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如何与自己的「不安全感」对抗?

原题:诱惑评价模型 (四)论不安全感 

文:Joe 丨 专案管理生活思维(微信号:projectup)

当人处在一段感情中,我们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实是在跟自身的「不安全感」在搏斗。 这也是感情世界中猜忌、嫉妒、痛苦、害怕、烦恼等等所有这些负面情绪的根源由来。 而也因为不安全感这件事情似乎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东西,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能透过我们伴侣所带来的「某些东西」,好填补自己心中所存在对于安全感匮乏的部分。

这样的一个心理流程、若简化的来写的话,大概会是这样的架构:

If 稳定感 < 个人不安全感

Then 寻求外在的补偿

If 外在补偿无法足够时

Then call 忌妒/猜疑函数

If (忌妒/猜疑程序使用次数 > 容忍上限) or (对方的耐心 < 0 )

Then call 另觅它途函数

至于这两个函数是这样子的:

Function 嫉妒/猜疑函数

Do

要求别人多关注自己的举动

对方的耐心 = 对方的耐心 – 1

嫉妒/猜疑函数使用次数 = 嫉妒/猜疑函数使用次数 + 1

Until (稳定感 > 个人不安全感 OR 对方的耐心 < 0)

Function 另觅它途函数

透过别的方式寻求弭补  (注解:寻求弥补这部分有些复杂,暂时不在此定义,先仅以此笼统方式描述)

若以更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的话,大概会是:我们在感情中,会一直不断追寻方式来提升「稳定感」,这过程会直到某天「稳定感」超过原来自身存在「不安全感」的部分。

只是个人的不安全感到底有多大、有多难被训服,这并不是绝对的定值。完全取决于「自身过往的经验」、「成长的环境」、或是「对于他人信任程度」而定。成长期遭遇过家人冷落或忽视的,往往会希望能在亲密关系中得到超乎预期的弭补。

而过去曾在亲密关系遭遇背叛或离弃的,也可能会在展开下一次亲密关系中,渴望伴侣更多的关注以求得补偿;换言之,不但要足够这次的安全感,还要弥补过去伤痛的部分。 而对他人信任度低的人,自然也会在亲密关系中需要伴侣提供更多让他能信服的东西,好能够安稳且心安的交出自己深层、情绪性的东西给对方。 (注:情绪的信任或许比身体的信任更困难)

这类安全感的追寻,有时候是会在态度上不断测试对方。比方说,在伴侣面前刻意的贬低自己,但实际上内心却希望伴侣否定自己的贬低,甚至做出强调无论如何都会深爱自己的承诺。另一种安全感的追寻,则会透过找寻、或甚至是刻意培养彼此的「共同性」,以产生「我们在某方面是紧密连结的」假像。这多少有点类似古代的「投名状」的概念。

水浒传第十一回写王伦要求林沖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沖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林沖道:这事也不难,林沖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经过。

而另一些追寻的方式,则是透过物质的赠与、或是资产抵押的方式,让人产生「我的价值跟钻石或是房地产」等值的观感。 也因此,有人会很在意结婚后房子、资产等该登记在谁的名下。 当然,这样的在意除了物质与感情匯兑的概念外,更进一步延伸也算是日后「万一」被离弃下,还不至于甚么都没有的策略性思维。

无论使用的方式为哪一个。 原则上来说,自身安全感高的人,在情感过程中比较不害怕,较能够安心投入一段感情。 自己既有的安全感高以外,也能带给伴侣较高的稳定感。 这原因在于,当自身安全感高时,伴侣将不会觉得她/他难取悦、不会为小事情生气、不会老是怀疑东怀疑西;伴侣就会能因为这样的心理状况、能取得更高的安全感,而能相互影响而建立更加稳固的相处模式。

但反过来说,安全感低的人,感情路往往会更不顺利。因为担心与害怕会在感情的过程中佔有情绪上的主导地位,因此将很容易为小事情担心、生气、追踪、猜疑。动不动就打电话问说你在哪里;看了头髮沾在衣服上就怀疑你跟异性拥抱。那就算原来是平顺的感情架构,当太多因为不安全感所产生的追问或是猜忌下,反而可能把情形往不顺利的方向推动,而造成「毕马龙效应」(The Pygmalion Effect);也就是你的「期待」(虽然实际上并不期待)最后成为事实,也就是自现式预言。

毕马龙效应(The Pygmalion Effect)原本是心理学名词,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罗圣索尔(Robert Rosenthal)与杰柯布森(Jacobson)两人于1968年所作的研究而来。他们对学校里一群06~12岁的儿童做智商 测验,将他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告诉老师们实验组的孩子们智商比较高,老师因此设计较为艰难的课程给这些智商比较高的孩子,也花比较多的时间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教学更为认真。

一年后这些孩子的智商分数果然都增加。事实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孩子们只是随机挑选,智商高低并没有太大不同。这说明了老师期待学生会有比较好的课堂表现,因此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态度与方法,学生经由这样教学方法的刺激,智商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很讽刺的状态往往是,原本安全感就高的,感情顺利的机率通常较大;但原本安全感低,希望能透过伴侣的外部性带来安全感的人,反而容易把伴侣推走、而走到不断失败的怪圈中。 而失败次数越多,后面持续失败的机率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对他人的信任感越低,也越容易让自己放到造成他人负担的位置。

不过呢,害怕离弃并不是该被责备之处。毕竟这是所有人共通的情绪,只是高与低而以。而我们之所以会在感情中害怕失去、害怕离弃、害怕竞争其实是有其道理的。毕竟失去等同于不受重视以及孤独。而更重要的理由,在于当我们对一段关系开始有稳固感时,我们其实会不自觉的把对方当成拥有物。

而当感情不再存续后,用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失恋」时,即意味着失去此假想的所有权。所有原本你被允许的行为将不再被允许;原本你所拥有的优先性将被降低;原本你所有的信赖感不再踏实;原本你所有的物质提供或甚至是性接触的权限,对方也都不再有义务要提供给你。

所以总的来说,形式上的伤害大概可以分成这几项:

1. 主权行使力的不及。

2. 实质利益提供的消失(经济或是性)。

3. 生活寄托重心的转移。

但这些「形式上」的失去其实并不这么难弥补。只要我们自身条件允许,我们其实还是有别的方式可以「替代」这些失去的东西。经济重心可以透过其他的工作收入来弥补,生活的寄托重心除非是十多岁只以谈恋爱过活的人而言,其实一般人多还有事业、兴趣、亲人、朋友等等各类的重心可以依靠。

但失恋会让我们非常伤心、极度痛苦、甚至「深受打击」的,其实却多是源自于「情绪层面」的伤害。 尤其是这三点:

1. 自我评价的打击。

2. 依赖性被剥夺。

3. 情绪的孤立。

最严重的往往是第一项。不过详细的论述,等下篇再来继续吧。

编辑:苏子悦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