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草芽君CY
来源:草芽家的心理树林(ID:Psy_Caoya21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见距离今年的考研还有两周时间。
面临这样一个重大的最后期限(Deadline,DDL)大魔头,绝大部分还在坚持的考研er都会感觉在太短的时间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我还记得我去年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超高的工作负荷预期(workload anticipation)给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我几周前看的一篇文献刚好就和这个现象有关。
当我们预料到自己即将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时,我们对高工作负荷的预期会驱使着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这样的局面。
心理学家Carver等人把我们在面临压力情境时的反应分为两大类:趋近型和回避型。
趋近型的应对方式(approach-coping efforts)是一种积极地、指向于解决问题的努力。这些努力既包括行为上的,也包括认知上的。
比如,在面临高工作负荷时,你可能会想办法通过制定计划、分解任务,提高做事效率;或者进行认知重评,告诉自己“一个压力情境同时也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回避型的应对方式(avoidance-coping efforts)则是另一种人们在面对压力时的常见反应。这种应对方式不直接指向于问题解决,而是通过逃离压力情境来给自己“减压”。
比如,当学习或者工作任务的Deadline迫近时,倍感压力的你可能会想要通过玩手机、出去浪、刷剧等方式来让自己放松一下, 暂时忘记烦恼。
这两种压力应对方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普遍。我经常会在感到压力过大时会采取回避型的应对方式,所以我去年几乎在考研全程都没法戒掉刷剧的行为。
然而,在面临同样的高工作负荷预期时,不同人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
这背后一个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对压力的不同认知。这种认知被称为压力观念(stress-mindset),指的是人们对于压力体验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的认知信念。
压力观念也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有些人会认为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不仅会导致更差的表现,也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这种对压力的认知属于消极压力观念(negative stress mindset);
同时,也有一些人会认为压力总的来说是积极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们的表现,让我们更有活力,且对健康也有一定益处,这些人持有的则是积极压力观念(positive stress mindset)。
来自于德国曼海姆大学的三位心理学家近年做了这么一个研究:她们招募了198位参与者,并对这些人进行了为期5个工作日的日记研究,每天选择了清晨、下班后和睡前三个时间段收集数据。
研究结果发现,在高工作负荷预期的情况下:积极压力观念的员工会采取更多趋近型应对方式,从而带来更高的活力和绩效水平;消极压力观念的员工会采取更少的趋近型应对方式,从而带来更低的活力和绩效水平。
在DDL将至的时候,那些对于“压力”本身持有更积极认知的人往往更倾向于采取更多积极的应对行为,而正是这些行为使他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解决上,获得更多控制感,增加目标达成的可能性,从而也能从中降低焦虑,感受到更大的活力。
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什么有时候明明一整天什么都没做却感到很疲倦,相反有时候“学习使人放松”、“工作使人更有活力”。
最后,我想跟正在考研的师弟师妹们说两句很平常普通的话:和压力做朋友,以及一定要相信继续行动的力量。加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