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利用deadline的人,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

01  给自己个deadline,效率反而会翻倍

周末去图书馆,看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但借书卡没有带过去,不能借走,只能给自己设立一个deadline,在图书馆下班之前看完。

 

看了看时间,还有两个半小时,赶紧关掉手机,埋头看书,高考后再没有那么紧迫地看过一本书了。

 

结果呢,两个小时看完了一本800多页的书,这在平时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全力以赴完成一个目标的感觉,特别地有成就感。

 

不仅是看书,做任何事情,如果设置一个紧迫一点的deadline,效率就会翻倍。

 

拿写稿这件事来说,真的把自己关在一个小黑屋,心无旁骛地去写一篇文章,2000多字的文章最多一个小时就能完成。


但如果没有deadline,就会把很多的时间浪费在所谓地找灵感、查资料上,反而会拖很久。

 

很多人说,越临近截稿日,灵感越会迸发;其实不然,只要给自己一个deadline,灵感就会迸发。


我朋友圈经常看到KOL们半夜在哀嚎,明天的稿子还没着落了,好焦虑。但第二天一早,她们依然能准时发送。

 

因为每天准时更新就是她们的deadline,哀嚎完毕,就会立马进入工作状态,顺利完成目标。


02  想要更从容,就把deadline 更提前一点


在临界点前小宇宙爆发,超额完成工作自然是好事,不过之前的几个小时,都要生活在战战兢兢地焦虑里(我就经常把自己陷入这种抓狂的境地)。

 

我发现在deadline前设立一个自己的deadline,提前完成工作,效率会更高,而且心态也轻松。

 

比如:Boss给的deadline是周三中午交方案,那就把时间提前到周二下午17:00,逼着自己提前完成任务,就会特别从容。

 

背负着一个未完成的任务时,谁都不能彻底地放松下来;但提前完成,就会神清气爽,还避免了很多无用的焦虑。

看过一个KOL的专访,她的时间安排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她是一个国企员工,还是四岁娃的妈妈,同时还在经营一个原创公众号。每天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日更2000字”,下午3点发文。


每天早上5:00-7:00就是她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这两个小时,她把自己锁进书房,不带手机、电脑也不连wifi,就是专注地写字,2000字完成后,再准备早餐、送娃、上班。

 

之所以把专注时间设在早上,是因为早上把最重要的事情完成后,就可以轻松地去上班了,不必再想着这2000字,上班能更专注。


而且人为地deadline提前了几个小时,她在发送时间也有更多的时间就修改、调整细节,更为从容。


03  让问题少占用自己脑容量,just do it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不着手解决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越是会困扰你,让你焦虑不安;着手把它解决掉了,脑壳一下就清爽起来,焦虑也被治愈。


焦虑是现代人的通病,逻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治愈焦虑的方法,就非常干脆直接有效——冤有头债有主。

 

考虑太多对事情的解决并没有多大益处,还不如第一时间直面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掉,在执行的过程中,一些想不通的问题反而会迎刃而解,焦虑感也随之消失。

 

快速直面问题,还能让我们效率提升,避免把点滴小事拖成大雪球的麻烦。直接上马,不要有太多瞻前顾后的思考时间,就像冯唐老师说的——让问题尽可能少的占用脑容量。

 

把最重要的事情,提早完成,不让它占据你的“脑容量”,就是最好的治疗拖延症、缓解焦虑的方法。


04  不会时间规划,注定一事无成

除了设定deadline,还得学会时间规划,否则再多的deadline都会变成无意义的横线。

 

买了很多本书但一直都“没有时间”看、办了健身卡但一直都“没有时间”去……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刷手机,一刷就是一个小时,放下手机又开始焦虑。

 

 并不是真的没有时间,而是时间都被你碎片化地浪费了;使用时间管理法,在一天中划分出一个时间段,屏蔽所有干扰,全力以赴做一件事情,目标很快就能完成。

我最近在用番茄时间管理法,初尝甜头。

 

每天早上进入工作状态前,把当天需要做的工作罗列出来,估量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

 

开始一项任务时,就打开番茄钟,在这期间不回邮件、不回微信、不接电话,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两个任务之间留一点休息的时间,去处理这些琐碎的事儿或者去逛下淘宝,让大脑得到放松后,进入下一项任务。

 

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专注时间也是有限的,专注工作一段时间后让大脑休息一下,反而能张弛有度,快速浸入工作模式。

只有为最重要的事情,空出一个整块时间,全力以赴去完成,效率才能更高;只有设立一个deadline,把事情可视化,时间才能挤得出来。


焦虑是种流行病,拖延也是每个人都有的缺点,Deadline则是鞭策与督促我们摆脱焦虑和拖延最有效的手段。

 

设置Deadline的目的,不是让人变成工作机器,而是让人更好地利用时间,清空脑容量,更彻底地放松下来。

 

谁努力工作,不是为了更好的玩呢?

 

作者简介:夭夭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微博:@夭夭seven。公众号:27Ladys(id:duolafengshang),女性心理成长笔记。

责任编辑:Spencer 格格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