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是职场一道坎儿?从诚信入手,破解这道难题

在人力资源市场,有个35岁危机的说法——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明文规定只要35岁以下求职者,就连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等,也都有个35岁的门槛儿。35岁俨然成为职场“生死线”。

 

 

但有一位拉面哥的经历却给了我新的启发。

 

这位拉面哥从二十四五岁刚结婚的那时候就开始,一直做到现在,一碗面卖3元。

 

他说:“来光顾我生意的兄弟爷们平常都是干力气活的,给他二两四两的面他根本吃不着什么,大家也都不容易,如果一碗面涨四五块,老百姓们的钱来得也没有这么容易,怕他们在我涨价之后就喝不起拉面了,而且没有他们的支持也没有我现在的生意,所以十四五年来我的面一直卖3块,没打算涨价。”


拉面哥十几年一直保持着优质和低价的运营。实际上是一种诚信的美德,这也是作为一个经营者的最优良的素质。

 

现在很多公司老板,都想自己的利润越大越好,收入越高越好,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员工人力资源成本。员工也是感觉到岌岌可危,深陷于35岁职场门槛的焦虑之中。而且这样的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还不停地通过各种商业策略减少客户利润,以便自身利益最大化。

 

结果公司、员工以及客户大家都陷入了一种紧张焦虑之中,而其中最焦虑的就是公司里临近35岁的员工。

 

 

《德道经·观噭》:“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当人们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那么恶已经严重了;都知道善是衡量不善的尺度时,不善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现在职场上很多人感到焦虑。公司和员工之间缺乏一种高度的信任,员工总感觉到35岁就随时会被裁员,所以在35岁之前频繁跳槽想找到好的公司尽快挣够养老钱。而公司则提心吊胆地认为员工忠诚度不够。公司和员工之间都感到对方缺乏诚信。大家都陷入了内耗之中。

 

所以,很多人越来越把诚信当成一种稀缺的资源,一旦遇到这么诚信的人,有一种一睹为快眼见为实的渴望,想要亲眼验证一下什么是真正的诚信,什么是真正的人性。

 

拉面哥还说:“虽然我一碗面只能挣四五毛钱,但是我卖的多,累也值得,希望大家都吃上最便宜最实惠的拉面。 我把人情看得比较重,把钱看得比较淡。我要把钱看得这么重,拉面就不能只卖3元一碗了。”

 

《德道经·德善》: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修养达到非常高境界的人,心身经常处于道德状态,很少有私心杂念,以人们内心这真正需求为自己的目标。对善良的人和事善待之,不善良的人和事也善待之,这是因为德以善为本的缘故。 诚信的人以诚信待他,不诚信的人也以诚信待他,这是因为德以信为本的缘故。

 

通过拉面哥朴实的话语,我们可以看他是一位非常仁信的人。

 

仁信,是诚实信奉并且身体力行仁爱的信念。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仁属肝木,脾土信既能载木,又能扶生木,木克土而成长与成就。仁爱孝悌将因信德与信仪的厚实而生机勃发,丰富长久。

 

守信也就是保持诚信遵守信约,不违背承诺。拉面哥15年保持3元的价格,这是一种高度的诚信。这是一种在职场上能够永葆青春的高度的信誉。

 

对于公司和员工而言,信誉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信誉是诚实守信的声誉。讲信誉建立信誉可以确立做人的核心价值观。信誉是一种资产,也是一种影响力。良好的信誉可以给你带来长久的职业价值,使得你在35岁以后有良好的信誉,能获得大多数其他公司和员工的认可,在职场上就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德道经·不积》: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道德修养非常高的人乐于施舍,帮助人越多,给予人越多,那么自己会得到的更多。修养高的人通过诚信的品质和行为,为别人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别人也就会成百倍地去帮助他。

 

拉面哥的进货渠道保证质量,这也是一种诚信。拉面哥也说过,做面和做人一样,面实在人也实在。其实是人实在面才实在。面实在,顾客就更感觉到温暖温馨,更会带动更多的顾客来就餐。

 

 

虽然很多人慕名而来看望拉面哥。但其实,通过拉面哥的朴实无华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人的善良,这是人人都具备的一种本性能力,没有什么稀奇的,也没有什么稀缺的,不值得大家这么关注。

 

这恰恰说明了拉面哥的非常善良诚信。

 

所以真正的诚信文化,在公司里边儿是破解企业巨大的人力成本的一把钥匙。公司真诚对待员工,着力于长期发挥员工的潜力,共同创造公司、员工和客户共赢的长期关系。

 

员工一旦在一家诚信的企业里边儿,也容易在环境熏陶变得更加诚信,愿意长期规划职业道路,以公司利益为目标。这样的公司谁不愿意去做合作共赢呢?

 

员工愿意真心实意地为公司去工作,公司真心诚信地对待员工,员工35岁这个魔咒也就容易被打破了。

 

原创:昆仑云曦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