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苦衷,都能被父母理解

文:王金现丨 壹心理专栏作者

接受了多个被称为网瘾的青少年个案。他们或者已经辍学或多次逃学上网;或者每天上网打游戏超过数个小时,上课或做其它事则无精打采。在学校老师没有办法,只有叫家长领学生回家;而回到家里,家长们更是束手无策。好话赖话怎么劝说甚至运用武力都没有收效,不得已,家长强制收缴电脑或手机,而他们则离家出走,任凭家长大街小巷到处找,他们则沉溺于网吧劝不回家。

真的上网成瘾了吧。否则,他们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以前学习成绩还好好的,但沉溺于网游后,学习成绩则一落千丈;以前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现在却成了带着捣乱的刺儿头,并且处处顶风违纪兴风作浪;以前有什么心事都会跟父母讲,现在则什么也不说只是跟父母对抗叛逆得很。而且,谁劝都不管用,客气些的,阳奉阴违,更多时候,根本就不跟他人交流,任凭劝说者口吐莲花也毫无所动。说到找心理咨询师,则一概免谈,要么就是充满火药味儿地吼叫父母:要找你们去找!

沉溺上网是假,想找出路是真。

A是高三学生。尽管高考迫在眉睫,他仍然每天玩网游到深夜,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老师和家长都很着急。好在他仍然努力学习,单亲母亲哄说找人补课,来到咨询室。

咨询交谈才知道他上网的原因:想要赚钱。A说,他知道母亲一个人赚钱很不容易,而他要读书,没有机会替母亲承担更多。偶然,他上网游戏发现可以用挣到的游戏币兑换成现金。他打算以此赚钱换取上大学费用,因为上大学交学费是个很大的家庭负担。他说,目前他的帐户上已经积攒了一千多元钱了。

在外人看来是网瘾,可是A的内心却有着极大的爱与责任。只是他选择的方式是不成熟的而且满是风险。几次咨询后,A放弃了网游,专心于高考,终于在高中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走了所自己满意的高校。他说,以后就有更多发挥自己的机会了。

B是初三学生。进入初中时班级成绩名列前茅,初二时中等,初三则成为班级困难生。老师与家长都说B聪明,但就是不务正业。好不容易被带进咨询室,B像徐庶进曹营,任凭父亲说他好说他坏,自是一言不发,虽然内心早已充满愤怒而面色赤红。

“打网游一定有自己的苦衷,但是似乎没有人能理解”。B被我这一句温情的话,打开了情感的闸门,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然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B说,上大学不就是为了找个工作吗?可是如今大学毕业即失业。时代早已是数据和网络的时代了,网游是一个新的职业,是年轻人的天下。网游做得好,可以做职业选手,可以做游戏讲解员,也可以自己开发新的游戏。而且目前这个行业待遇优厚。所以,他想早早地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看得出,B是个有主见而且能够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代价的年轻人,虽然他的想法难免偏颇。可是,他的父母并不能跟上他的思想。学校也跟不上。他们都还停留在不读书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的框架里。于是,周围没有力量支持B,相反,都要想方设法给他施加压力。想法中好的部分得不到支持,于是,B就产生对抗,因而成了问题学生、困难学生。B势单力薄,只好铤而走险,不惜以辍学外出流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被咨询师所理解和接纳的氛围中,B渐渐认识到自己有主见有果敢,但也过于激进冒险。最后承诺说要读技校,走一条即能够实现自己理想又能减少风险的稳妥路子。

喜欢游戏是假,只想内心好受些。

C说,只有打游戏时,他内心才稍感好受些。在学校,老师是唯学习论。恨不得学生成为考试机器,一分钟都不能开差儿。有次他上课走了会儿神,老师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批。那次班级看视频节目,精彩处他跟同学们一起叫了起来,然后被老师罚站一节讲,理由是就他叫喊的声音高。不管什么事,老师根本不由分说不问青红皂白,总之就是C的错。发现其他同学有什么事,也说是C影响坏了别人。是可忍孰不可忍,C终于暴发了自己的愤怒,跟老师发生了冲突。

家长被叫到学校,C满指望家长会跟自己站在一起。但是家长忍声吞气也就罢了,回来还把C批得一无是处。既然里外不落好,干脆,不学了。而且学那个老师的课,实在让C反感。不仅对这个课程,对学校,对中国的教育都反感透顶了,于是,学校也不想待了。

游戏,能够带来稍稍的舒适。可是,父母拔网线,断电源,收电脑,只好离家出走去网吧。

咨询中我用萨提亚模式雕塑出C的“打岔”式应对姿态。面对老师的指责排斥,他开始也是指责的,但是继而是家长也开始指责他,于是,他开始了打岔,即用上网来逃避压力。C体验到打岔只是一种逃避,暂时让自己内心好受些,但真正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在C的个案中,学校和家庭的共谋,使C成为了个“网瘾”少年。

除了学习,还有更大的渴望。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上,他们迅速发育成一个独立的人;思想上,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情感上,他们渴望与人交往,与人连接。从稚嫩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从听话到自主,在这个时期,他们特别渴望被理解、被肯定、被鼓励、被支持。而且社会交往面越来越宽广,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的学习及成绩无法填饱他们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好奇。

然而,遗憾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还是把学习成绩看得高于一切。不少老师也处于求生存的夹缝中,高期待要求学生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甚至恨铁不成钢,难免方式方法简单,把学习之外的需求全部当作异端进行否认、扼杀、打击,实难于顺应、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各种需求。

于是,被否定、被排斥、被拒绝,甚至被心理虐待的现象,在学校时有发生。家长望子成龙而又深感无助无奈,于是把自己的期待与愤怒投射给孩子,跟学校老师一起共谋,把学生推向网络。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网瘾现象。与其说是青少年网瘾,倒不如说是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无助与无奈。

网络,其实是青少年的避风港。暂时成为了青少年的心理安全基地。随之,他们又理想化地把网络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温床。虽然在外人看来危险重重,他们却得以暂时的栖息。

只是,如果没有正确引导,风险真的大的很啊。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