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的背后——是不能说NO的能力

38326354_xl.jpg

这是生活中常常会发生的场景:

“小张,帮忙个,这个文件帮我打一下”“好的”其实小张真实想法:“我忙de 连喝水时间都没有了,那有时间帮你打文件。”

“这个超市离你家好近啊,帮忙买桶油,正在打折,超便宜啊!”“嗯,好的。”其实真实想法是“下班我都累成狗,还要帮你去超市买油,油那么重,怎样带去上班,想想头就大,为什么为什么不说NO。”

“下雨了,帮我带个饭呗!”“行!”真实想法“下雨天谁愿意出去,我还想谁给我带饭,我一点都不想给他带,就是说不出来NO,真没用!”

听过很多人抱怨:“为什么自己不能拒绝,明明自己一点也不想帮忙?”,“我想大声说NO,可是说不出来,好没用啊!”“为什么我成全别人,却恶心自己!”当面对别人的请求时,自己真心不想去做,为什么我们不能说出NO?

不能说NO是源于想讨好对方吗?未必,当你询问这些无法拒绝别人的来访者,他们可能告诉你,这似乎是一种自动反应,都没经过大脑的思考。进一步了解他们从小就被父母长辈灌输“要做乖孩子”“要做顺从的人”,严苛母亲或是父亲总是大声呵斥“你不能……”“你不要……”“你不许……”,为了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他们形成对NO的高度敏感,他们内心告诉自己不得不服从权威,但是又厌恶和敌对权威带来的禁锢感,成长或是经历过这样氛围之下不能说NO其实更是一种原始创伤。

不能说NO的心理实质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他们内心是自卑,他们的自尊则需要通过被别人不断的重视和肯定而调节,他们在早年没有与主要养育者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他们的情感和需求通常是被忽视,从小就非常依赖周围人的关注和夸奖,依赖别人“我是重要的”“我是好的”的反馈,而他们采用 “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模式来防御,从而实现受被重视、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回避被否定的焦虑。

除此之外,我们不能说NO还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我们说话做事都会礼让三分给人面子,就是说你不能直接拒绝别人的请求,让人下不了台,没了面子。我们都时刻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这样文化氛围之中有些人就会有这样的癔想:如果我在意了别人并满足了别人所有的需求,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同,那么自己就会被别人重视,觉得自己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怎样才能自如说NO,不要再成全别人恶心自己呢?

1、首先学会对自己说NO。这面临一个心理悖论,我们对“拒绝”既仇视又向往的矛盾心理。因为对别人说No的结果是会得罪人,我们不能鱼和熊掌都要,那么试想想,我们怎样做选择吗?又会选择实现哪一个愿望?如果要多人说NO,就意味着接受“得罪人”。当然,这跟不能拒绝别人一样难!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的心理悖论。从理论上如果你能做到自如说NO,也等于能接受自己会得罪人或不怕得罪人,但还是有个时序问题,首先要不怕得罪人,才能做到自如说NO。因为不能拒绝的背后,存在若得罪人而遭孤立疏远(关系丧失)的惧怕。

怎样才能不怕得罪人呢?从前面分析来看,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结,即学习放弃依赖别人的好评价,克服别人或许不接纳我的分离焦虑。这可以从“你对自己说NO”做起:

——对自己严苛的时间作息说NO。如果你存在必须守时、整洁、完整、早睡早起之类的严格;

——对自己的某些规则说NO。如果你存在社交时,一定要讲究穿着得体、说话温和、举止谦卑;做事前,讲究三思而后行之类;

——对自己的某些态度说NO。如:宁可我欠别人不能别人欠我(学会平等地欠对方);隐忍对别人的不满(学习情绪外释放,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愤懑感觉);取悦别人(减少、打住在交流中的赞美词);做事要主动、给人留下好印象之类。

2 、学会接纳自己。怕说No的人,是接受了别人和自己“不许你”太多的人。如果要能自如地说NO,不妨先放弃对自己的许多“不能”“不许”,然后对自己多一些宽容甚至“放纵”:

允许或放纵自己“坏”,比如说话直接点,允许自己多提反对意见,可以说说别人八卦、可以指责别人,可以让家乱一点,允许自己偶尔迟到,允许自己可以愤怒,允许自己做事有些拖沓和被动,允许自己自私点,允许自己反击别人……

3、再掌握些说NO的技巧。比如你说“可能这次不行,下次再帮你”委婉地拒绝;也可以“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看看,或许能解决”这样巧妙地拒绝;也可以“亲,我太忙了”温和的拒绝等等。

4、认同自己不能说NO。如果你真的做不到可以自如说NO也没关系,但是你要认同自己,认同自己就是那种乐于助人的人,帮助人让你有愉快的体验。

能够自如说No,不受被拒敏感的困扰,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自我成长。被拒敏感,是一个人缺乏自主性、低自尊、被动等个性因素的存在,当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反击性回应时,才会显得没自信紧张的自主反应。因此自我的成长和成熟才意味着解放自己、获得人际自由。

图片来源:123RF.com.cn图片库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