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从来就没有所谓的『爱无能』患者


文:何孟欣 | 壹心理创作者


两周以前,在发表了《如何不让自我设障毁掉你的生活》这篇文章之后,我按惯例看了一下读者的评论,读到了这样几则回复。



我突然想起来一段时间非常流行的、叫做『爱无能』的说法,觉得这是一个有必要一写的问题。在这篇文章的开篇,我想先提一个问题:爱,真的是一种能力吗?


01.“爱实质上并非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需求。”


(“你到底在给谁发短信?所有你认识的人都在这里了。”)


前一段时间我在追美剧《community》,剧中的男主角,前律师Jeff Winger可以被称为“爱无能”界的标杆人物。

他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直到三十五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他能够通过诡辩得到他人的信服和爱戴,而内心深处却在对一切进行着嘲笑;当许多人一起在场时,他就会假装繁忙地盯着自己的手机,但其实是在给不存在的号码发没有人能收到的信息。


然而,在和朋友们的相处中,他逐渐成为了一个有人情味儿的人。他仍然会嘲笑小组中的两个年轻人Abed与Tory思想幼稚,却能够在两人发生矛盾时,利用他们天真的思维方式解决争端;仍然会自称风流多情,但是却会在和互有好感的Annie即将远行之前,坦然地表露自己的爱,然后带着真诚的祝福放手。


在自称“爱无能”的人群中,大多数其实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应付自如,却畏于爱、宁愿忍受孤独的人。


就像Jeff一样,他能够像别人一样让同伴感觉愉快——甚至做得更好——却不能将真心交付任何人。


没有一种孤立的能力能被称之为爱的能力。


建立和维系一段感情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寻找和鉴别一个值得爱的对象的能力;与之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包容和容忍的能力。


一个真正意义上『缺乏爱的能力』的人,在与爱无关的生活中势必也会处处碰壁。对他们而言,提升相关的能力是帮助应对日常生活的必须。


而对于所谓的“爱无能患者”而言,他们自认为『失去爱的能力』,其实更多是因为爱的需求受到压抑,无法转化为勇敢、主动地去表现出“追求爱”这一行为的动力。


对这样一些人而言,也许更重要的是,如何拨开那些压抑了你的需求的迷雾,从而充分地发挥他们已经拥有的、爱人的能力。


02.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了。”

——泰戈尔


就在我写这一篇文章的这段时间里,我在朋友圈读到了一则阅读量十万+的推送,名字叫《我们进入了无法谈恋爱的状态》。文章里写了作者对一位女孩子的怀念,看完之后觉得很唏嘘。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说自己难以再去爱上一个人,其实往往也都只是因为心里还放了一个人。


能够讲出来已经是有福的,更糟糕的一些时候,这个人甚至可能已经遥远到,不方便再拿出来做自己不能去爱的理由。于是我们只好摊摊手,含混地说句,我是想从头来过的呀,可是我现在突然不会了。


然而,那些令我们感到无法割舍的感情,往往都不是因为爱情本身才变得如此难以释怀。


许多在童年遭受过抛弃(不一定是真实中的抛弃,也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忽视)的孩子在成年后会近乎执迷地爱上一个很像抛弃者的人,只是为了看一看他们这一次是否能够改变局面;


也有一些在早年经历过拒绝的人,会紧紧抓住第一个愿意接受他们、对他们好的人不肯放手,即使对方对于他们根本没有爱情的悸动。


爱在众多文学与艺术作品中被描写得极具力量。但它并不是那种把人们不断拖回往昔,令人们继续泥足深陷的偏执的力量。


我们当然爱过那个人,但是爱本身并不是造成过度偏执的原因,我们自己内心尚未被解决的其他冲突才是。


如果你对一个人的渴望和对于『无法放下』的执念超过了某个限度,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失控和被损毁,那么你就需要当心,这份你以为是爱的情感,是否是因为掺杂了别的东西才变得如此难以割舍或放弃。


失恋期短暂的“累觉不爱”十分正常,但几年后仍然难以释怀,就说明在你的内心可能有一些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03. 『爱是什么?爱不是什么?』


心理学家Bornstein夫妇在1986年以关于爱的信念为主题进行了一项研究。可以请大家阅读以下这些观点,想一想你赞同哪些、反对哪些。

 

(1)我们的爱情将会海枯石烂永不变;

(2)我的爱人应该能够预料到我的想法、情感和需要;

(3)无论我做什么,我的爱人永远都不会伤害我或者愤怒地反击我;

(4)如果我的爱人真的爱我,他/她就应该总是试图使我高兴;

(5)爱意味着从来不对爱人发火或使爱人不安;

(6)爱意味着两个人总想待在一起;

(7)婚后我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将与婚前保持一致;

(8)我的爱人应该永远对我开放和诚实;

(9)因为我们相爱,不管我做什么事情,我的爱人都应该总是尊敬、理解和

接纳我;

(10)我的爱人不会使我难堪,不会批评我;

(11)我们的感情永远不会下降;

(12)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总是保持一致


我第一次读到这些观点时,觉得有很多都深得我心,然后我翻了一页书,得知以上所有12个观点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错误信念』。


爱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神圣和没有缺憾的东西。即使在我们相爱时,还是有可能感觉愤怒、想要争吵,甚至最好的爱情也无时不刻经历着磨损和流失。


但好消息是,我们不用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爱的答卷为前提去开始我们的爱情,更不需要被这个前提吓倒。


 

在知乎上翻阅有关『爱无能』的答案,能够感觉到的是每一个深感痛苦与无能为力的答主的心中,都有一个极其伟岸的关于爱的猜想,需要义无反顾、全盘投入、二十四小时热情不待机、对方怎么抛梗都接得住。


这不是爱,这是关于爱的错误信念。做不到不是因为你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你选择的标尺本身就是错的。


爱不是偶像剧中所呈现的浮夸的情感,用你关心家人的方式,用你拥抱挚友的方法,用你过好自己生活的态度,已经足够为一个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增添一抹亮色。


这抹亮色没有六十分和一百分之分,不需要等到相信自己可以交出一百分答案的那天再去涂抹。


04. 如果你想要去爱……

如果你已经打定主意想要迎接一段爱情,但是却环顾四周,不知该如何开始的话,那么我想,关于动机的心理学可以帮上你的忙。


正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可感受的那样,并不是每一种需求都能唤醒勇敢地寻求满足的动机。想要成功,却怯于奋斗;想要完美,却懒于琢磨;也有的时候,我们明明想要去爱,却感觉无路可走。


在你想要去寻找一段爱情,而且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爱的对象时,首先请认真思考

在你眼下的生活中,是否有着更为紧急的需求有待满足,而且满足它的过程已经使你精疲力竭?


需求的满足存在着优先级的差异,爱与被爱的需求并不总是被排在最前。


如果你确实想要将注意力转移到爱情上来,那么就要考虑适当减轻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负荷。


因为每个人的注意资源和能量都是有限的,爱情的发生势必会占用你的认知资源与精力。

如果眼下的你已然疲于奔命,那么仅仅出于对“我为何不像其他人一样有恋爱可谈”的焦虑而为已经满满当当的生活再加上一项『爱的重任』,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如果你的生活已经拥有了令爱情发生的空间和想拥有爱情的需要,你却还是感到没有去追寻的动力,那么你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生活。


(1)诱因


    当你感觉有点饿的时候,食物的香气总是会让你更饿,从而主动地做出“去吃饭”的行为。留心身边人们的可爱之处,参与和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进行的活动。先去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出现的某一位可爱之人,爱的发生就不会再是一个难题。


(2)期望


期望是对于行为能够使需要被满足的预期。在期望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放弃行动——虽然追求白敬亭成功会使我很开心,但是因为追求他太难了,所以决定不去追。


如果你心里已经有一位心仪的男神/女神,却觉得对方过于难以接近,因此望而却步的话,那就先以“成为能够好好说话的熟人”开始吧。


将一个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从而降低每一阶段的难度,就把这个过程当作一项大作业来完成也可以:)


(3)自我效能


但对于一些过低的期望也可能并不是因为实际中的难度,而是“对我来说的难度”。“我相信有人能够轻易地拥有爱,但这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如果你这样相信着,请认真去看看:那些处于爱情之中的人是完美无缺的吗,或者,你能够相信他们是因为完美无缺才得到爱的吗?


如果你真的有一件让你觉得『我难以对我的爱人好』的不快乐的回忆,那么,就从善待家人和身边的朋友开始吧。

收集每一个因为你的体贴和善意而产生的笑容,总有一天,你能够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对别人好的人。

 

某位读者在自我设障那篇文章下面这样留言:『去爱吧,就像不曾受伤一样』。我恰好也读到过这句话,至今记得它的原文:

 

…There is no way to happiness.

没有路通往幸福

Happiness is the way.

幸福本身就是路

So,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the money,

去工作吧,就像你不需要金钱

Love like you have never been hurt,

去爱吧,就像从未受伤

and dance like no on__e’s watching.

去跳舞吧,就像无人欣赏

 

『不能』在中文中是一个非常暧昧的词。既可以是客观的『力所不能及』、也可以是主观的『我觉得这么干不行』。

『爱无能』的『不能』事实上更多数时候是后者。


不可否认,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的某些时刻,因为某些心境,而对某些事情感觉吃力。


但在所有结局里最糟的一种是,我们只是简单而沮丧地说一句『我不能』,就永远地关上了心里那扇充满了渴望的门。

关于爱的能力存在在每个人的心底。随时随地,你能推开那扇门。


作者简介:何孟欣,北师大心理学专业本科在读,观察者与叙事者。“因为我们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分析别人,而是为了理解别人。”

责任编辑:Spencer 阿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