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生活不易,如何活得像个人?

27742055_ml.jpg

文:高浩容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前言】一本哲学咨询著作

哲学的心理咨询,又可称为「哲学咨询」。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这两年于两岸都成为畅销书,带领读者进入阿德勒心理学的世界。书中通过哲学家和年轻人的对话,提供读者了解哲学咨询的机会。对哲学咨询好奇的朋友,不妨从阅读《被讨厌的勇气》,做为了解哲学咨询的入门砖。

本文先陈述当中的哲学咨询精神与形式,然后解析《被讨厌的勇气》书中的哲学咨询架构。

1426767985-688987284_n.jpg

§ 哲学咨询师的风格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你会见到一个十分烦人的家伙,他叫「哲学家」,面对「年轻人」充满敌意的质问、挑衅和不屑,他不厌其烦的保持开放与坦然的态度,引导年轻人面对他提出的问题,回到概念的层次重新思考。好比似乎早就为任何人熟知的「愤怒」、「孤独」、「勇气」等词汇,都在这种反思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意义。而且哲学家带有一点教育的意味,介入年轻人的表达,甚至反过来质疑他。

对于熟悉卡尔.罗哲思「无条件接纳」的读者,可能会问:「这是咨询吗?」

从哲学咨询的角度来说,咨询师接纳来谈者,但不会排斥在需要的时候,勇敢的质问来谈者,让来谈者无法跳开问题,也不会对来谈者的攻击性拿出过份的防卫,而是坚定的陈述自己的立场。

每一位咨询师都有自己的风格,风格背后的目的是哲学与咨询交会的意义 所在,如美国心理学家Peter Bankart在《谈话疗法:东西方心理治疗的历史》(Talking Cures: A History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sychotherapies)中对「谈话疗法的哲学根柢」所言,心理治疗的各种路数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因为工业化时代带来的各种社会竞争,使人们在求生的历程中付出惨痛的情感、心智代价,进而各个心理学派都试图对受伤的人们提出合理响应:「在这苦难深重的世界,如何能够活得像一个人?」

当时各家学派所探寻的问题,承继千年历史的哲学血脉与救世精神。

p.jpg

§ 和心理咨询一同继往开来

一般对哲学咨询的了解,可以参见John McLeod的著作《心理咨询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unselling,台湾译为:《咨询概论》),第三版首次增加〈哲学的心理咨询〉一章,专门谈哲学咨询(此书目前国外已出到第五版)

当中谈到哲学对后现代的价值引领,「自我敞开」且尊重「每个人的特殊性」。哲学咨询目前几位大师的咨询方法都带有后现代的特性,好比Achenbach认为咨询没有固有的方法,Raabe则认为每个来谈者都会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自愈方法。亦有带著英美哲学背景,融合理情疗法的Elliot Cohen教授。

这种思维打破固有华山论剑的学派之争、方法之争。当少林、武当、华山等门派为了谁是武林第一打得你死我活。哲学咨询师们就像自创黯然消魂掌的杨过,他们相信每个人都能在咨询的过程中,像成长的孩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创方法,去面对符合自己个性和外在环境的心理自愈良方。

毋宁说,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你在《被讨厌的勇气》书中,对哲学家和年轻人的对话,这种自我敞开的谈话感受到一股后现代的意味,那么哲学咨询确实带着后现代的精神。

当部份哲学家往心理学靠拢,部份心理学家也往哲学回归。McLeod在《心理咨询导论》所描述的,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为起点,法兰科(Viktor Frankl)、欧文.亚隆(Irvin Yalom)等心理学家们如佛洛伊德、容格等年代的心理学家,他们不把哲学和心理学切割,而是寻求哲学之于心理学的力量。

也因为如此,要理解存在主义或后现代等汲取哲学养分的心理学理论,注定无法绕开哲学,好比罗洛.梅在《爱与意志》(Love and Will)站在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观念行文。[1]

如果没有对上述两者哲学思想的理解,那么在理解上恐怕选择不多:要不只好绕开哲学的部份,要不就是用日常的想法去套里头的概念。结果就是无法真正理解罗洛.梅的想法,只能形成真假难辨的个人解释。

哲学充满对话的历史,早从千年前柏拉图的《对话录》,便不断的修正与演进对话的模式。由于哲学始终存在对话的传统,而对话也是心理咨询的实践方法,两者合一,促使哲学与心理学都扩张了彼此的内涵,使两着更加丰富。

所以哲学咨询不和心理咨询较劲,或是贬低任何相关学科,而是和所有助人的学科共融、对话、互相学习。

好比当前在大陆广受推崇的正念减压(mindfulness),当中所谓的「冥想」(meditation)亦为「沉思」。哲学对冥想这种内在思维的活动,在东西方都有超过千年的体验和研究。现代医学和心理学慢慢靠着科学方法证明冥想对心灵的正面作用,这是对冥想的历史传承,而不是对过往心灵哲学的否定。

后现代是哲学咨询的特征,但并不是哲学咨询追求后现代,而是后现代的浪潮本身就是哲学的浪潮。

MP.jpg

§ 哲学咨询的精神与形式

在华人世界,哲学咨询仍然是心理相关工作者陌生的一个区域。实则从1970年代开始,哲学咨询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就在心理学脱离哲学之后,哲学家们一如既往的保持对于人的积极关注,站在哲学基石上,通过咨询方法和人,同时和心理学展开积极的对话与咨询工作。

以《被讨厌的勇气》为例,哲学咨询的精神与形式,书中随处可见:

1.      怀疑的精神

2.      追根究底的态度

3.      辩证性反思

哲学人的怀疑不是质疑所接触的到一切,并且偏执的认为一切都是虚假的,生活全是一场谎言,人不可能认识真理。而是抱着一切都需要进一步深究的态度,一种温和的态度。

从这种态度出发,哲学人对一切人事物都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故一方面对来谈者的陈述认真倾听,另一方面也不会轻易的满足于来谈者的表面陈述。因为哲学讲求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在咨询中是对人生真相的探求,帮助来谈者「认识自己」,进而找出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认识自己,帮助来谈者自行处理问题的目的,哲学咨询和一般咨询一样都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不同的是,哲学人更着重对话中的辩证逻辑。

每个人表达的背后,都有一套思维逻辑,这套逻辑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好比一个从小经受父亲家暴,接触的男性都对女性不忠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和男性相处时,就会很自然的表达出他从小建构而成的男性观。

但为了要达成来谈者对自身思维逻辑的理解,哲学咨询师必须能够承接住来谈者说的话,从中理清他的逻辑,尤其是逻辑中的「矛盾」,以及刻意被忽略与强调之处,帮助来谈者「澄清」自我。

这种澄清类似照镜子,但只是照镜子,并没有办法帮助来谈者了解自己看见自己时,刻意忽略或扭曲的样貌。咨询师像是一面魔镜,来谈者能从中梳理出更真实的自己,并以此为前提,重新建立对自己,以及长久建构的世界观,以此做为解决心理问题的起点。

咨询师积极的参与对话,促使来谈者也积极的参与对话;哲学人积极的参与生活,促使年轻人同样积极的回归生活。

§ 被「讨厌」的哲学咨询

哲学咨询经常为人所「诟病」之处,就像哲学文章会花很大的篇幅探讨思维历程,事情得来龙去脉,相较现代快餐主义的阅读习惯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正是为了使来谈者清醒而进行的辩证对谈。辩证性的对谈如《被讨厌的勇气》书中呈现的模式,咨询师不厌其烦的引导来谈者表达,挑战来谈者的信念,从不简单的将一件事情解释清楚,而是要来谈者通过咨询历程,自己找出答案。因此,哲学咨询在某些时候似乎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对谈。对于想要快速、一次性得到解答的民众来说,哲学咨询显得缓不济急。

即使如此,哲学咨询的咨询师就像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家,他们择善固执,因为让来谈者真正的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获得短暂情绪上的宣泄。就像吃药,良药苦口,但如果不给来谈者该吃的药,而是给吃了开心的糖果,这绝非哲学咨询师的本色。

譬如前面提到的罗洛.梅,他认为人的心灵之所以生病,在于人无法真诚的、且完整的做自己。生活的理想样貌是彰显一个人的意志,而彰显意志是自由的表现,而自由就是活出自己:包括已知的,以及未知的自己。

这种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不是「不在意他人」,而是完全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的存在负有责任。这个责任简言之,就是「好好活着。」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营救瑞恩的米勒上尉在死之前,并没有要瑞恩为那些营救他而牺牲的士兵偿命,或是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仅仅希望他做个好人,好好活着,这就不辜负大家了。

PH.jpg

§ 被讨厌的勇气不是搞自闭:「有容乃大」的咨询前景

尽心理咨询或哲学咨询,都承认来谈者的自主性,也很注重一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的连结。

好比经常被处理的「孤独」与「不安」不只是一个内在的失和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人与外在之间的不和谐。孤独是失和状态的描述,不安是状态的特性之一。

重返人际关系和谐,是验证一个人内在和谐的试金石。这就是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书中,他眼中阿德勒心理学指向的目标,这个目标有两个层面,四项特质:

A.    行动面

1.      自立

2.      能与社会和谐生活

B.     支持行动的心理面

1.      我是有能力的

2.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岸见一郎通过哲学家与年轻人的对话,年轻人一层层剥开覆盖在真理上的心理误区,同时也引领读者打破固有思维,进行一场三阶段的哲学咨询之旅:

一阶段。见山是山:打破旧思维,显现真我

起初,年轻人急着要哲学家给他答案,但他基本上的态度充满攻击性,抱着哲学家可能回答不出他的问题,给他讥讽的机会。哲学家说:「答案,不是由谁来告诉你,应该自己亲手去找。」

当哲学家非但响应问题,还提出他没想过,或者让他难堪的观点,如面对「为什么改变很难」的问题,哲学家提出反诘:不想改变,不是因为改变很难,而是自己不想改变。

接着推导出「害怕被讨厌」的问题,哲学家提出新的切入点:害怕被讨厌是因为自卑,结果不知不觉的配合别人,做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自己。

一步一步的,年轻人固有对自己,和对喜欢、讨厌等观念的想法被一一打破。年轻人原有的攻击性渐渐消失,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攻击性是一种防御,防御内心内心的软弱。但软弱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攻击看起来更弱的对象。

二阶段。见山不是山:重建新思维、新关系

「不喜欢自己」的问题,哲学家从广泛的人性响应个别人的烦恼:不是因为自己多么不好,而是自己决定不要喜欢自己。

哲学家让年轻人「重新敞开自己」,进而重新建立起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新观念。最重要地,年轻人重拾的勇气并非自我中心,或仅是不在乎别人看法的的自我封闭。

年轻人如柏拉图《对话录》中与苏格拉底对谈的雅典人,他们看见自己思维矛盾,从而了解过去自以为是的知识其实只是一些偏见。就如年轻人通过哲学家,了解自己对他人的某些愤怒、厌恶,都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是自己「允许」自己被伤害。当年轻人打破旧观念,就能从新的、更贴近真实自我与关系的观念,获得内心真实面对生活的力量。

接纳自己,同时从真实自我为基点,重新和他人建立关系。我们避免为了自己的利益,试图去操纵别人,或是被别人操纵。好比有些人称赞他人,是为了控制,就像某些父母称赞孩子读书好,目的是为了让他实现自己对孩子的理想,可能孩子除了读书,生活其他方面都不顾,却被父母刻意忽略,反而养出「只会读书的生活白痴」。

三阶段。见山是山:展开内在与外在皆和谐的人生

既然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贴近真实的认识,那么对于如何真实的认识他人。哲学家把自己的方法逐渐转移给年轻人,要他看人要看「存在」,而非只看「行为」。也就是跳脱常人以「利害关系」看待关系,纯粹的去看彼此的美好特质。

举例来说,今天我们帮助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身份、性别或种族,而仅仅因为他需要帮助。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不会因为另一个人的身份条件,看轻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对我有莫大利益,我们就虚伪的对待他。

年轻人重新获得对自我与关系的认识,同时开始建构起属于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跟他过去拥有的相比是新的,同时也是更真实的,故能从真实出发以处理真实的课题,而不是用虚妄的想象来逃避。尤其是那些自怨自艾,对自己内心发动攻击的负面情绪。

当我们能够用最真实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自然人际关系就能重归和谐,因为每个人「都能自在的以最真实的自己待人」

【结语】 阿德勒的理想国:建构一个勇气社会

从整个哲学发展的架构来看,哲学家一直有两种思维倾向:

A.    建立一个乌托邦(理想社会)

B.     追求真理(表象底下的本质)

这两种倾向不可二分,因为绝对真理底下必有一理想社会,现在社会种种问题,在于有太多真理的面纱没有被揭露,等待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共同努力。

岸见一郎所描绘的阿德勒,同样在《被讨厌的勇气》书中呈现出哲学人的这两项思维倾向。其结果是一幅理想国的蓝图:

人人接纳自我,不因虚妄的恐惧让自己不安,也不因压抑而情绪失控,成为社会不安的乱源。同时,从消极逃避走向积极面对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正向力量之一。

最终形成一张由无数勇者们组织起来的社会,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用真实的面目生活,发挥各自拥有的天赋与理想。在这样一个彼此尊重的环境中,所有人都能安心做自己。

勇气会传染,真实的生活方式会传递,人们不再因为恐惧去讨好他人,为别人而活,每个人都勇敢的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

综观全书,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

我想就哲学咨询的角度,咨询师通过与来谈者的协作,逐步描绘一个心灵无比健康而丰饶的乌托邦。

诚如台湾哲学咨询学会理事长黎建球所言:「哲学从未错过历史上的任何一场仗。」[2]

无论遭遇多少其他群体的「讨厌」,即使不知何时能臻至绝对真理,但哲学人一代接着一代,永不放弃。

921155034082952240.png

【备注】想了解更多哲学咨询角度的咨询文章,不妨参考拙作:

《敏感,到底好不好》。如同「被讨厌的勇气」,敏感对你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由你自己决定。推给敏感,其实是你讨厌自己。

《幸福感从何而来》。许多人将幸福感简单视为一种「感受」,却忽略了幸福感其实也是一种「能力」。所以幸福感可以学习,变得越来越积极,故幸与不幸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

《心灵驯兽师》。从故事与个案谈哲学咨询的方法与意义,以及哲学咨询的CISA法。


[1] 若想理解现象学,那么就得了解德国观念论,要了解德国观念论,就得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辩证有所认识,进而往前对于士林哲学,乃至笼罩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套理论体系,则不能一无所知。

[2] 就像哲学家对正义的讨论,可以从苏格拉底延续至Michael Sandel

个.png

作者微信公众号:心灵驯兽师(ID:studiomowen)

01ab3a76056df2eb9462c269d9ff28bb.jpg

原题:从《被讨厌的勇气》谈哲学的心理咨询

封图来自pixabay

正文插图来自作者

科普.pn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