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失控人生:越穷越忙,越拼越丧

如果不是我不够努力

那为何我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 the Power of Deliberate Practice


壹心理专栏作者:Mr. How
编辑:张真Derek


现在的 90 后,谁活得不辛苦呢?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真的都很拼的。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Tommy,93’,深圳某世界 500 强企业普通员工,想升职加薪、得到领导和公司赏识 >>


看起来,他确实努力了,早就超越了朝九晚五的模式,加班是家常便饭,甚至直接在公司通宵…… 但大半年下来,Tommy 依然没能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连同事领导的肯定和鼓励也从希望变成了奢望。

Elisa,94’,杭漂白领,夏天就要到了,想健身、塑造身材 >>


看起来,她确实努力了,花钱办了健身房的年卡,每周也按时去,还像模像样地上了各种课程…… 几周下来,健身会员卡成了她卡套里的收藏品,“年卡两千多呢,亏了亏了”,Elisa 一边自言自语,一边低头看着体重计上没什么变化的 KG 数。

Alex,95’,北漂党,想通过进修学习,进一步提升、包装自己 >>


看起来,他确实努力了,编程和 PS(哦不对是 Photoshop )的培训班满档,也为了出国深造 MBA,周六日全天在英语训练营攻读托福,空了就扎在图书馆里 K 书迎战 GMAT(商学院入学考试)…… 上周他留言说,最新的托福和 GMAT 成绩都公布了,为什么那么努力,但离目标的距离似乎从未缩短呢?“大概是我天赋不够吧”,Alex 无奈地感叹。

90 后,本应是这个社会最有力量、最后朝气、最昂首挺胸的一代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还要见证多少个 “你想……” “看起来也确实努力了……” “然而结果……” 这样的恶性循环,在无休止地消耗着信心、自尊和能量呢?

问题的症结只有一个:因为都是 “看起来” 的努力,所以努力和辛苦程度自然就看得很清楚;但这样的努力方法是否正确、离目标达成的程度监控是否到位、结果出来后对原来的努力方法是否需要调整……


这些都不在表面上,所以是 “看不到” 的。然而结果本身,又很明显,所以就变成了:看到自己很辛苦,看到结果很悲催,但又看不到解决的方法,于是徒增焦虑,越来越丧……

—— 正所谓,90 后的 “失控人生”


亲爱的,笔者誓不贩卖焦虑。今天这篇文章里的分析和方法论,专助你能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我们共同进化升级,从 “失控”,转成 “掌控”

– 01 –

「学习区」和「展现区」

懂得转换的人,旗开得胜

大家都看过篮球比赛,科比,乔丹,姚明,这些名字也都耳熟能详。他们之所以能让人记住,是因为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一个运动员在球赛上展露的水平和风采,构建了球赛这个 “展现区(Performance Zone)”

然而,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球赛不是练习的场所,所以许多打篮球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瓶颈:如果一直在打比赛、误把赛场当成练习场,水平其实很难提高、很难得到突破。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我们别无选择:暂别赛场,转而把精力投入到更具体的技能训练上。这些幕后在体育场里的训练,构建了 “学习区(Learning Zone)”。你可以在这里摩拳擦掌,提高投篮命中率、改善步伐、加强体能等。


Eduardo Briceño
学习专家,作家,演讲者

学习专家 Eduardo Briceño 发现,无论在哪个领域,最高效的个人和团队,都会做一件事:有意识地在学习区和展现区之间转换

学习区,我们努力学习,掌握新知,汲取教训;然后在未来的展现区将其表现。我们之所以努力工作却没有太大进步的原因,就是我们将时间都花在了展现区里,而这正是阻碍我们进步的原因。

其实,很多行业都是如此,大家在工作数年后,表现会达到瓶颈期,这是因为一旦人们觉得自己足够好了,应付工作绰绰有余了,就不会在花时间学习了,只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业务上,而这往往不利于提高技能。只有那些一直学习的人,才会持续地成长。

所以我们需要在学习区有目的的积累技巧,然后再将之应用于展现区。

– 02 –

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

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

人们常常认为:成功人士和业界专家,之所以能取得不凡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与生俱来。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 “成功人士” 和你的区别不过在于:

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日积月累的刻意练习上;天赋,和后天努力的影响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大家今后不要再说 “哎呀,我没有天赋” 或者 “我天赋不够”。转换一个积极的心态:“我只是目前练习的还不够……”

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转变:这是从 “我不可控制的因素(天赋)” 向 “我可以自主掌控的因素(努力)” 的一种根本性转变!

但是,机械式的重复练习还不够。一项针对各行各业的专家(包括医生、物理学家、艺术家、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表明:


要想在现有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真正需要的是科学的分析和用心的努力,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式重复。这项练习称之为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 03 –

“练习,是一种刻意的修行”

「心理表征」的塑造和魔力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Anders Ericsson 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我们只有针对某个具体的技能进行专注而努力的练习、才能超越现有的水平。

这个具体的技能其实都是一些更小技能的集合,比如:

在驾校学习手动挡汽车的时候,一开始要在脑海里默念出一系列的操作步骤:“起步时挂上一档,离合器要踩到底,右脚放到油门上准备好。左脚的离合慢慢的抬到将近一半,当感到车辆有抖动的意思就及时松开手刹,然后轻轻点一下油门,车想往前移动时慢慢松开离合,然后再加上一点油门。”


随着反复操练整套动作,最终都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完美实现 “油离配合”。成为一名老司机后,只要想到起步,就会触发这一组块。


—— 这种 “熟能生巧” 现象的背后,藏着心理学上的 “心理表征” 概念。


心理表征(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其它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比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幅著名的油画,一提到狗,就会想到各种狗的模样,这些都是人们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就是创建心理表征,完善对事物理解、记忆的过程。将杰出人物和普通人区别出来的主要因素是:


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比如,当足球场上遇到一个飞来的球的时候,有经验的球员几乎在一瞬间就能知道这个球是传给队友还是自己踢。

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练习,反过来磨炼技能。


– 04 –

“刻意练习,需要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

时间长短是次要的,关键是这 4 点


提到刻意练习,可能有读者知道 “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由知名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他写道: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所以…… Tommy 要上班上满一万小时,Elisa 要健身满一万小时,Alex 的托福雅思GMAT备考也要满一万小时,才能靠近 “卓越非凡” 这个形容词,是这样吗?

其实,各行各业所需的技能不同,因此并没有所谓 “固定的一万小时法则”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他们投入的时间可能超过了两万个小时,而记忆训练,可能只需花几百个小时。

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刻意的练习才能提高水平,无目的练习对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

有目的的刻意练习,必须具备以下 4 个特点:

  1. 具有明确的目标:目标需要具体,可量化,可执行,有时限。

  2. 保持专注的状态:要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制定的任务上。

  3. 需要即时的反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如何去改进。

  4. 随时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都需要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 05 –

再有潜力的新手

也少不了良师的引导

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后,人们就可以自发地引导自己进行刻意练习。比如:职业钢琴家每天都会独自练习来不断提高技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知道哪些技巧还需要多加修炼,如何为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以及如何执行计划。

但是对于新手来讲,独自练习会比较困难,因为他们经验不足,不知道该练习哪些技能,也不知道如何切实可行地开展练习。这个时候,就需要找位好的导师


好的导师应该是行业或领域中有所成就,具有一定技能和经验,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人。

他们可以帮助你创建心理表征,及时监测和纠正你的表现。比如想要增肌减脂的朋友,不妨请一个专业私教,针对你的身体状态制定个性化的训练练习,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找不到适合的导师,也可以遵循刻意练习的基本原则去练习,努力做一些舒适区以外的任务,不断地练习,重点关注哪方面还有不足,如何改进,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提高,直到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无论是掌握小的生活技能,如烹饪、开车、茶艺、书法;还是提升重要的工作能力,如编程、设计、写作、销售;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无论是否有天赋,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 刻意练习,那么假以时日,你必定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

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控自己的命运,人生的各种可能会被激活。选择多了,但你绝不会犯选择困难症,因为你有明确的目的,你的一切选择都会刻意执行,所以丰富多彩的选择也绝不会铸就迷惘,反而会成为你青春的筹码

人生,是一场刻意的修行。你付出的努力、你对结果的判定、你对下一步努力方法的校准,这一切都因为有清晰的目的,所以刻意,所以专一。

在你身边,有像 Tommy,Elisa,Alex 这样的 90 后吗?如果是你,会给他们提供怎样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我们评论区见!


最后,为大家附上学习专家 Eduardo Briceño 的演讲,附中英双文字幕。点击这里 >> 更多 tips,让他亲自说给你听!

© 本文首发于壹心理旗下“壹心理精选”微信公众号(ID:yixinlijx),转载前请关注并联系我们获取授权。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