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装了一箩筐,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人生

『干货』这个词儿,大概是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我们通过朋友圈或者某头条,总是能从跳跃的屏幕中,犀利地看到“干货”两个字,然后忍不住用手指头点进去,仿佛有一座宝藏在等待我们。

《提高学习效率的十大秘诀!干货满满》

《干货!7000字长文把人工智能讲透了》

《2017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 不容错过的干货》

《 干货 | 爱自己的八个方法论》

这几年,看过的干货帖子,少说也有几十上百篇了,但是,你抓住了最新的投资机会,变得更有钱了吗?你真的完全学会爱自己变得身心自由了吗?给你一家公司,你真的能够保证名利双收吗?

是的。干活装了一筐,生活仍旧是原样。

你为什么那么痴迷『干货』


在四五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在折腾一个创业项目,那段时间我也对『干货』有着深深的迷恋。

我关注了一大批和创业、商业有关的公众号:36氪、虎嗅网、吴晓波频道、华尔街新闻……等等,除了开会和谈合作,其余的时间我都在不停地刷每个公号推送的各种消息,生怕漏了任何“干货满满”的帖子。

不仅如此,我也会跑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听各种“干货满满”的课程,譬如李善友先生创办的“创新研习社”,那个时候还不叫“混沌大学”。

之所以会对干货如此痴迷,是因为我希望通过这些干货,能够了解行业的现状,加大自身的竞争优势;也希望能够通过干货,掌握一些方法,推进项目的快速发展。

看似都是合理化的一些理由,但是这些表象的背后,实际上藏着更深刻的行为动机——控制。即我希望通过对干货的学习和了解,来抵御外界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的干扰,以便确保创业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你也可以静下心来,仔细回想一下,当自己想要打开某个标有『干货满满』的文章的时候,你内心渴望的是什么?

快速了解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论,或者掌握某些方面的知识。对吗?之所以想要快速了解,是因为我们对它所要讲述的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

这里所提到的“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我们可以换用另外一个词:未知。

未知会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想象一下,你要独自一个人前往某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山野户外徒步,你查不到任何攻略,也没有朋友对你传授经验,你对要去的地方一无所知,你会有一种什么感受?

有点害怕、有点担心、有点焦虑。是吗?

没错,面对未知,我们的潜意识里会本能地发出焦虑的信号,我们的安全感指数会不断降低。为了抵御潜意识里的这种焦虑,我们就会采取一些行动,去控制事情的发展方向,以便让我们觉得安全一些。

譬如,你知道自己要去未知的野外徒步,你就会准备安全帽、虫文药、干粮等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同理,当我们对某些知识或者某个问题不太了解的时候,“看干货”就是我们采取的行动,它的本质是“控制”。因为在看干货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一种对某种些知识或者问题已经了解了的幻觉,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觉得自身或者周边的环境对我们而言,是可以预知的,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

所以,你真正痴迷的不是看似是表面上的干货满满,而是内心深处由控制而带来的确定感和安全感。

为什么『干货』没有让生活变好?


虽然从潜意识层面,『干货心理』是为了帮助我们抵御焦虑,建立安全感;但是在意识层面,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干货帖子获得某些知识或者技能,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好。

但是为什么干货看了那么多,生活却依旧没有变好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干货本身』。

干货,相对湿货而言,它是指没有掺和过多的水分,能够即学即用的知识或者技能。

其实,我们从小就对干货不陌生,譬如《9种方法帮你获得高分作文》、《中考题型全解析》等等,当我们捧着这些工具书,如获至宝甚至狂喜之后,我们发现除了能应对高考作文和中考数学题,我们还是不会写文章,也依旧是一个数学弱智。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大多数的『干货』都局限在针对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者某种方法论的理论框架层面,它并不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我看来,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包含三个层面:

1数的层面。

即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学习,对某方面的知识细节有足够数量的了解,这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

2术的层面。

即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对问题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这是知识体系的主干。

3树的层面。

即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我们能够拥有某种思维方式,它像一颗参天大树在我们体内成长,帮助我们形成某种心智模式,影响我们的人生。这是知识体系的花果。

回看我们常见的干货贴,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 其一,基于自身经验所做的方法论的总结,如《我是如何3个月涨满100万粉丝的 | 干货》;

  • 其二,某个知识体系的理论框架陈述,如《互联网创业的十大精髓》,实际上是将KK的《失控》目录讲一遍。

无论是哪一个类别,实际上都停留在知识体系的第二个层面,即“术”的层面,也就是说局限在某些方法论里面。

可是没有大量的重复性练习,这种方法论也就只能独立于我们自身之外,仅仅以一种方法论存在,它没有办法进化成为我们的心智模式。

而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做决策的,或者让生活发生本质性改变的,往往都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在起作用。譬如你看得懂股市的成交量、市盈率、流通盘、阴阳线等等,你掌握各种炒股的理论,但到该清仓的时候,你囿于贪婪,还是没有斩仓;可是巴菲特,他可能没有仔细研究盘面,就知道是时候该退出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就是“心智模式”在起作用,你没有锻炼出节制自己欲望的心智,纵然千套理论在手,该输还是输。

干货没有办法更新你的心智模式,这就是它无法让你生活发生变化的秘密所在。

我们到底该如何处理『干货』

对待干货最好的态度,大概就是不要把它当作主菜,把它当作一个配菜就好了。

如前文所述,真正决定我们生活的,其实是根植于我们潜意识里的心智模式,所以想要发生改变,就要尝试去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式系统。

而更新自己心智模式系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

美国作家查尔斯·杜西格在他著名的书籍《习惯的力量》中,曾经写过,在我们每天执行的行为中,有多达40%的行为是基于习惯,而非有意识的决策在进行的。譬如同样是吃完饭回到家,你可能想都不想,就一下摊在沙发上打游戏;而另外一些人,可能选择去楼下散步或者在瑜伽垫上做做运动,这就是习惯。

看似小事一桩的习惯,如果放大到十年来看,获得结果自然也不一样:摊在沙发上的你很可能身材走样,外加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等疾病缠身;而选择运动的人,依然身姿曼妙,体态轻盈,最重要的是依然健康而充满活力。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掌控自己的生活,让日子有些与众不同,那就不要陷在『干货』里无法自拔,而是学会用一些好的习惯去替代一些坏的习惯,从而去反向更新你的心智模式。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承认,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落后一族。所以,干货也可以适当看看,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了解某些新知识或者新技能,以保证我们跟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保持连接,但是切忌把它做主菜。

商界段子手冯仑曾经说过:伟大是时间的函数,所有的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我想,不管世界如何变化,这条真理是不会变的。


亲爱的壹心理用户,我们的app上线了最新版!你用着还习惯吗,有什么想表扬 or 想吐槽的?

快来填写我们的用户调查表吧! http://xinli001.mikecrm.com/zKGOxEi

您对app的建议可能会被我们采纳噢~

作者简介:杨思远 ,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作者公众号:拉姐(ID:byjzlajie)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