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恐同症”这个词语的心理学家本周去世了,但恐同症还在

封面图.jpg

文:社会学论 | 本文转载自社会学论(微信号:sociologybar)题图来源:Unsplash

所谓的恐同症(Homophobia)也就是对同性恋抱持偏见、歧视,厌恶同性恋的的一种心理。

1972年心理学家乔治·温伯格(George Weinberg)于《Society and the Healthy Homosexual》一书中定义恐同症为“畏惧跟同性恋沾上关系”。

恐同症并不是仅发生于异性恋身上,也会出现在同性恋者,如美国的政治人物麦卡锡及胡佛,为掩饰自己的性倾向,反而对同性恋进行大规模肃清。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法国学者Louis-GeorgesTin遂发起每年5月17日为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against Homophobia,简称IDAHO)以降低对同性恋的歧视。

774519569573609686.jpg

心理学家乔治·温伯格创立了Homophobia这个词,他于本周去世

Homophobia这个词的发明人就是George Weinberg,最早是在1960年代中期

GeorgeWeinberg准备去参加一个叫东海岸同志之友组织(EAST COAST HOMOPHILEO RGANIZATIONS)演讲的时候考虑到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当他的同事发现他要带自己的一位女同性恋的朋友参加聚会的时候,这些同事都劝他不要邀请。

从这件事情上,他发现了一对种同性恋的敌意情绪,它不仅仅是一种不喜欢,而是一种恐惧。

Weinberg后来跟同性恋活动家JackNicholas和LigeClarke讨论时使用到了这个词,这两个人在他们1969年5月5日发表在Screw杂志的专栏文章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1个月以后,时代周刊在他们的封面文章《美国的同性恋》中用到该词。

GeorgeWeinberg首次使用这个词是在1971年,他发表在同性恋周刊的文章《Words for the New Culture》中。然后正式在学术界中的使用就是George Weinberg1972年的学术专著《Society and the Healthy Homosexual》。

George Weinberg出生于1929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正好也是这天),本周一(3月20日)Weinberg在曼哈顿去世,终年87岁。

Weinberg虽然已经去世,但恐同症作为一种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依然还是一种存在。

2013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关于全球国家对同性恋接受程度的调查。

调查显示,世界大部分国家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有所提升,加拿大80%的人能接受同性恋,美国60%,中国也达到了57%(小编注:中国的支持率是21%而非57%,感谢读者指正),但依然有很多地区,比如中东和非洲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很低。

329881876239970619.jpg

在关于同性恋的根源的看法上,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York)教授Amy Adamczyk2017年2月出版新书《跨国公民的同性恋看法》(Cross-National Public Opinion about Homosexuality),认为经济发展、宗教、民主造成不同国家对同志看法有所差异,同时这也是造成恐同原因的3大根源。

这本新书中最早针对80个国家,分析其公民的个人态度、价值和信仰,进行非商业的跨国价值观调查,总共收集将近40万受访者的资料,归纳分析不同国家造成态度差异的3大原因,得出结论就是国家财力、民主和宗教。

1、国家财力

瑞典、瑞士和荷兰等富有国家,他们对于同志态度最包容,形成反差对比的国家,如乌干达、奈及利亚等贫穷国家,大多数公民对于同志还是持反对态度。也就是说,贫穷国家的人民,他们比较关心的还是基本生存,为了维持稳定生活,他们不鼓励个体发展差异。富有国家的公民则有更多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和生活方式。

2、言论自由

国家型态影响人民生活态度和看法,生活在民主国家的人民,比较支持同志族群,民主型态的国家让人民对于新的看法更加包容,不管他们喜不喜欢受保护,国家都鼓励公民尊重人权。言论自由让公民能够充分表达个人看法,因此变得更加包容。

3、主要宗教观点

最后1个形塑公民态度的重要因素就是宗教,伊斯兰教和东正教国家思想通常很保守,而主流新教、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像是瑞典、西班牙和英国的人民思想则相对开放。

推荐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社会学论(微信号:sociologybar)社会学吧最早创办于2004年,我们坚持以促进中国群学发展为宗旨,服务于广大社会学师生和爱好者。严肃但有情怀,专业不失玩乐!和我们一起热爱社会学吧!

112.PNG

今日讨论

关于同性恋,我们有许多未知

这需要我们用包容和尊重去探索

你认为“恐同症”还可能因为什么?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