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的选择

文 |  伯凡时间
来源 | 伯凡时间(微信公众号ID:bofanstime)

参加了那么多次相亲,到底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面试了那么多的应聘者,哪一个更合适?

看了好几套房子,选择哪一套比较好呢?

……

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患得患失;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却很难做出判断;明明心有所向,却无法下定决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你在消费机会的同时  机会也在消费你

《道德经》曾提出“少则得,多则惑”的价值主张。我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过多的样本量反而容易迷惑心智,因为每个样本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渐渐地,在领略了大量样本以后,选择者的初衷变得越来越模糊,想要占尽优势的贪欲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真正的主宰者。此时,人的欲望与执念已然是决策者,而理智变成了执行者;当决策者做出不切实际的判断时,不管执行者如何疲于奔命也无法在海市蜃楼的欲望与现实之间找到交汇点,于是,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便在内耗之中消失殆尽。

每一次选择都是机会,但纠结的行为却没有将机会当做稀缺的宝贵资源,而是在一味地“消费”机会。当你在消费机会的同时,机会也在消费你的人生——这是一种因贪欲而造成的迷失。当你发现所剩机会不多时,已无力回头。也许正如英国商业哲学家查尔斯·汉迪所说“当我们明白我们该走哪条路的时候,常常已经失去了走这条路的机会。”

象与骑象人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其著作《象与骑象人》一书中将人的情感和欲望视作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将理智视作骑象人。骑象人端坐在大象背上,手握缰绳,俨然是一个领导者;但事实上,骑象人对大象的掌控水平并不稳定,常常在不觉知的时候陷入“人象对峙”的局面。

一旦欲望挣脱束缚,数吨重的大象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让事态失控——此时的骑象人虽正襟危坐,但已束手无策,显得无比渺小。海特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讲,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判断以及行动就如同骑象人驾驭大象朝着既定的目标持续前进——理性掌控方向,底层情感提供强大动力,负责绝大部分工作。所以只有当丰沛的情绪运作顺畅时,理性的决策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也只有理性与情感携手合作,人类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

“特定动机思考”理论的研究指出,如果人类因特定动机做出结论,则一定会在潜意识中想尽一切办法、挖掘全部证据支撑动机。例如,智力测评成绩不好的人,总会找出各种理由质疑测评的有效性;爱喝咖啡的人看到某些报道谈及咖啡对健康的影响,就会非常努力找出这个研究的漏洞,并不自觉地搜索咖啡有益健康的报道。一旦人类预先设定认知,所有的论据不过是意识雷达聚焦在某个特定的方向捕获来的“猎物”。

而更具迷惑性的是,在证据足够多的情况下,我们会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公正客观的人,并对这种假象坚信不疑。这就好像明明是大象在肆意狂奔,而骑象人却自欺欺人地说:“这正是我下的命令!”。所以,不管是选择困难症还是拖延症,其真正的原因正是智慧被欲望迷惑、理性被情绪裹挟而表现出的一种“失控”。

最优终止理论

在购房的过程当中,过早或者过迟地做出决策都可能导致不理想的结果。过早决定,最合适的房屋也许还没有得到亮相机会;但如果选择过晚,也许你在白白浪费时间。在计算机的程序当中,这种现象叫做零信息博弈,即在信息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分析潜在的最优可能性,寻找最佳选择的时机。根据运算,最佳决策时机是总时限的37%——这便是最优终止理论。

如果你购房时给自己明确了一个月(30天)的时间,那么在前10天请不要做出决定,大概在第11天前后,可以适时地选择购买;如果你22岁大学毕业,想在30岁之前结婚,那么理论上的最佳择偶年龄应该在25岁左右。

当然,这个理论具有明显的“设计派”意味,它明确地划定了事件的起始点与终止点,比如买房时间严格限定在一个月以内;结婚年龄必须在30岁以前等等。但人生毕竟不是数学题,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实际的问题,很难真正达到理想的状态。但是,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方法论,并站在全局的角度提醒我们摆脱人性底层的欲望,斩断不切实际的贪欲,用智慧选择行动的契机,切勿因拖延与纠结而丧失了最佳时机。

公众号简介 | 吴伯凡官方账号,伯凡时间(微信公众号ID:bofanstime),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