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了成长的麻烦,是否会躲过生活的麻烦

在热播剧《那年花好月正圆》中,女主周莹在送别养子怀先的最后一幕戏中,幽幽的说道我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告别。

这句简短的台词,让人不禁闪回了她的一生,她一生中那些送别了的重要人物——丈夫吴聘、养父周老四、一生的知己沈星移。

如果,她不是花那么长的时间滞留在对吴聘的怀念中,而是能早一点珍惜沈星移的赤诚真心,那也许对彼此都是至福;如果,在失去沈星移之后,她的目光能早点转到怀先身上,那她在送别怀先的时候还会那么惆怅吗?

 

通俗的说,失去的已经失去,而事实是我们手上的也正在失去,难道用一生来重复那种未曾珍惜的心痛?


用今天新兴的概念说,就是要有断舍离的勇气。


但是很多人并不乐意断舍离,而是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长期滞留,滞留在对某人的怀念,滞留在对某一种情景的渴望,滞留在某一个观点的执念,滞留在某个时期的生活模式。

 

这种心理上的滞留,通常很有迷惑性,往往让当事人感觉不到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往往被当成一种合理的坚持。


比如说,坚持一个白马王子完美情人的理想,在和真实伴侣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想的不是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而是滞留在这种完美要求中,拒绝接受丑陋缺陷存在的真实性;


还有一对夫妇闹到想要离婚,原因是女方不愿意要孩子。不想要孩子的理由很多,也有理性的思考,但最大的原因更可能是恐惧,恐惧现有生活方式的丧失,现在很舒服,可以买外卖,玩游戏,自由,想干什么干什么,看起来的确没有理由给自己找个麻烦。男方却感到人到中年越过越仓皇,这种年轻人的玩乐日子,不再能满足他的需要,女方的回答是她无法做好心理准备。

 

其实,就是很多结了婚有了宝宝的夫妇,矛盾频发的根源之一,仍然是一方或双方都是,滞留在过去的某一思想或生活方式中。他可能在步入围城,为人父母之后,沿用的,或说渴望的还是单身时候那种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轻松,只操心自己不操心别人的无负担,想和哪个异性约会就和哪个异性约会的自由,心血来潮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不担心宝宝的奶粉钱。


正是这种滞留,给今天的生活雪上加霜。

 

有人也许会说,本来如此,我恐婚,是因为婚姻确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恐惧为人父母,也是因为想不通,干嘛放着好好的舒服日子不过,非得给自己增添那么多心事。

 

这话乍听上去很有道理,但蒙蔽性在于忽视了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增长的不止是年龄,人的需求、角色、身份、任务也是在变化的。当你个人的心理发展跟不上这种要求,就可能造成现在生活的困难。

 

有个案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他始终沉浸在青年式的英雄幻想中,滞留在美好的憧憬中,却无法接受现实中真正的成功,需要从公司底层一步步往上构建,而当滞留在幻想中带来的安慰,越来越抵不住现实生活的粗粝,他的潜意识行为选择了死亡。


在一篇很好的童话故事分析中,借由一个渔夫和他的美人鱼妻子的故事,指出那些当了父母之后,却不能很好的完成角色转变的夫妻,因为仍然沉溺于自己原来的世界,滞留在原来美好的感受中不放,却因此让自己的孩子承受痛苦。

 

这样的滞留,或者可以借用一个名称“彼得潘症候群”


“成长过程中总不免带有哀悼与伤感,有些人无法或不愿接受这种转变,于是造成许多问题。遇到这种问题的成人就像小飞侠彼得潘一样,希望能永远享受年少的自由与随性,极力避免扛下工作或人际关系中的责任,不愿对事业或配偶轻易许诺、竭力奉献。

 

他们正如所说,也许会结婚、会工作,但这一切只是表象,他们的心可能仍然滞留在某种旧有的内心情境中。


这种滞留的可怕之处,一是可能会有一种局限性想法,认为当前自己遇到的事情是例外的、不合理的、所有也是不可接受的;而紧随这种想法之后的行为,可能就是拒绝对当前的情况采取任何解决措施,


而要和这种不理想的生活划清界限的方法之一就是滞留在过去,不再有心理上的发展。这不仅会给今日的生活使绊子,带来额外的困难,还在于扭曲一个人的认知,让他认不清现在的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执拗于和自己年龄不符的东西,执拗于旧有甜蜜感觉的范式,尽管这样做已经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满足。


但因为这种事实上的心理滞留,使他没有发现他的需求可能已经起了变化,他既不敢抛弃旧的生命驱力,又不敢抛弃旧的生命力满足方式。他可能一直试图用旧有的方式,比如谈情说爱,比如性,比如年轻时的愉快,比如对不切实际理想的坚持,来重复从中曾经得到的乐趣。

 

但这却很可能只是让人不断的加重挫败感,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也许正是这样“个人能力不可避免地丧失”。而如何将这些受挫的激情转化,从这些越来越鲜有能力获取、享受和渴望的东西上,转到更符合自己的成长、更符合自己现阶段真正需求、更能带来满足感的东西上,这也很重要。


因为很多时候心理上的滞留,带来的不止是生活上的麻烦,出轨、婚姻不睦、无法很好的抚养一个孩子,它还可能以不明显的方式毁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受挫的激情,有时会以精力无处发泄、无聊引起的没事找事,破坏着我们周边的人际环境。

 

就像一个人长大了却穿着小时候的衣裳,吃到已经对美味没有感觉了,却仍然只能通过吃来获得宽慰,只会让人更失落,甚至感到迷茫。


因为需求已经变了,就像一个孩子长成青年之后,需要的是爱情、事业,而你仍然试图塞给他一个玩具,让他从玩玩具中得到和小时候一样的快乐。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