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爱是我与你的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寻求与他人的关系、寻求亲密关系、寻求与自己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关系呢?

01

“我与它”的关系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我与它”与“我与你”这两种关系。


“我与它”的关系是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这种关系的本质物化,它对我的作用是什么,能帮到我什么,它有多大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做出任何事情的决定都是以此为衡量标准。


如果对象是手机、电脑、车子或者房子没有问题,比如说你的电脑,打开屏幕时显示 “我暂时不想被使用”,那你肯定会重启几次依旧被拒接使用的话,你可能就会修理或者丢弃它,因为这些就是一个物品,物不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界限。这些物品都是你意志的自我延伸或展现。

但是如果对象是你的伴侣、孩子甚至是你自己,可能就使关系出现很大的冲突。


我的一个来访者水水说:“我觉得从小我就是爸妈的面子,要成绩好他们开心了才会爱我。长大我结婚了,其实我过的一点也不开心,我爸妈尽管知道我在婚姻中不幸福也不同意我离婚,怕的是会被亲戚邻居笑话,让他们面子尽失。


水水的父母未必不希望水水幸福,但父母是否看到水水本身的存在、是否留意过水水的感受,在意水水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物质性的“它”是失面子,父母期待水水按照他们的意志生活,按照他们的想象表现,但忽略了她是一个独立的生命。


02

“我与你”的关系


而“我与你”的关系则是我放下我对你的要求、控制、评价而与你相遇。此时只是单纯看见你,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一种极大的滋养和疗愈


我的好朋友跟我抱怨说每次跟老公说在单位上班有多不如意。没说两句,老公就迫不及待的安慰她:你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不开心就别上班了。听完这些话,我的好友会更生气。老公看到她的反应会觉得自己也会很委屈、觉得她不可理喻,两人可能就会大吵起来。


好友在工作中受气和难过,是一个生命体验到的感受,是真实的存在。工作的功能价值的确是赚钱,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


但如果老公只看到“它”,体验不到好友的难受和生气,那么,老公和好友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两人的沟通自然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若好友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老公为她“付出”再多,她也感受不到爱。


所以 “我与它”的关系的本质是物化,判断的标准它是是有用、是否有价值;“我与你”的关系的标准则是彼此之间是否有清晰的边界、尊重彼此的感受,全然的接纳彼此。


那么最好的关系就是你我主体性都存在,虽然不断尝试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这也是我们追求关系,追求爱情最深的含义。

03

为什么

“我与你”的关系如此重要


我与你”的关系最早回到了婴儿刚出生的头几个月,感觉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感觉是和母亲一体的,尚不存在外在的母亲。


母亲与婴儿共振,给你积极的关注、回应和陪伴,使得婴儿在安全的氛围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否则婴儿的世界就会崩塌,承受地狱般的煎熬,极端者甚至有婴儿或胎儿自杀的现象。所以“我与你”的关系是人存活与世最重要的关系。


即使有的人在绝望的母婴关系中存活下来,也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理咨询来温暖生命最初的孤独。而咨询关系本质上也是“我与你”的关系——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提出真诚原则就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


共情原则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爱”。人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获得疗愈。

04

 如何培养建立

“我与你”关系的能力呢

一、回到和自己的关系中


我的来访者水水说“我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去练瑜伽是让自己身材好,我做饭是为了索取我男友的爱,我跟朋友吃饭是为了增进关系,但是感觉做事太有目的性的时候感觉没有那么热爱生活。”


她和自我活在物化的关系中,一切都是以有没有用、有没有价值来衡量自己,而看不到真实自己的时候,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为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你,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觉察在和自我的关系中何以被物化,来访者水水从小就知道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不具备乖巧懂事和成绩优异的功能价值,就有可能被抛弃,所以以致于长大后对自己依旧如此。


若我们不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生活,而是活在外在评价体系中,关系即是物化的。在物化的关系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惧。


现在,停下来,想一想,如果剥离自我的所有功能价值,我是谁?我现在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我真正想要的,还是被恐惧驱使追求的?没有任何外在标签的我,是否还能感受自我存在?


二、觉察和Ta的关系模式


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接纳,又有多少有条件接纳;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当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而亲近滋养性的关系,如果是滋养性的关系,那是彼此的幸运。如果不是,你可以选择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比如来访者水水在家和老公不聊孩子学习的事情就不知道怎么说话了,夫妻间已经丧失了建立“我与你”关系的能力,即使看上去双方都在讲话,但是彼此都没有看到对方的存在、看到对方内在的需求,所以也没有对话。

丈夫:你今天炒的菜咸了

妻子:你每天在家什么都不干,还要挑剔

丈夫:你看看你自己,一点都不能说

妻子:你看看你自己,声音还响起来了


妻子从丈夫的话里听到的是抱怨和嫌弃,丈夫从妻子的话里听到的是指责,没有听到她内心需要的是认可的关心。


如果丈夫这样说:


丈夫:老婆,你今天虽然炒的菜有点咸,但味道还不错

妻子:你就吹吧你,明明菜真的很咸


丈夫:老婆已经很辛苦,再咸也好吃


妻子:老婆的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


本来潜在的小冲突事件,变成了彼此间增加感情的润滑剂。

05

寻找“我与它”与“我与你”

关系的平衡


当然并不是说“我与它”的关系就有问题,不能存在。而是很多时候要看到这两种关系的本质区别,比如我的来访者说“我现在的工作虽然我不喜欢,但是工资高。


我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确实觉得很开心,但是觉得赚不到钱,提高不了我的工作业绩,所以觉得没有任何用让我觉得不务正业。我想不通为什么我不可以把精力放在我的工作上,提高我的价值”。


在咨询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当她意识到极度的物化自我的时候,对自己多了一份理解和慈悲,此刻可能就回到我“我与你”的关系,慢慢看到自己,增加“我与你”的关系,渐渐找到两者的平衡,也许未来的她可以接受自己做一些“不务正业”但让自己感到很开心的事。

只是单纯看见自己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和真实的自己在一起享受这一时光。


不游离于任何一端,在关系中既能享受亲密滋养又能保持自我,做一个灵活通透、实实在在的人。


文:田广晓  (欢迎大家关注爱之屋心理公众号(lovehomepsy)让我们一起开启既能享受亲密关系又能保持自我的旅程吧!)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