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佳治愈|超越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关系,最动人

文:Sephirah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豆瓣9.4,2021新出最佳治愈神剧:超越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关系,最动人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导师式关系。


你教会我跳舞教会你生活”

 

豆瓣9.4分影视剧《如蝶翩翩》,讲述了这么一个治愈的故事:

 

23岁的芭蕾舞者李采禄,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投入到舞蹈中了。

 

深陷职业低潮。

 

此时,他偶遇了70岁的沈德初。

 

一个从来没有跳过舞的老人。

 

教练安排李采禄来教他跳芭蕾。

 

采禄十分不满,故意提出要求:

 

除非德初一周后能够重复他的动作一分钟,否则他是不会教德初芭蕾的。

 

面对这个苛刻的要求,德初加紧脚步训练着。

 

纵使摔倒在地,头上撞出了血,也不放弃

 

最终在考试当天老人完成了预定的基本动作

 

于是,德初开始了他的芭蕾之路,采禄也开始了他的教学。

 

在这之后,老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旁人的白眼;

衰老的身体;

甚至包括儿子的呵斥。

 

可这些,都没有阻碍他实现“在死之前至少能飞翔一次”的梦想。

 

甚至,在德初的陪伴下,采禄也逐渐走出了生活的低谷:

 

摆脱了父亲入狱的阴影,克服了受伤的焦躁;


也拾回对舞蹈的热情,仅仅一年后,采禄就成为了舞团的首席芭蕾舞者。

 

表面上,采禄是德初的芭蕾老师;

 

实际上,德初却是采禄的人生导师。

 

为什么这两个人能够相互治愈呢?

 

除了对生活的努力以外,

 

还源于这种珍贵的关系:导师式关系

 

一种超越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关系,给人生带来极其蓬勃的滋养。

 

拥有导师式关系

是怎样一种幸福的体验?

 

如果一个人,向你提供了激励、启示和指导,是你人生的灯塔。

 

那么,他就是你人生中的“导师”[2]。

 

我们可以借用克里斯托弗 · 沃格勒提到的导师(mentor)概念,来理解导师式关系[1]。

 

某种程度上,导师是你的保护人,会帮助你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在重要关头,考验你的心智,并在你误入歧途时把你给拉回来。

 

身处一段导师式关系,你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

 

a. 你信任,愿意在面前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指的是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信息,包括你的想法、感觉、喜好等[3]。

 

在面对一般人的时候,我们几乎是不会自我暴露的。

 

因为,不仅羞耻而且危险。

 

只有充分信任对方,才会说出那些私密的话。

 

在《如蝶翩翩》中,

 

采禄一开始面对德初时,自我暴露程度其实是很低的,

 

他无法理解这个70岁了还要跳芭蕾的“怪老头”,对他处处提防,心怀戒备。

 

但是,看着德初努力练习,他的心也逐渐软了下来。

 

比赛初选日,德初特意邀请采禄来自己家里吃饭,为他精心准备了丰盛的家庭饭菜。

 

对采禄来说:

 

和老人一起吃饭,让他像是回到了父母都在的时候。

 

吃饭中,他说出了自己父亲入狱的事情。

 

而德初,并没有因为他是罪犯的儿子而看低他。

 

相反,他看出了采禄对父亲的思念。

 

于是鼓励他跟父亲常联络。

 

采禄的感受,其实就是我们在导师式关系中的感受:

 

温暖,被支持与保护。

 

最重要的是,他真真正正地在关心你,并且尽其所能地想要帮助你。

 

而不只是倚老卖老,充满了说教和炫耀。

 

 

在一段导师式关系中你会发现对方[4]

 

· 在和你讨论时保持专注,不会做别的事

· 不会只问你“是不是”“对不对”,更多的是开放式问题

· 会时刻关注你的情绪状态,调整自己相处的尺度

· 会让你自由选择谈话的步调,并且跟着你的节奏走

· 会全力给你兜底,让你感到情感上的支持

· 能冷静地给出好的建议和帮助,而不只是评价和空话

 

这些行为,会让你倍感关怀,从而信任对方,拉进与对方的距离。

 

b. 他生活的指南针

 

除了能够让你信任外,“导师”往往还有着更为丰富的阅历。

 

换而言之,帮助你这件事:

 他不仅有意愿,还有能力。

 

我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M哥,比我们这帮人大三四岁。

 

有什么新游戏新玩意,总是第一时间和我们分享。

 

因为我们年龄相近,所以比起长辈的建议,他的建议反而更容易听进去。

 

他也的确很厉害,往往能够从纷繁的信息中,一下指出重点。

 

所以,在我毕业面临选择,或是生活上遇到瓶颈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商量对象,就是M哥。

 

可以说,正是有了他在前面探路,我在人生这个游戏里才像是拿到了攻略一样,少走了很多弯路。

 

《请回答1988》里的娃娃鱼柳东龙,也是这样的人。

 

原生家庭给到的关爱与保护太少,使得他相对于双门洞其他小伙伴,更为早熟与独立。

 

同时,也有着更为敏感的内心。

 

他是剧中所有主角的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点醒德善直面自己的感情,激起狗焕去勇敢告白,给宝拉善宇的关系出谋划策。

 

正如他开的那句玩笑:

 

没有我,你们这群人该怎么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导师型关系,正好能给你带来第三方的视角,拨开你人生的迷雾。

 

c. 导师式关系没有爹味儿

 

采禄受伤之后,依然坚持训练,但医生与老师都告诉他,硬撑的后果将会是再也无法跳芭蕾。

 

采禄只能选择放弃参加比赛,伴随而来的是迷茫与不安:

 

下次确实还有机会,但中间会不会出现变数?

 

上完课后,德初并没有急着给采禄打鸡血,而是讲了他自己的故事:

 

他在年轻的时候当邮差,一天大雪,摩托车打滑了。

 

他摔下了摩托车,腿因此骨折。

 

医生让他做最坏的打算,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咬紧牙关,坚持痛苦的复健运动。

 

整整一年后,他超越了医生的预期,重新骑上了车。

 

邮差的工作一做就是 40 年。

 

德初没有像医生一样,极力渲染继续练习的灾难性后果。

 

他明白采禄内心的不安,也知道他真正担心的,是未来的不确定。

 

所以他会告诉采禄,没关系的,会有下次的。

 

在这种可贵的关系中,你就像找到了人生的安全屋。

 

关系中的温情,会帮助我们消除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获得生活的勇气。

 

导师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难得。

 

不仅在于有意愿帮助他人的人太少了,还在于: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自顾自地耀武扬威的“假导师”太多了。

 

识别虚假导师式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

 

TA 有没有爹味?

 

比如潘嘎之交。

 

曾因卖贴牌酒被封禁直播间的谢孟伟,对,就是《小兵张嘎》中嘎子的扮演者。

 

在直播连线中,被潘长江教育:

 

网络上的东西都是虚拟的,你把握不住。

因为你还年轻,你没有经验你不懂。

这里水很深。

 

在数万名观众的注视下,潘长江整整教训了6分钟,嘎子也痛哭流涕了6分钟。

 

“只要你不希望在快手赚钱,你就能活得很开心”,这个道理算不算错?

 

当然不算错。

 

但如果做出选择的人是潘长江自己,他会听从这样的建议吗?

 

可能不会,不然他也不会后来去卖黄金酒。

  

很多时候,人们给他人的建议是一码事,自己实际做出的选择又是另一码事。

 

确实已经有心理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当人们自己做选择时,只有34.8% 的人选择了理想,而给他人建议时,却有 51.4% 的人鼓励他人坚持梦想[5]。


另外,可以看看对方是站在什么角度给你提出的建议?


是离你特别远,给你讲各种大道理,只是为了让你服从他的观念?

 

还是离你特别近,了解你的困难与苦衷后,坚定地和你站在一边,鼓励你追求梦想?


在导师式关系中,显然是后者。

 

比如德初。

 

写在最后

《如蝶翩翩》里,在德初的鼓励下,采禄渐渐拾回芭蕾舞者的感觉;

 

而在德初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呆坐在路边时,采禄在雪中起舞,将德初引导回了现实世界。

 

是的,德初是采禄的导师,而采禄又何尝不是德初的导师呢?

 

在这段关系中,两个人都变得越来越好。

 

从这个角度看,两个人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贵人。

 

这也正是导师式关系的可贵。

 

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受到了对方的滋养。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希望生活中的我们,都能有贵人的指点,也能成为他人的贵人。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人与人真诚的联结中,获得生活的力量。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Vogler, C. (2007). The writer’s journey. Studio City, C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2]Altunnar, N. H., & Habermas, T. (2018). Life narratives are more other-centered, more negative, and less coherent in Turkey than in Germany: Comparing provincial-Turkish, Metropolitan-Turkish, Turkish-German, and native German educated young adul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9, 2466.
[3]Bauminger, N., Finzi-Dottan, R., Chason, S., & Har-Even, D. (2008). Intimacy in adolescent friendship: The roles of attachment, coherence, and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5(3), 409-428.
[4]Tokić, A., & Pećnik, N. (2011). Parental behavi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s’ self-disclosure: Adolescents’ view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8(2), 201-222.[5]Danziger, S., Montal, R., & Barkan, R. (2012). Idealistic advice and pragmatic choice: A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ccou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2(6), 1105.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Sephirah,北师大心理硕士,猫派、咸派、米法派,和你一起将酸楚柠檬味的生活,酿成甘甜的柠檬汽水。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