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后,梁家辉重提梅艳芳,当场泪崩丨香港的女儿

文:阿肖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18年后,梁家辉重提梅艳芳,当场泪崩:“香港的女儿”,还是低估了她


前几天,老戏骨梁家辉罕见露面,为电影《梅艳芳》宣传接受采访。


仅仅是提到“梅艳芳”这个名字,思念就满溢而出。


尽管极力克制,却还是没忍住。


别过头去,崩溃大哭,连肩膀也止不住颤抖。


或许是想起梅艳芳那句话:


当有天我离开到底还有多少人能真正记住梅艳芳这个人呢


梁家辉努力平复,笑着哽咽道:


阿梅所有人都很疼你所有人都很爱你


一转眼,梅艳芳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8年了。


至今仍有无数人怀念致敬。


一个过气艺人为什么仍然需要


电影《梅艳芳》上映的今天,壹心理就跟大家聊聊:梅艳芳那举世难寻的“侠义豪情”

看遍世间苦难后,

她生出一颗侠义之心


知名导演关锦鹏曾说: 香港有个梅艳芳在八九十年代已经做了Lady Gaga的事情,当时已经那么前卫了。” 


她叱咤歌坛,又几度摘得两岸三地影后桂冠,站在演艺圈的顶点。 


然而,这般殊荣,还不足以撑起“香港的女儿” 


更为芳华绝代,是历经磨难,却百转无改侠义之心 


梅艳芳从小是在吃不饱饭、独自苦撑的环境中长大的。 


4岁,就要登台演出,帮家里还债。 


在歌厅,被领班、老板欺负,与三教九流周旋。 


在学校,因为“歌女”身份,被同学嫌弃排挤。 


在家中,更是受尽冷眼。 


  • 继父天天大骂,“什么粗口都来,骂到你完全没自尊” 

  • 哥哥妈妈好赌成性,是著名的吸血鬼和白眼狼; 

  • 妈妈甚至在女儿去世后说:“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把她卖给人贩子。” 


对于这样的人生,梅艳芳谈道: 


如果有机会我想重新再过一遍人生不过这个人生要从十几岁开始十几岁前的人生就不要了太苦了 


难得的是,她从“鸡鸣狗盗”中挣扎了出来,成为一代“大侠”。 


对待粉丝,她真心实意,如家人般千叮咛万嘱咐,常说:“只要有信心,无难事。” 


自己没机会好好读书,不愿意粉丝也重蹈旧路。 


歌迷去探班,她也不忘问:“考得怎么样?” 


粉丝说考得不好,有朋友介绍自己去做保险。 梅艳芳一秒严肃:不能保险不适合你的再读书 


好不容易戏拍完了,她又立马跑到粉丝身边,惦记着再问一句:“读不读书呀?” 


一番苦口婆心,粉丝终于答“好”,梅艳芳才放下心来。


不仅对粉丝掏心掏肺。 


即使面对陌生人,她也想人所想,急人所急。 


寒流来时,惦记着给流浪汉送被子。 


没想到流浪汉觉得她行动可疑,赶紧逃跑。 


梅艳芳想也不想,抱着被子就追。 


因为名气太大,惊动媒体,阿梅抱被追流浪汉”登上头条。 


让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又觉颇为可贵。 


更可贵的是: 在勾心斗角的娱乐圈,从不搞“雌性竞争”视每一个女人如姐妹 


彼时,香港娱乐圈被黑社会势力笼罩,梅艳芳也曾被14k堂主黄郎维掌掴。


可即使自己也很弱小,依旧要活成“大哥”,庇护朋友。 


饭桌上,她常说:“她们都是女人啊,怎么喝酒?我来喝!”



张曼玉回忆梅艳芳 刘某玲被绑架后裸照被曝,梅艳芳立马站了出来,组织艺人抗议,为受害者讨一个公道。 


即使是被小三,她对情敌也没一丝敌意,反而“除了山口百惠,日本歌星里面,我就比较中意中森明菜了。” 


多少人在受过伤后,就变得无情? 


又有多少人因为害怕再度被伤害,宁可“先负天下人”? 


他们认同乃至臣服压迫自己的“强者”反手向更弱者挥起屠刀。 


比如梅艳芳的两个哥哥,染上妈妈的赌博恶习不说,之后,更是学着妈妈压榨梅艳芳的样子,理直气壮地向妹妹要钱。 


然而,梅艳芳却不愿苛责旁人。 


她以善处善,亦常常以德报怨。 


那些黑暗岁月那些无力无助望的时刻 


一颗不负天下人的侠义之心锻造而出 

不负天下人,也未曾负过自己 


为什么能够苦难慈悲敢于不负天下人 

我细数了无数原因。 

梅艳芳善良、坚韧、勇敢、常怀希望,愿意信任…… 

但终究落到一个字:。 


首先,不怕付出爱。 

梅艳芳曾爱过日本艺人近藤,7次从香港飞往日本,一代影后,屈身为男友擦厕所。 

然而,一颗真心,都给了负心人。 

所幸,她没有撞到头破血流。 

整整一年的倾心付出后,快刀斩断这段情。 


那是她对自己的尊重 

分手后,任凭媒体如何大骂,她从未说过前任一句坏话。 


那是她留给他人的体面 

直至癌症来临,时日无多。 

她不顾朋友哭求,将治疗延迟两个月,只为美美地再见近藤一面,吃一顿饭。 

她说:“生命是我自己的,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那是她对自己诚实和珍重



然后,敢于投入 


蔡澜曾跟她说:“你是个大明星,随便找个小鲜肉多好。” 


梅艳芳没有丝毫犹豫,道:这怎么行?爱情一定要认真投入。 


她不因害怕受伤而剥夺感知,爱了,便全力去爱。 


亦不因爱而失去自己,求得是“无悔”和“当下”。 


就像她说:不管明天如何都应该好好把余下的日子活好……努力向前跑 


很多人形容梅艳芳如《女人花》中般一生隐忍,无私奉献。 


梅艳芳并不认同,反而说:我的人生虽然充满苦痛但不是只有无助的摇曳更多的是把握在手中的坚定 


这就是“当下”的力量。 虽然经历过数不清的苦痛,患上癌症看不到未来。 但决定人生的,终究是此时此刻的自己。 


最终她在爱里,深深地与他人联结


虽然家人无法离弃,爱情难觅知音。 


朋友却是可以选择的如同她对一生的简单总结——友情岁月 


人们只道她一生未婚,爱而不得,末了只能独自穿上婚纱。 却忘了多少人爱她至今,梅艳芳已是心满意足:


“我是一个歌手也是一个演员,穿婚纱没有一次是属于我自己的,这可能是我一生的遗憾,但是我有你们的爱,我的遗憾都忘了。” 


大家究竟有多爱她? 张国荣将她视作唯一的红颜知己,“等我们到40岁,你未嫁,我未娶,我们就在一起。” 


张艺谋拍《十面埋伏》,梅艳芳去世后不愿另找他人,而是将思念刻入电影。 

  • 陈奕迅说:“每年我要想阿梅两次,一次是她的生日,一次是她的忌日。” 

  • 谭咏麟说:“永远怀念!” 

  • 赵文卓在给她的花篮上写下:“此生至爱,一路好走。” 

  • 香港星光大道更是为她立起铜像,题字“香港的女儿”。


正是这些深刻的联结,让她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坚定,不至迷失方向。 


如旅行需要指南针一般,人生也需要一颗“引导之星”。 


心理学的“接纳承诺疗法”将此称作“价值”,是指我们内心想要与世界、他人和自己互动的最深欲望。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我们为自己赋予的人生使命 


我想,于梅艳芳而言,她一生所追寻的是,不过就是真实的爱与联结 


正如她说:“到了百年归老的那天,有什么可以带进棺材,我可以肯定的只有一样东西,就是真情。”  

苦难过后,人生的意义落在何处? 


这份真情,以真实做自己为基础。 


就像张曼玉说:“梅艳芳从来都是自在做自己,不去和其他人做比较。” 


正是因为真实地面对自己,才有勇气信任他人。 


有人统计过,梅艳芳借出去的钱就多达数千万,“只要不是去嫖赌,找她借钱,基本是有求必应。” 


是她傻吗? 


不是的。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 无条件地相信他人有时也会遭遇背叛是否背叛是他人的课题是否信任是你自己的课题


分清人与人的边界,接纳“自己能做到的”和“做不到的”后,仍旧选择信任,这就叫做“他者信赖”。 


再进一步,就是“他者贡献”。 


所谓“他者贡献”,就如梅艳芳对无数后辈的提携,对身边人竭力的庇护。


就如她对每一个萍水相逢者的真心。


如她对所有人的悲悯和爱。 


1993年,梅艳芳成立四海一心慈善基金会,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慈善事业。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为了抗击非典的慈善演出,她仍旧选择放弃治疗,参加义演。 


梅艳芳说:“我们要留存住这份希望,待到未来的某一天,再以这份希望鼓励我们。” 


而这份爱和希望,真切地传承到今天。


汶川大地震,她的基金会和歌迷会向灾区捐款10万。


疫情期间,歌迷又会捐出8.8万。


走过“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所追求的那份价值,便升华为“共同体感觉” 


于小处坚持戴口罩,得空做志愿者 


有一份光,能发一份热。 


于大处庇天下寒士人人 


面对并不伟光正的现实,能坚持为他人、为世界做对的事。 


人类,从来都无比脆弱、复杂。 正因如此,我们才渴望建立联结,投身某种更超越的意义。 


而把对自己的执着,部分地转换成对他人的关注,就体会到更深度的满足。 


正如《幸福的勇气》所说: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 


写在最后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为什么仅是“梅艳芳”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动容? 作家毕明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如果说是苦命成就了她,就太低估了她的难得。人生每一个挫折不幸都令人多一次诱惑,去变得刻薄;每一种自卫都令人多一个借口,去变得虚伪;每一次受伤害都令人多一个理由,去变得无情;每一个打击都令人多一个关口,去变得自私;但她没有,世上有几多命苦童星,可练出同样的灵魂。梅艳芳得一个,江湖侠骨已无多。” 

我想,大侠不可多得。 


但那份真情实意却能让每个人都硬一寸侠骨,软一分柔肠 


这让我们即使卑微如萤火沦落处黑暗也能绽放出一点


参考文献:
1.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2.罗斯·哈里斯:《ACT,就这么简单!》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作者介绍:阿肖,自由撰稿人,心理咨询师,一个有点温暖的普通人。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