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迷失在父母的反对里

文 | 李增芬
配图|电影《The  Notebook


还记得12年前,我把男友带回家第一次见母亲时,她明确的反对,在我面前抱怨怎么找了个这样的男朋友,种种不行。

当时的我年轻气盛,愤怒的对她说了一句话,是我嫁给他还是你嫁给他?!

从此以后,她开始闭嘴并再也没提过这件事。

渐渐的,我开始尝试理解母亲。


她一辈子生活在穷困、重男轻女的农村,她的出生就好像是一个错误。

又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造成终生的腿部残疾,这使得她的成长伴随着腿部的蹒跚,也伴随着内心巨大的自卑,一个有腿部残疾的女孩,她的一生就好像烙上悲剧的色彩,无人在乎,无人爱,无存在价值。

在她有幸进入婚姻并有了一个女儿时,她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当我面对婚姻的选择时,她本能的站出来期望保护我,一方面是她需要面对我要离开她的现实(带回男友就是离开仪式的开始),另一方面是她害怕我重走她婚姻的老路(至少当时没有感觉到她在婚姻里的满足感),她的不安、害怕、恐惧,转化成对我男友的敌意和否定,就像她一辈子对自己都没有满意过一样。


谁也无法保证未来我们将会面对什么,生活是无情还是温暖相依,婚姻的殿堂里是埋着坟墓还是藏着温柔乡,当真爱遭遇父母的反对,我们是否还有勇气迈进那遥遥未知的未来。

是的,也许你会感觉到这种撕裂会把你弄得血肉模糊,一边是父母,一边是爱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怎么选择都会让人痛心,你无法违逆父母的意愿,你也无法放弃相恋多年的爱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开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开始对质,你失去了作为独立成人所面对的勇气,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所面临的来自母亲的阻力其实并不大,一句话就让她对我的婚姻不再干涉,是因为她对我选择伴侣的信任,这份信任,给了我足够的力量去经营好我的生活,也保持了作为母女基本的人际界限。

多年过去,我和男友已迈入婚姻,母亲看到了我们真实生活的样子,离她之前所担忧的状况相差甚远,她对我老公的态度早已反转。我的坚持也让她最终明白,儿女的婚姻需要自己做主,他们长大后的路谁也无法替代。而后,我再次提起此事。

我问她:妈,当初你为什么反对呢?

她说:我害怕你在农村,他那么瘦,可能力气小,干不动活,你会吃亏。

哦,那一瞬间,我开始明白,母亲只是用她有限的生活经验揣度我可能遇到的困难,即使我们当时都已上大学,早已不会重复她走的路,然而她带着属于自我特色的不安,犹疑,恐惧,对我的影响已经微不足道,但爱我的心不曾改变,儿行千里母担忧,尽管她所能给予的爱已是尽她最大的努力。



父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同样需要勇气。


在原生家庭里,权威感和控制感是许多父母孜孜以求的,一旦孩子在重大事件上表现出自我意识,他们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挫败带来的失控感觉。所以会想法方设法阻止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力,以高高在上的口吻,名正言顺的态度,以爱你的名义,为你好的初衷,提出反对意见。


而孩子的婚姻最能体现这一点。



文文是一个28岁的姑娘,和男友分分合合三年,她明确男友就是自己想找的人,虽然已经在半年前订婚,但害怕走进婚姻,想到这件事就急得哭起来,她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婚姻恐惧症, 不知道怎么办。


她说,妈妈特别反对这场婚姻,可能因为男友的家庭条件不好,为了阻止他们在一起,她天天给她打电话,让她放弃。中间有一段时间她也放弃了男友去相亲,遇到过高富帅,但还是回到了他的身边。


后来,妈妈自己生了一场大病,看她那么坚持,也就不再反对。她年龄也大了,又催着她结婚,但她自己又开始犹疑,是不是真正想要走进婚姻,没有以前那么坚定了。


文文其实从小到大都是个乖乖女,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父母对她的肯定很少,尤其是妈妈,自身情绪抑郁,反而不太能关注到她。


在他们家里,家人之间几乎不谈感受,有一段时间,她看到的只是父母之间的吵架和冲突爆发,作为孩子无能为力只得躲在被窝里哭泣,暗暗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努力争气,努力上学,以后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她不知道的是,她从小树立的目标,是为了父母,她努力学习获得优秀,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拼命追求完美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



在文文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奇怪的事是,她妈妈反对她和男友结婚,她执意坚持,抗争到底;她妈妈不再反对,她敏感犹疑,害怕结婚。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正是她和妈妈控制与被控制的循环,她妈妈作为主导的控制者,她自然的就变成了被控制者,乖乖的以看似叛逆的方式钻进这种循环里,最后自己也变成了控制者,以相似的方式控制男友,谁也没有打破怪圈。


在她和妈妈的关系里,两个未曾完全分化的成人以极度不安的方式自行绑在一起,谁有一点蛛丝马迹都立刻被对方发现。


你敏感,我敏感。你控制,我控制。


当文文要独立一个人去选择婚姻,想要去挣脱母女捆绑方式时,内心自然充满了恐惧。她不知道离开了妈妈自己是否还会笃定婚姻会带给自己幸福,毕竟离开原生家庭,妈妈会痛,自己会内疚,感觉像是背叛了家庭,未来茫茫无期,眼前的爱又无法给自己完全的安心,游荡于杂乱荒芜的原野,又感觉像是一个孤儿,孤零零的一个人。



妈妈终其一生都在为别人活,在婚姻里她无力经营好夫妻的感情,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下,孩子成了救命的稻草。抚养孩子的过程就是重新找到依附的过程,她会用对文文好的方式告诉她,你离开她就是不对,就是不孝顺,让孩子内疚。孩子的离开,让她感觉到被抛弃,一个人孤独的面对内心的恐慌和不安全感,那是极其可怕的,所以她会拼命阻扰以逃避内心无助的感觉。


妈妈为孩子活了一辈子,孩子也为妈妈活了20多年,当孩子真正的想要一段亲密关系时,她不得不去打破这种关系模式,她意识到,她承担不了妈妈的生命,更负责不了她的情绪,她自己的情绪语言告诉了她,更重要的是,在新的亲密关系里,她可以感觉到轻松自在,她男友用稳定和一如既往的爱给了她安慰和支持,给了她新的成长力量。


这也是从一开始她坚定的认为他就是自己要嫁的人,也许她对自己的需求是明确的,她的感受是敏锐的,只是夹杂在妈妈的情感迷雾下,看不清方向。


一旦她不再转进妈妈的固有模式下,开始主动的去谈多年的感受,开始去理解妈妈内心的恐惧,开始面对各自的不安,反而自己没有那么迟疑,妈妈也开始接受了。


文文最后和男友走进了婚姻,尽管婚姻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也许,自己真正独立做了一个影响终生的选择,当是不会后悔了。


想起一部老电影《The  Notebook》,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它以浪漫、唯美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真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诺亚年老时宣告他的爱情宣言,他说: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没有人为我立碑著书,歌功颂德,我的名字也很快被人忘记,我比其他任何人都要成功,我全心全意的爱着一个人,而且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一辈子为爱而活,让他感觉到生命的富足和意义。即使面临老伴失忆,也丝毫没影响爱之激情。


里面的女主角艾丽,放弃了地位优越,家境尚好的未婚夫,突破父母反对的重围,真正和诺亚生活在了一起,这也许就是回馈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最美礼物。


生活没有电影来得完美,正是这种不完美才让我们体验到爱的滋味,无论是父母的爱还是伴侣的爱,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撕裂,也不是非你没我的选择,左手亲情,右手爱情,通过自己的成长和独立,无法改变别人的同时,把选择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告诉父母:


我爱你们,但请尊重我把握幸福的能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