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效应:身处黑暗里,心向光明处 | 心理词条

# 壹心人6大作业2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我们先来看两个小场景。

  • 上午十点,你和喜欢的女生,在约好的地方碰头,虽然阳光明媚,但彼此很难睁开眼睛看对方,她在担心自己的妆花了,你在思考自己的动作自不自然,两个人都显得有点拘谨。

  •  夜色朦胧,微风习习,你和喜欢的女生并肩走在公园的小道上,昏黄的灯光下,你觉得今天的她好像格外的好看,而她也没有平时那么紧张,甚至慢慢和你说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

01

阐述定义

黑暗效应(Dark Effect)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02

背景/来源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将参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置身灯光较强的房间,另一组置身灯光较暗的房间。

第一项试验中,参试者观看一段假想广告片,主人公因为上班迟到而可能具有攻击性的行为。结果发现,认为广告片主人公具有攻击性的参与者,大多来自光线较强的房间中。

第二项试验中, 研究人员让另外两组参试者对一组词汇所表达的情绪感觉进行分类,如积极词、消极词和中立词等。结果发现,灯光较强房间里的参试者认为“鲜花”和“微笑”等 词汇更积极,“牙医”和“医学”等词汇更消极。两组参试者对中立词汇的评价没有区别。

研究人员认为,两组参试者对情感表达的差异,与灯光下人们对热量的感知增强有关。心理学家认为,灯光太亮更容易让当事双方察觉并放大对方的“攻击性”,同时也会增强人们对情绪化言辞的敏感性。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双方彼此看不太清对方的表情,戒备更少,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光线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消费心理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人的情感反应在较强灯光下更激烈,在光线较暗环境中,人更温和。如果夫妻交谈前调暗灯光,那么吵架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心理学家表示,“黑暗效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灯光昏暗的酒吧和舞厅,陌生人之间比在普通场合更容易相互认识,甚至产生恋情。原因是,太明亮的光线会令人难以放松,从而提高警惕性和戒备心。

03

案例分享


1. 你们公司最近接到了一个新项目,公司把这个新项目交给了你所在的部门具体负责。 

新项目虽然由你所在的部门发起,实施,但仅仅靠自己这一个部门也没法完成,你的部门和你的项目都需要来自公司的其他部门领导、成员的支持与配合。

于是,你计划用项目专题会议的方式邀请其他各部,解决人员组织协调,以及后续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资源调配问题。

在会议过程中,你们可能会因为对某问题的理解与看法不同而发生冲突,矛盾,甚至争论不休。

这时候,你也许可以尝试降低会议室的照明,或者把光线换成昏暗柔和的暖色调,利用黑暗效应来降低彼此的攻击性,增加集体团队之间的凝聚力,为自己创造机会,达成目标。

2. 你准备和交往几年的女友告白,你是不是需要制造一些亲密感,拉进彼此双方的距离,表达一些非常感性的需求?

这时候,聪明的你就可以利用黑暗效应来助你一臂之力。

与其花钱请女友吃海鲜大餐,不如邀请她和你一起享受一次温馨浪漫的烛光晚餐。

橙色的妩媚烛光,错落的美味佳肴,神秘的红酒杯,闪耀的大钻戒,芬芳的玫瑰花,因为爱情的你们,自然是情深意长,幸福满满。

04

相关科普


① 催眠:催眠是指催眠师向被试者提供暗示,以唤醒他的某些特殊经历和特定行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催眠与其他一般状态是相似的,包括放松、全神贯注和联想。在催眠状态下,一个人可能经历“在感知、思维、记忆和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包括暂时的麻痹、幻觉和忘记“对催眠术医师的暗示做出反应”。

心理学大词典认为:催眠是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意识范围变窄。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

看起来,催眠这一心理学现象与黑暗效应并没有什么共通之处,实际上,我们从两者的理论形态与现实应用层面来讲,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是属于一种交叉渗透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说明:

  • 一方面,从两者的基本释义上加以区分:催眠的基本定义为催眠是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意识范围变窄。它的特点之一是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黑暗效应的基本解释是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它 的直接作用是增加人与人之间亲近的可能性,反之则是,它的间接作用在于间接性地模糊掉、屏蔽掉一部分被突显和放大的“真实性”、“差异性”。

  • 另一方面,从两者的直接作用来看:催眠依赖于对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解构的深度研究,并通过学习催眠技术,借助专业催眠师的个人力量来承载催眠环境、催眠技术,最终达到我们的预期,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催眠环境的设计与布置,二是催眠技术和催眠师两者结合的共同作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展现这种作用的变化。

黑暗效应虽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于参与者和被参与者来说没有催眠高,在专业程度上会弱化一些。

但是,黑暗效应同样需要借助“黑暗、昏暗、朦胧、模糊”的现实场景,同样需要参与者在使用黑暗效应时,对其有相当的了解,注意方法,把握时机,制造气氛,进入状态,达成效果。也同样需要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变化,而不仅仅只是我们所看到的,只需要把灯光的颜色调暗就可以。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首因效应的影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的。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从现实角度来说,因首因效应所形成的一部分表面的认知与评价,可能并不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往往易受一些随机因素影响。所以,我们在以后的继续交往和相处中或许需要进一步去“去粗取精”,“辨伪求真”,从而不断地调节和修正我们的认知与理解。

如同首因效应一样,我们对黑暗效应的理解也需要从至少两个方面来看。

从黑暗效应来说,它本身偏向于正向,即:通过设置相对较暗的场所和灯光来模糊对方的感觉和认知,进而把这种显性的“欠缺”转化为隐性的“朦胧”,而我们对“朦胧”的感觉和联想基本会朝着理想化的方向进行,大脑会自动进行补位和修复,如同口罩的遮挡能在一定程度对人的面部进行“修正”,产生一种类似美颜的效果。

关于这一点,它其实又可拆分为两个不同的基本点。

一是我们在黑暗效应的定义部分所提到的正向部分,另一部分是我们即将提及的不同场景下可能会产生的不同变化效果。

我们用在服装店选购服装,这个现实场景来说明它的两种状态。

对服装店来说,它所营造的是一种感性的状态和感觉,如同恋人之间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表白,主要运用的策略是尽可能呈现舒适美好的一面,尽可能避免瑕疵不足的一面,昏暗的光线可能会让你在选购服装时“感觉”自己很美,和这件衣服简直“绝配”,这就是感性的一面。

如果你要展现自己理性的一面,怎么办?

当你发觉自己正处于环境、灯光昏暗的区域时,你也许需要提醒自己不可陶醉其中;你可以走向光线比较明亮的区域环境内,再次欣赏,再做打算,这就是理性的一面。

05

自话黑暗效应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句经典名言: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不论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与学习中,乃至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都需要我们去发现,不仅去发现生活的美,还要不断去训练,不仅要去锻炼双眼,也不要忘记修炼那心灵的眼睛。

让自己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更多地走在这个美的世界里。

黑暗效应正是生活中一个常见常熟的生活现象。我们都曾经见过光的折射现象,都曾经在白色的玻璃窗上看见了那被分解出来的“彩虹色”,都曾经看见过水蒸气把盖子给顶起来。

黑暗效应就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总结,才慢慢地把它引入心理学,应用于心理学。

把这种理论认知变成了一种认知理论,把这种认知理论上升到认知行为,从而在人际交往,生活购物,印象管理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全新视角,非凡思维,帮助我们看见新世界。

黑暗效应或间接,或直接运用于恋爱技巧,帮助我们与心爱之人拉进距离,升级关系,或运用于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亲子关系。

尽管实验对象是基于恋爱场所和恋爱对象,通过设置明、暗环境,调节灯光强、弱来实现效果,达成目标。

把恋爱替换为家庭,把恋人替换为夫妻,是否也同样适用?

当一对新婚夫妻相处多年,她们有没有可能会厌倦对方?

我们是否需要一间“黑屋子”,需要一盏“暗光灯”,需要朦胧拉开距离,需要昏黄装点关系? 

职场中发生争执时,我们是否需要借黑暗效应来降低彼此的攻击性,把挑剔的视角转换成欣赏的视角。去信任彼此,加强合作,团结队伍,凝聚人心?

在亲子关系呢?

一方面,当孩子还在成长、探索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黑暗效应中的感性部分,有意地忽略掉他们的“不足”,给他们童年快乐,成长空间;

另一方面,当孩子不小心犯错,遭遇情绪困扰时,我们也可以借用黑暗效应中的理性部分,把他们带到雨露里,带到阳光下,让生活伴随希望,让成长伴随鼓舞。

黑暗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像若有似无,却又无处不在。

如同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所写:“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he End-

参考文献:
1.三种社会心理效应.广东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引用日期2021-09-07]
2.心理热点:浅谈“黑暗效应”.人民网.2014-03-06[引用日期2021-09-07]
3.潜能开发及提升: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开发和提升
4.心理问题:各种压力问题、适应困难、心理创伤、不良行为、神经症等
5.时蓉华 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157页
6.钱念渝,刘国红.首因效应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护理学杂志 》, 2007
作者:白帽子
责任编辑:一只梨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