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缺钱,30岁缺爱 | 中年逆反,是30岁后最大的坎

文:罗文娟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20岁想要很多钱,30岁想要很多爱 | 中年逆反,是30岁后最大的坎


凉子访谈录最近来了一个姑娘阿静。

 

她说自己的人生活反了。

 

以前“我什么都不想要,就只想要赚钱,买豪车豪宅。”

 

可物质上满足之后,她开始质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没有朋友,不开心不知道跟谁说。

 

越长大,越觉得身边的人看上的,都是自己身上的资源,关系一点都不纯粹。

 

她开始厌倦生活。

 

终于,濒临崩溃时,她放弃一切。只要了一台车,和一张一万额度的信用卡。

 

她决定重新活一次。不再事事逞强,放下防备和伪装,活得自在一些。

 

访谈的过程,弹幕一片嘘声:

 

“凡尔赛吧,有钱人才说感觉不到爱了,我都感觉不到活着”

“羡慕,小姐姐的人生分我过过”

“富婆,酸了”

 

可当我看到她一边擦眼泪一边说:童年受母亲金钱观念的影响,我从来没有爱过一个人,我不知道什么是爱”。

 

我知道这不是凡尔赛,而是典型的“内在放逐者”逆反。

 

内在放逐者,是内部家庭系统治疗中的一个概念。

 

意思是我们内在很有生命力的部分,在成长过程中被伤得很深,也不被允许出现,就被排斥到了意识之外,所以被称为内在放逐者。

 

这部分一直是被压抑着的。

 

一旦有一天压不住了,就会开始逆反。

 

电影《廊桥遗梦》,也是一个关于逆反的故事。

 

弗朗西斯卡是个家庭主妇,每天的生活,就是照顾老公和孩子。

 

日子一直这么波澜不惊地过。

 

直到有一天,丈夫和孩子外出,她遇到了摄影师罗伯特。

 

罗伯特的浪漫洒脱,勾起了她内在一直压抑着的生命活力。

 

短暂的浪漫缠绵后,弗朗西斯卡面临两难抉择:与情人私奔,还是留下来继续做主妇。

 

挣扎了很久,最终弗朗西斯卡选择了“真爱”。

 

一个传统、保守的家庭主妇,谁能想到她会在夜色降临时,邀约情人。

 

这股热情,正是弗朗西斯卡身上隐藏着的“内在放逐者”。

 

这部电影上映时非常有争议,有人认为它在为婚外恋正名。

 

但从心理层面来说,弗朗西斯卡在这个过程中,是在整合不同的内在自我。

 

其实,不止弗朗西斯卡,许多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觉得自己这样活没意思,想换个活法,或者突然爱上之前的不喜欢的东西。

 

这可能就是内在放逐者在呈现。


中年逆反,为什么?

 

内部家庭系统治疗认为:人的内心就像一个家庭,有多个自我——管理者、消防员与放逐者。

 

放逐者是每个人内在较为脆弱的部分。

 

而管理者、消防员保护人不受伤害。

 

有些人的童年,照顾者对他们很严苛。

 

管理者为了好过一些,会沿袭这种高要求。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小米,非常优秀的外企高管,可她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生活没有乐趣。

 

她小时候,只要考99分,父亲就会阴着脸问,还有一分怎么丢掉的。

 

小米就告诉自己:“不能对自己放低要求”。

 

于是,她内在随心、轻松的部分,就成了危险。被“管理者”赶到了意识之外,成了“放逐者”。

 

在管理者的严格要求下,我们放逐了环境不喜欢的部分,这样,在生命早期,会让我们很快适应外界的生活。

 

凉子采访的女孩阿静,小学一年级,妈妈就会给她记帐,让她长大还钱。

 

过年的时候,妈妈就跟她说:


你为什么有红包,是因为我先给出去了,别人才会给你,所以我给出多少,你就要还我多少”。

 

每到过年,阿静就跑去找人要红包: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五块不要,十块拿来。”

 

她从小想的是,我要怎么跟我妈划清界限,我不要欠你的。

 

内在管理者让她努力赚钱。


同时,她对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渴望就成了被“流放”的部分。


她与自己的内在放逐者越来越远,越来越没有连接。

 

可是,最关键的是:放逐者虽然脆弱,却连接着生命力。 当内在管理者过于严苛时,内在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时候,就产生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中年逆反。其实就是内在放逐者逆反。


这时候,人就会有一种“活得没意思”的状态,导致抑郁、焦虑等,甚至会出现相关的身体疾病。


中年逆反两种方式:“往外扔”和“被占领”

 

当管理者过度严格时,内在放逐者会有两个反应。

 

a. 往外扔

 

前面提到的小米,对女儿考了几分从来不管,美其名曰“宽松式教育”。

 

甚至,孩子主动提出喜欢画画,想报课外班时,她告诉孩子:“画画太辛苦了,一天坐几个小时,影响身材。

 

其实,小米内在是希望得到“宽松和欣赏”的,这个渴望在父亲身上没得到,就扔到孩子身上。

 

但关键在于,孩子自身想努力,她也觉得这是不好的,阻止了孩子想要学习与成长的生命力。

 

b. 被占领

 

如果管理者松下来之后,放逐者就会随之占上风。

 

比如阿静,还了妈妈的钱,买了别墅,内在管理者放松了。这时候,她开始关注内在感受,反而发现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这就是放逐者开始逆反了。


真正的自我觉醒一定“中年逆反”

 

不管是往外扔,还是被占领,代价都太大、太极端。

 

最关键的是,这样的逆反,仍然是一个部分挤走另一部分。

 

类似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写的: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就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就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玫瑰还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把“逆反”等同于“觉醒”。 


以为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成长。

 

但其实,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区别标准:

 

改变后的这个人,对之前的自己有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行为上是完全的不容忍和反叛,还是在慢慢整合。

 

前者只是“逆反”,后者才是“觉醒”,是自我成长。

 

真正的自我成长是什么样子?

 

我有一位咨询师朋友阿芬,学心理咨询初期,回家总和父母吵架。

 

一次和我聊天时,我忍不住问她:“完全和父母对立起来,你真的开心吗?”

 

她若有所思。

 

几年后,她开始认识到父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点。

 

也不再反感父母偶尔对自己的高要求,同时,也允许自己偶尔偷懒。

 

她理解的整合是:

 

当父亲质疑她放弃还不错的工作,跨行做咨询师时,她不再感觉到巨大的恐慌,也没有愤怒到炸,急着去和爸爸理论。

 

她感觉到的,更多是父亲对自由职业的恐惧,以及对她的关怀。

 

她和父亲认真讨论了咨询师职业的前景。

 

父亲的态度缓和了,告诉她:“头几年没收入,有爸爸呢。”

 

既能容纳父亲的质疑,看见质疑背后的用意,也能容纳自己的需要和坚持。

 

这就是内在管理者与放逐者握手言和。

 

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心理弹性。


真正的整合要怎么做

 

罗杰斯说:“生命追求要活出全部的自我。”

 

每个人的生活,其实是内在不同部分自我渴望的集合。

 

你对生活隐约的不满足感,其实是管理者、消防员与放逐者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可以尝试着:

 

a. 拟一个清单:想消灭的缺点

 

这些想消灭的部分,往往是我们身上没有被好好对待的自我。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内在放逐者。

 

b. 与每一个特点握手言和

 

比如,你发现自己对钱苛刻,那你要做的,不是用一味地买买买来宠爱自己。

 

首先,你要去找到苛刻的成因,和它曾经起到的作用。

 

每一个缺点,在过去都真真切切的发挥过他的价值。

 

看到那个价值,感谢它。

 

“感谢你在我那么小的时候,让我省下许多钱,也让我非常有赚钱的意识,充满战斗力”。

 

之后,请它平衡自己的生活。

 

“现在,我希望自己有能力为正常的需求买单”

 

c. 写下你想要的状态,从现在开始,带着觉察一点点培养它

 

没有做到的事情,在陷入自我批评时,跳出来看一看这中间,自己做的好的部分是什么”。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你的反应会不一样吗?

 

在这个过程中,觉察你对自我的态度。

 

试着告诉自己:我可以对自己好一点,我值得。”

 

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先培养自己这样对待自己

 

“中年逆反”是内在放逐者在发声。

 

不要简单地被这个声音控制,也不要拒绝和消灭这个声音。

 

试着带着勇气去倾听它。

 

就像斯蒂芬·寇培在《你生命中的大事》里说的“夜海之旅”:是在我们分裂的、不想要的、放逐到潜意识的世界中的自我碎片中旅行……

 

这一旅行的目标,就是一点点看清曾经被你压抑的需求。

 

当你逐渐贴近真实的自我,对那些困扰你的念头和冲动,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点个“在看”,做自己,不必抛弃全世界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美。Bessel van der Kolk

作者简介:原作者罗文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ASIAEFT中国受邀助教,ASIAEFT受邀咨询师体验师。微信公众号:慈源心理成长本文转载自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