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希望六小龄童上春晚的时候,我们其实在希望什么?

文:小明 | 壹心理专栏作者

近日,对六小龄童上春晚的问题,从微博到朋友圈,上演了一次近乎全民性的舆论狂潮。虽然每年春晚节目中都要被各方观点声讨,但是这次的呼声之高,传播之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如此惊人的群体事件,许多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造成了如今的局面,有的人开始猜测,这背后是某些势力在有意炒作造势。以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支持这背后是有人在有目的的推动,所以不很高说这次事件一定是因为某某某,但仅从现象来看,这次狂潮更像是一次集体的情绪宣泄。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大家的情绪营造了今日的疯狂。

1、反对春晚,是对不满的发泄

用王大侠的话说,这次的事件,我们在意的不是六小龄童,在意的实际上是春晚。对于现在的许多人来说,继“过年看春晚”之后,“过年骂春晚”已经成了过年的必备活动。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春晚的口碑越来越凄惨,大家对春晚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观众欣赏要求的提高,节目质量“可能”在下降,节目内容繁杂造成的不习惯,观众“春晚越来越差”的思维定势……今天不是专门谈这个的,按下不表。但有一点是一定的,很多年来,大家对春晚的不满是越来越多的。所以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大家就会忍不住跑出来牢骚几句,就好像你看见自己讨厌的家伙好像又犯错了,你自然忍不住要再批评两句。比如前几年反对春晚,提议拿办春晚的钱建希望小学的呼声,就得到了不少支持。但是和这次相比,那一次的喊声简直就是蚊子叫。毕竟,这次春晚遇到的敌人是猴哥。

2、支持猴哥,记忆深处的共鸣

这次支持六小龄童上春晚的诸多文章中,几乎写的都很煽情。煽情不是因为文字多优美,而是因为六小龄童老师在我们心中都占着一份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童年里永远有一块位置是属于猴哥的。正如一些人所说,86版《西游记》并不是很忠实原著,原著里面许多血腥、阴暗、反讽、怪诞的地方都没有呈现,他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老少咸宜的励志故事,塑造的是人见人爱的孙悟空圣者形象。当年看《西游记》时的我们,快乐而又安逸,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在那时候,孙悟空就是我们心中最大的英雄。六小龄童老师塑造的猴哥本就有独到之处,再加上我们认知的先入为主,以及央视每年的反复强化,太多人见到六小龄童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高兴、崇拜、喜爱。想想2016年初百事做的广告,轻轻松松赢得喝彩一片,可见一斑。

说到百事广告,这里要多说两句,他和半年前大热的《大圣归来》,共同唤醒了我们对于孙悟空形象的记忆,这种在情感上的预热,也可能正面影响到了大众的情绪。而反面影响的例子,就是刚刚出现的猴年春晚吉祥物。

如果说反对春晚仅仅是群体怨气的发泄,那么听到“央视毙了六小龄童老师的节目”就等于你讨厌的人欺负了你爱的人。

子曰,是可忍孰不可忍?幸而人终是有情绪的,难免忍不住站起来奋起反戈。

至于真相,在如此节奏快、信息多的时代,谁有功夫细究呢?

073804qp4utjkbikpamefj.pn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