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心理学专业就业指南:一文讲透心理学就业前景

文:喜猫
来源:心榜(ID:psytop)

01 

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再过两周,将有超过 900 万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


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出路在何方?


情况不容乐观。

麦可思曾发布过《就业蓝皮书》,2015 – 2020 年,心理学专业多次入选红黄牌专业榜单。


所谓红黄牌专业,就是事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心理学专业除了不容易找工作外,工作也不稳定。


根据麦可思的调研发现,心理学入选三年内平均雇主前5榜单。更换雇主越多,说明工作更换越频繁,越不稳定。


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3 年内平均更换雇主数位 2.2,意味着初入职场前三年,心理学专业差不多 1 年多点就会考虑换工作。


数据来源:麦可思

从另一个指标——换职率看,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职业转换率达到 39% ,而较低的医学只有 12%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份《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00后最感兴趣的理工专业竟是心理学。一边是就业市场拼命亮红牌,一边是新人蜂拥而入。


如果我们没思考清楚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没思考清楚毕业后的出路,没看清心理健康行业的发展状况,盲目的选择心理学专业,并期待毕业后获得可观收入的愿望,大概率会落空。


 02 


我听过最让人误解的一句话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这句话说的没错,但很容易让对心理学充满热情的人误会,以为学了心理学就会有市场,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就会变现,心理学是万能的。


咋一看,似乎什么地方,心理学都可以派上用场。


心理学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时髦的说法叫「心理学+」,比如:心理学+市场消费,衍生出广告消费心理学;心理学+交互,产生工程心理学;心理学+管理,出现管理心理学……


看似美好,实则寒碜,现实中有多少心理学+的工作岗位?


不可否认,心理学在各行业的价值,心理学专业背景在某些工作岗位具备特别优势,但也只是加分项。


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更有利于促进员工关系提升;作为市场人员,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更有利于抓住用户需求,促成交易。


与其说是心理学+,不如说是 X+心理学,X 是各行各业。不是说学了心理学,就可以干任何行业,而是学了心理学,可以帮助你在各行各业具备独特优势。


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学更像基础学科,特别是你未来从事与人紧密相关的行业,心理学会让你脱颖而出。


华生,心理学教材上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仅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开创者,更是广告界的奇才,曾被纽约《广告时代》杂志评为 20 世纪最伟大 100 广告人物,他列 38 位。


他之所以伟大,在于将心理学的观点应用于商业广告上,展现了行为主义的强大威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广告业的性质。


华生的例子可能有远,咱们聊下最近的案例。


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10 多年前业界提出云计算的时候,无论是今天如日中天的马化腾,还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李彦宏,都笑称这个技术太早。


然后,阿里巴巴却奉之圭臬,竟然还干成了,阿里云成为世界第三大云计算服务商,这背后的功臣就出自王坚院士,一位心理学博士。


学过心理学,善于利用心理学知识的威力有多大?


03 

高校心理系通常分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另一个是人力资源。

对口的就业市场机会,主要来自中小学、高校与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

但令人失望的是,学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恒定的,如果没有国家政策调整,这些机构单位释放的用人需求极其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源源不断的毕业生就业需要。


谁能挤进拥挤的就业通道?


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211、985高校毕业生都在争抢岗位,第一个被挤出去的,很可能是非 211、985 的本科生,也许他们连挤进去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很多单位招聘都是硕士起步。


既然这些机构单位无法提供更多岗位,唯一存在变量的在企业。


心理系毕业生非常吃亏,就在于心理健康产业过小,空间有限,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年营收过 10 亿的心理健康公司有几家,年过 1 亿的又有几家,掰着手指头都可以数出来。


因此,心理学专业亮红牌,毕业生转化职业率高不足为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曾统计过 2015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除了升学、出国、灵活就业外,真正与机构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占比 44%,共 96 人。其中大部分去处为中小学、高校与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去企业单位只有 7 人,占比 7.3%。


从这份数据看,心理学系毕业生流向心理健康产业不足 10%。不是他们不优秀,而是产业空间太小,迫使人才外流。


作为国内心理学顶尖学府,北师大心理系毕业生就业不过如此,可想而知,其它高校的心理学系更不容乐观。


狭小的心理健康产业无法容纳这么多毕业生,那他们都流向哪些工作岗位?

数据显示,近80%的心理学毕业生选择了人事行政工作,只有不到 10% 的人留在心理咨询行业。看到这个数据,还得感谢设有人事行政岗,不然,可能全军覆没。


从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上看,一半的毕业生选择了教育培训科研领域,结合就业大数据,意味大部分心理学毕业生在教育培训科研领域,负责人事行政工作。

图表唯一和心理健康产业紧密相关的是心理咨询师,但就业占比只有 6.5%,为什么这么低?


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从行业市场规模看,心理咨询市场并没有足够大,养不活一家年营业额超过20亿的心理健康公司。绝大部分的心理机构都是小规模经营,年营业额过千万已属于行业腰部企业。


从心理系毕业生自身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师职业本身对咨询师的教育培训经历,实操技能有较高要求,不是大学刚毕业就可以胜任,需要经历系统学习培训、个案练习、督导辅导等完善的培养,才具备足够的咨询师胜任力。


企图读完四年本科,就成为心理咨询师是不现实的。


04 

心理系毕业生就业这么难,出路在哪里?

心理咨询行业,不一定适合每位心理系毕业生,而心理学专业也不一定非要选择心理咨询行业。

非心理学专业跨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学专业跨到其它行业,都是正常的流动。


和其它专业毕业生一样,并不见得都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兴趣、市场机会去选择。


市场机会是流动的,我们可以选择写公号、选择拍短视频、选择直播……


正是因为心理健康行业不够成熟,所以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发挥空间,我们需要主动探索新的市场环境下,新的心理健康科普方式,新的服务方式。


这不仅是机会,更是心理学毕业生的担当、使命,以及创新,我们不一定非要沿着前辈画好的圈子内卷,而是站在更高的视角,去思考如何满足 14 亿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


所以,不要埋怨学校,不要贬低专业,心理系毕业生一切都要靠自己。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请记住:心理学永远是我们的根基,它一定会让我们在某些方面脱颖而出。


作者简介:喜猫。本文来源于:心榜(ID:psytop),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责任编辑:小鲸鱼 李梦梦桐桐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