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自杀:当代青少年为什么更脆弱、易抑郁?

文:石霖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
原文标题:17岁男孩自杀:当代青少年为什么更脆弱、易抑郁?豆瓣8.7分纪录片,揭底藏在手机里的陷阱!

去年,成都49中的实验楼上,一个17岁男孩翻过栏杆自杀身亡。父亲徐世海无法接受,他怎么也想不通:儿子为什么会走上这条绝路?


直到登录儿子的QQ,他才发现孩子加了好多负能量聊天群。群里有很多关于死亡的聊天,诸如“活够了”、“死了才能解脱”之类,甚至还会出现相约自杀的情况。


父亲大为震惊,经历丧子之痛的他,迫切想要挽救其他孩子。因此他决定当“卧底”,伪装成十几岁的孩子,混到各个群里,开解那些迷茫的孩子们。

图自微博@小央视频


事情被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网友热议,其中一个高赞评价说:“这都什么群啊,一旦入群,情绪放大,可能就真去实施了。


这话引起许多人共鸣。的确,就像网友所说:“在那种消极氛围中,很多情绪都要被放大很多倍。”

现代社会,社交媒体对孩子们影响特别大,能够轻易掌控和放大各种情绪。那些悲伤或消极的情绪,往往会被无限倍地扩大。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美国流媒体Netflix曾拍过一个纪录片“The Social Diemma”,翻译过来叫《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节目邀请谷歌、推特、Facebook等多个社交网络公司的高管参与,他们认为现代青少年更加焦虑、脆弱、易抑郁,都与手机app里的陷阱有关。


 1 

手机app让孩子上瘾

浪费大量时间


节目中一个妈妈问儿子:


“你觉得自己每天会在手机上花多长时间?”


15岁的儿子想了下,然后说:


“也就半个小时吧,最多半个小时。”


但是妈妈看过孩子的屏幕使用报告,他每天看的时间平均是3个小时45分钟


儿子不相信,当场拿来手机验证,结果证明妈妈是对的。

这位妈妈是斯坦福大学成瘾医学主任ANNA LEMBKE,她认为社交媒体就像是一种毒品。


人类渴望有社交,这是基本的生物学欲望,会直接影响大脑多巴胺的释放。社交媒体无疑会优化人们之间的联系,当然也可能让人上瘾。

那社交app是怎么让人上瘾呢?专业设计者说,平台背后有许多心理学专家和工程师,他们的工作就是黑进用户心理,让用户长时间使用app,从而保证自己有更多的阅读量。


每个app都有强提醒功能。有新的好友加入时,系统会发消息提醒去打招呼。没有新朋友,也会经常有新消息。就像下图中醒目的标志,所有人都很熟悉。每次看到,我们都忍不住点开看看,而后再刷下新闻、朋友动态。

和朋友聊天时,每当想关闭聊天窗口,都会出现对方正在输入的“…”提醒,自然会选择再等一会儿。这些其实都是心理暗示的手段。每次我们拿起手机,不知不觉几十分钟过去了。

很多产品设计者也会上瘾,即使明知背后原理,依然会沉浸在网络的世界不能自拔。


ANNA LEMBKE博士的做法,是经常和孩子讨论使用手机的时间,以此提醒大家平衡愉悦和痛苦的情绪,避免多巴胺短缺状态和上瘾风险。


 2 

网络能够轻易控制孩子情绪


纪录片中有个三胎家庭,每个孩子都玩手机。青春期女孩儿喜欢发自拍,一张照片发出去后,5分钟内只有2个赞,她就会失落地删除照片。


而后,她重新拍了一张,使用美颜滤镜后再次发布。这次迅速收到评价,比如“好可爱”“漂亮”之类,她的脸上浮现了笑容。


但是很快有一条评价说:“你耳朵能更大些吗?”她的神情马上又变了。

我们需要听到每个人的评价吗?


需要5分钟获得一次社交称赞吗?

这些原本无足轻重的事情,过多地牵动孩子内心。这个女孩儿甚至将耳朵视为缺陷,为此伤心难过,对着镜子落泪。

如果有段时间不使用APP,平台背后的人工智能就“慌”了。为了留住客户,他们会推算出最吸引用户的内容,可能与暗恋的人有关,也可能与用户自身密切相关。


一旦打开手机,用户大概率会点开来看,而后陷入无法排解的郁闷情绪中。

平台唯一目的,就是操纵用户注意力。至于这些内容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

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ONATHAN HAIDT博士认为,美国青少年抑郁和焦虑大幅增长,是从2011~2013年开始的。


他调查了因割腕或自杀进医院的少女,发现2011年之前数据相对平稳。而2011年之后,10~14岁想自杀的人突然增加了189%,是之前的3倍!同时,青少年自杀率以同样趋势增长。


这一切都与社交媒体app的使用有关!

1996年出生后的孩子,很多从初中就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他们过多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网络绑定在一起,而忽略现实世界中的沟通与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正因为如此,整整一代人都更加焦虑、更加脆弱、更加抑郁。

 3 

网络个性化推送

影响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网络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可以更迅速地查询知识。但这些知识有对,也有错。对于缺乏分辨力的青少年来说,有些甚至是毒知识。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我们网上查到的内容,很多时候都是根据用户兴趣推送的。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看到的答案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内容正确与否,系统压根不在乎。


比如有人喜欢看“地球是平的”,油管就会推送类似新闻,且推送数量高达几亿次。它真的会说服人相信“地球就是平的”!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但事实就是这样。

这些技术产品,不是由努力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儿童心理学家设计的。他们只负责推送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单一却有效,目的只是让孩子深度参与。


在网络的世界里,虚假新闻往往传播速度更快,也更容易主导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很难分辨对与错,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而回到现实生活中,即使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孩子也会认为网上有大批人支持自己,从而丧失基本的思考和辨别能力。

这部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8.7,有人说它堪称“年度恐怖片”,因为这些事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又都无从逃离。


该怎么做呢?纪录片中的从业者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1.所有人都应该意识到社交媒体的问题,从而建立“集体意识”;

2.讨论社交媒体的不完美,希望未来有人构建新的系统;

3.卸载不必要的应用程序,尤其是浪费时间的app;

4.关掉让手机不停震动的通知;

5.移走或忽视浏览器推荐,选择不储存历史的搜索引擎;

6.不要接受系统自动推荐的视频,要自己去主动做选择;

7.在分享内容之前,先查找事实,思考信息来源;

8.注意获得不同的信息,关注那些不认同的人,聆听不同的观点;

9.孩子高中之前,禁止使用社交媒体;

10.和孩子约好使用规则,晚上不能带手机进卧室;

11.和孩子研究下时间预算,约定好合理的使用时间。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石霖,文字客,绘本控,执着写字,简单生活。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学发展;关注抚养者心理健康,陪伴爸爸妈妈成长。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