐步解决困难,找到诀窍,我们需要反复练习好让自己更熟悉这些诀窍,直到同样问题对我们来说不再是问题,好处理更棘手的挑战。

§结语:性格没有绝对的优势或劣势,

全看我们怎么运用

语言学博士希薇亚·洛肯(SylviaL·hken)是一位内向者,但她通过持续的努力,成为知名的公众演说家。

她认为内向与外向都只是一种特性,没有哪个好或不好,而且几乎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人是内向者。

内向者通过聆听自身的特质与需要,针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譬如有的内向者碰到同侪团体的问题,有的可能是恋爱的问题,或者是个人生涯规划等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总地来说,荣格、康维勒或洛肯,他们都不存在对内向者或外向者的褒贬。

每个人生而不同,各有其求生之道。如康维勒的书针对职场,目的是给迷茫,但又渴望处理工作中演说、社交等问题的内向者一些指引。

这些指引也不是为了改变内向者,正如无论内向、外向都会遭遇不同的生活问题。

文末,以苹果的崛起为例,除了乔布斯的演讲,若是少了不善社交、内敛的沃兹尼亚克做出产品,岂有今日的苹果?

终究性格没有绝对的优势或劣势,全看我们怎么运用。

作者简介:高浩容,壹心理专栏作者,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作家。不只疗伤,而是和你一起成长。(公众号:After之后)

112.PNG

今日讨论

你是内向还是外向呢

你觉得这样的性格对你

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有何影响?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