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社交潜规则:你不得不学的人际攻心学

今天,网上关于90后社交潜规则上了热搜,90后们提出了他们对于新时代社交的观点。不得不承认,如今18到28岁的90后已经是年轻人的主力军,超级演说家里刘媛媛也说过:90后不仅在适应这个时代,也在改变着这个时代

那么为了能在这个新颖而又残酷的时代下幸存,我们有必要学习下他们独特的话语系统,这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情商,也能从中领悟一些独特的智慧。

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01

敢不打招呼就发语音的,都是大爷


确实,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发语音了,因为语音有着很多的缺点,一眼扫过去就能看清楚的文字,语音却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还要把拿起手机。

如果是大段内容,语音不方便调到中间某段进行回忆。而且如果是在嘈杂的地方,语音听不清楚。如果是在图书馆之类安静的地方呢,语音又回打扰到别人。

最要命的还是,有些内容很敏感的东西,是不适合用语言发出来的,特别在公众场合。

有次我正在开会,胖子翔发来条语言。

“你最近已经不接客了吗?我这边有个阿姨刚离婚有点想不开,要不就介绍给你了,大概三百块一小时,你看行不行?”

看到旁边老师异样的眼神时,我恨不得把胖子翔掐死。其实他所说的“接客”,指的是心理咨询。不过这种奉献精神太高的词汇,容易给其他人造成误解。

所以在90后眼中,发语音的多半是不尊重别人,尤其是刚认识没多久就发语言的,他们多半不回。

但我还是喜欢用语音的,特别是我自己的熟人,因为我觉得我的语音是有独特风格的,可以很好的展现我的情绪和人沟通。虽然我的普通话也不标准,但本就不是普通人,为什么要说普通话呢?

其次,我的父母也经常和朋友们语音,可能他们那一辈人电话用多了,听起声音来感觉比较亲切吧!

 

02

发表情包不一定是要跟你斗图,可能是话题可以结束了我还有事儿

用表情包结束对话,确实是很多人的社交习惯。在帮一些宅男们分析情感问题时,我经常有发现男生读不懂这种暗示,在对方发来表情包后,以为斗图的时候到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先这样我还有事,改天聊”结束对话,当两个人离开后,或者挂掉电话,聊天即可中止。

但微信聊天,确实缺少一种明确的形式来表明话题可以结束了,微信本身就是默认可以延迟回复的。这个对话似乎可以随时开启,这既是它的优点,但也有了一个问题:如何表示我不想接这个话题,或者不想聊下去了。

生活中我们可以沉默,大家看气氛就知道了。但微信里不行,没回复的话,对方可能会以为尚未回复。

当“呵呵”“你是一个好人”“我去洗澡”“有事改天聊”之类的中止方式已经被人们解读为恶意时,新一代的中止信号就由表情包代替了。

这样的表情包多半表达着无奈的意思,比如。

在与90后的聊天中,学会识别这样的信号,也是你的必修课。

 

03

哈哈=滚,哈哈哈=好无聊

不得不说,在微信里要证明自己真的在笑真的很难,曾经的“呵呵”就是“滚”的意思,如今“哈哈”正在一部分替代着它的功能的,就算不是滚,也表示着聊天真在走向尬聊,而“呵呵”则完全成了蔑视别人的冷笑。

在一部分人的话语系统里,“哈哈”的真实意思的确是:其实我GET不到笑点,但我得敷衍你笑一下不是。“哈哈哈”的真实意思是:是有点好笑,但这个笑话太冷了。

而“哈哈哈哈哈哈哈”呢?则表示自己真的在笑,听说“哈”字越多,表示自己笑的程度越高。

其实“哈哈”换成表情包,效果就好得多。

也许,这样的规则真的很荒谬,也许我们用“哈哈”时并不是这个意思,但不得不承认,语言作为承载人类思想的符号,它确实会被人赋予更多的定义,而我们不能只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

在这个愈发不能坦诚的时代里,懂得语言潜规则,是确认别人感受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人际上的修养。

 

04

向别人提问要有质量,不要肆意消耗别人时间

首先、不要问一些百度就可以知道的问题。比如我这个人很怕问:“老师,一般考研是什么时候报名?”“老师,如何注册一个公众号?”“老师,知乎和简书上发文要怎么发?”

我不想回答这些问题是有原因的,无论是考研也好,做新媒体也好,写作也好,都是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这种基础的问题都不想自己去搜集资料,恐怕我回答的再详尽,他都只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刘禅不笨,这里用俗语)

其次,提问要能让对方接得住话。

比如,经常有人开篇一大段自己婚姻、家庭、事业、学业的不幸,最后来一句,老师我该怎么办?

要知道,我不能帮你做决定,哪怕我清楚知道哪个选择更好,这样会剥夺你自我成长的空间。

然后“怎么办”这个问题太泛了,考虑各方面因素,也许说几天都说不完,我没这个时间,也不知从何说起。

建议在提问别人时,可以自己给出选项,然后每个选项上都加入自己分析的一些利弊。这就表明了一个很好的态度:我不想过多浪费您的时间,而且决定是我自己做的,您的建议是对的参考和补充。

 

05

约人要提前一天约,解约也要提前半天,约人时别说:“你去么?”

如今一部分的年轻人,在“准时赴约”这件事上,确实存在困难。他们不仅经常放人鸽子,而且事后还没有任何内疚感。

某女生想报考我导师研究生,想请我介绍点专业情况,约你时热情万分,你都不好意思拒绝,于是相约第二个下午四点见面。

到了当天两点时,我发短信询问她,结果她不回,打电话也不接。结果三点时,我真是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出门,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我的事还是她的事?

到了晚上六点,我吃饭时接到她电话,她说她今天家里有事,向我表示歉意,我告诉她提前说就行,她说改在下周的某一天。

又到了那天时,我清早起来看见一条信息,内容是她又出事来不了了。

后来,我拒绝了她的邀请,毕竟我也是有自己事的人。

至于“你去么?”这样的邀请,显得有点模棱两可。在放鸽子盛行的今天,诚意不足真的让人害怕。

用90后的话说,就好像你来我家,快吃饭时,我问你:“要不要在这儿吃?你是吃还是不吃?”

“你来不来?”在外国年轻人邀约时是一种禁语,会显得对方是被排挤的一方,他们通常使用:“我们晚上有个聚会,聚会实在太棒了,我诚挚邀请你做为我的伙伴加入!”

如果你邀请一个人走进你的世界,那你确保你的内心毫无顾虑。

90后的社交潜规则还有很多,比如“不要肆意评论别人,那怕你很有理”,“再好的异性朋友,对方有了恋人后也要保持距离,不要开玩笑”,“不回微信之前,不要发朋友圈”,“对任何服务行业的人说谢谢”等等。

可以说,90后在打破我们原有的社交习惯,但他们也在建立起新的规矩,但核心与60、70、80是一致的,那就是“人际交往中,心里要装着别人”。

但凡成功的牛人,都读懂了社会的本质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知道对方脑子里在想什么。

但曾经的他们,因为不懂人情世故,事业和人生难免有败笔。

与其抱怨规则,不如利用规则。

自然界变化无常,人世间瞬息万端,也许过不了几年,00后会有他们新的规则出来。那时我们不妨再次学习,因为只有不拘泥于过去,才能活的更好。


作者简介:剑圣喵大师,高校应用心理学教师,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省心理指导委员会理事,青年学术带头人,著有《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给情绪》,愿得我心如明月,独映寒夜迷途人。这里有一个你未知的心理学世界。
责任编辑:Spencer  郑锦燕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