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滑翔机”吗?

日本教育界的外山滋古比教授在他的新书《知性力》里,对于孩子和教育的关系,做了一个比方:如果只是在考试中,凭借把老师教授的知识完完整整地写在纸上,不出错即可得到满分,获得一个好看的成绩而被认可为“优秀”,“好学生”,这样的教育就像是制造滑翔机的过程


滑翔机在发明之初的原理,即得到外力引导,就能飞上天翱翔。


但这种飞翔,依靠的并不是自身的力量,一旦外力消失,只能向下降落。


飞翔时姿态优美,在空中和飞机毫无二致。只要有外力帮助,滑翔机也体会不到自身的悲哀。但它也有掉眼泪的时刻,因为它不产生自行飞行的动力,很快就露出原形。



很多学校就像是滑翔机训练场,追求的就是这种暂时、虚幻的飞行。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要背诵大段的文字,因为背诵和成绩是挂钩的,所以老师即使知道补充经典的课外阅读作用更大,但依然把时间耗费在一遍遍的机械背诵上。


漂亮的成绩给了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的假象,就像是滑翔机明明没有内驱力,却生拉硬拽着飞在天上并且成为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孩子们在初中和高中开始披星戴月,总理在日理万机时,他们也在日理题海。这样”充实“的现象让人没有喘息和思考的空间:把全部时间用来与试卷缠绵,是真的帮助他们飞翔吗?


长此以往,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和创造力方面,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学设计,那么到了需要孩子需要运用自身动力的时候,滑翔机的效率就急转直下,想不坠落都难。因为经过多年的滑翔,自己的发动机就不会工作了。


在毕业写论文的时候,“滑翔机效应“在人生中首次重大显露:脑子里根本没有独创性概念,陷入混乱,万字论文生拼硬凑。这时候应了人生如戏,学生和老师联手把毕业大戏唱好,毕业答辩精彩感人,师生情谊热泪汪汪,老师们心知肚明集体通过,大家都省心痛快。



但这只在步入社会前的小前奏,如果自己没意识去学习充电的话,滑翔机在工作岗位上力不从心,变成人云亦云,按部就班的机械螺丝。此刻也想改变,但似乎没有方向,又陷入迷茫。


也许作为一名家长,你会变成集体无意识,因为高考似乎还是孩子的必经之路,因为很多学校还在声势浩大地培养着更美观精致的滑翔机。


但是现实也没那么悲观,因为有一些学校,已经在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意,在创新和变革教学的思路,如何挖掘和调动孩子们内在的动力,如何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不仅是一个漂亮的成绩。


不过,学校教育的变革,不是一朝一夕。


我们也很难期望所有的学校一下子扭转教学模式。


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来了,只有家长,才是真正和孩子朝夕相处,培养孩子兴趣、思考力的最佳人选。


当你意识到,记忆和诵读已经耗费了孩子大量时间,那么周末和晚上,就少再重复和消耗类似的能量,能设计让孩子参与探索、体验、创造思维的活动,就是帮孩子搭建内驱力和学习力的过程,就是让滑翔机变成装配了发动机的飞机,孩子受益终生的开始。


作者:Melody曾婷,积极心理&思维教练,致力于亲子教育、情感咨询和自我成长领域。帮助了几百位妈妈走出思维困境,构建更幸福的家庭,走向更蓬勃的人生。30岁赴英进修;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系硕士;CoRT(Cognitive Research Trust)系统思维训练认证讲师;两次在TEDx演讲平台发表“女性成长思维”主题演讲;个人公号“女性成长思维”;文章发布于2000+在线平台,如人民日报夜读、读者、作家导刊、家庭、中国教育研究等。一对一咨询Wechat:37035772。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