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让你说“不”,会削弱你的力量

37460264_xl.jpg

文:动机在杭州

对大多数人来说,被拒绝都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这意味着你必须立马在当下生出转变对方意愿的智慧和勇气,真真是相当困难的。但这还不是最难的状况,当不断对你说“不”的那个人是自己的小孩,那种无法讲理但骂似乎也不对的棘手感才真正令你不知如何是好:孩子一个劲地说“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该顺从还是该制止?

说不的孩子

前不久,女儿刚开始学说话,我们都等着她从吚吚呜呜的无意义音节说出第一个单词来。孩子妈妈觉得,既然女儿是自己一手养大的,女儿开口说的第一个单词,必然应该是“妈妈”。结果女儿说的第一个单词,是“爸爸”。我开心坏了,觉得女儿到底是爸爸的小棉袄,虽然我当爸爸最大的诀窍,就是尽力把活推给她妈妈,并努力把妈妈哄好。我跟女儿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女儿毕竟还是认爸爸的。

为这件事,她妈妈一直有些忿忿不平,直到过几天女儿也开始叫“妈妈”了,她才重新开心起来,直呼宝贝女儿。

自从女儿会叫爸爸妈妈后,奶奶就一直教她喊“奶奶”。奶奶觉得,既然我跟她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我们上班的时候,孩子主要是奶奶养),第三个词怎么样应该是叫“奶奶”吧,可女儿扑闪扑闪着大眼睛,就是不答应。直到有一天晚上,奶奶又开始逗女儿叫“奶奶”,女儿眨巴了一下眼睛,忽然开口说出了第三个单词,还是四个字的,不是“奶奶”,而是——“不要不要!” “不要不要!”。她怕我们听不清楚似的,连说了好几遍。我们一家人都面面相觑:好像没人教过她这个啊。

自从女儿学会了说“不要不要”,她可得意了,经常挂在嘴边。吃饭的时候说,换衣服的时候说,连有人抱她时她也会说。最开始我们以为,女儿说“不要”,是因为“不要”和“爸爸”在发音上还是很像的,都是“b”开头的音节。但很快我们就知道,她说“不要不要”的时候,是真的在拒绝啊,因为她会配合挥手的表情,有时候还会把头转到一边。啊,女儿这么小就会说不了啊。

evgenyatamanenko160100357.jpg

孩子说“不”的表情很有意思。她并不生气,会眯着眼睛看你,还带着微微笑的神情,好像在观察你的反应。如果你的回应不对,她就真的准备大哭了。这倒并不是说,她说“不”时,你一定要顺着她的意思,而取决于你回应她时的表情和态度。比如,当妈妈把饭勺伸到她嘴边,她说“不要不要”并把头扭一边时,如果妈妈表现出生气的神情,并大声呵斥她“要听话,好好吃!”,宝宝一抿嘴,就开始嚎啕大哭了。但如果妈妈和蔼地说,“不要啊?好吃着呢”,并坚持把饭勺伸过去,她会扭两下,但最后一般都会吃。

你看,这也是一种交流的模式:孩子说“不要”是一种试探,你如果因此呵斥她不听话,孩子会用大哭来对抗你。如果你表示理解了她的心意,但以一种好商量的口气回应,孩子也会报以善意的回应。

有一阵子,我老婆担心孩子说了太多不要不要,会不会不听话。我告诉她:女儿会说不,是好事呢。孩子都是很弱小的。所以他们会特别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有力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挑战一个安全的权威,比如父母,所以,不要一味把不听话看作是一件坏事,毕竟,父母是孩子确认自己力量最好的练习场。如果妈妈很强势,孩子看起来特别听话,其实,他的力量就会退缩,他就可能会变得内向一些。如果这些孩子要确认自己的力量,只能等到青春期的叛逆了。所以,孩子说“不”而得到了回应,会带动他其他力量的增长。

51236864_xxl.jpg

“不”,这是能力的象征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拒绝别人为什么这么难?”很多人都缺少对别人说“不”的能力,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我有个朋友,已经是公司高管了,却还一直为怎么拒绝别人苦恼,导致自己承担了大量不该自己做的工作,压力很大。她跟我回忆说,她小时候从来不敢跟爸妈说“不”,相反,每次她提一个什么想法,爸妈倒是会很习惯性地说“不”,久而久之,每次提什么建议,她都会有些紧张。这么说来,在人际关系中,能直接了当说“不”,正是能力的象征。

但孩子如果总说不,一直不配合,也累啊。有没有“说不”以外的办法,来增加孩子的自信呢?

当然也有。既然”说不“是为了彰显力量,如果孩子能通过其它方式来确认自己的力量,他也能获得信心。所以,要经常让孩子面对一些他力所能及的挑战。当孩子面对挑战时,父母摇身一变,从对手变成了战友和保障安全的港湾。

我堂妹的孩子是个小男孩,已经上小学了,很调皮,经常不听他妈妈的话,堂妹很焦虑,有时候会生气。可看到妈妈生气,我侄子会很开心,歪着脑袋笑,就算挨了揍也在所不惜。堂妹很苦恼,问我怎么办。我跟她说,不如你给他报个运动班试试。于是堂妹给我小侄子报了一个跆拳道班。侄子练得很开心,好像也一下子听话了很多。

所以,敢从小跟爸爸妈妈说不的孩子,看起来很有力量呢。尤其对一个父亲来说,女儿做什么,都是厉害的表现。嗯,就是这样。

IMG_0746.PNG

本文来源:微信公号“你好妈”

152747773564906207.jpg

关于作者:陈海贤(动机在杭州),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HeyMom专栏作家。

图片来源:123rf

亲子文末11.jp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