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毕业后啃老9年,“天子骄子”为何沦落至此?

今年的高考已经过去一周了。按照往年的经验,从本月底起,各省市会陆续放榜,考生开始报志愿,各高校公布录取情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古以来,父母都希望孩子努力读书,用知识来改变命运!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进称心如意的学校;如果分数够高,能进入“北清复交”那样的名牌大学就更好。

曾有人做过统计,如果考生能考进清华、北大,那相当于在学习上跑赢了99.97%的同龄人,堪称是万里挑三的人中龙凤。

虽然不能说他们以后就高枕无忧了,但确实打开了更高、更广的就业或学术研究通道,掌握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尤其对于家境不好、出生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是“逆天改命”的重要途径。很多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农村孩子实现了阶层的跃升,带着家人搬到了城市里,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殷实生活。

一般来说,这符合人们对寒门贵子的期待和设想。但曾经的高考状元、寒门贵子刘琦的经历,却令人大跌眼镜。他毕业于国内顶尖的大学,却长达9年没有工作,30多岁了仍在啃老。

这位“天之骄子”曾拥有改变命运的钥匙,可为什么还是落得如此落魄?

01


刘琦出生于湖南农村,家庭贫困,但他从小成绩非常好,父母对他寄予厚望。

为了供儿子读书、生活,刘琦的父亲早早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但因为缺乏技术和能力,以做体力活为主。

到刘琦读初中后,他母亲考虑到儿子以后读高中、大学要交更多学费,便也外出打工,把儿子交由亲戚照顾。

这样一来,刘琦成了留守少年。缺乏父母陪伴、佑护的他,逐渐从原来的性格开朗变得越来越内向。不过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2年,刘琦不负众望,以654分成为当地的高考状元。一个小山村里出了个高考状元,报纸、电视台纷纷前来采访,他的父老乡亲也因为家里出了个“高考状元”颇感荣耀。他是名副其实的“全村的希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刘琦的分数已达到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按照当时政策,如果他入读清华,毕业后必须到西部工作5年。父母不愿意他受苦,最后,在父母的干涉下,刘琦入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录取。

虽然北航的名声不如清华、北大的响,但它直属国家工信部,入选211、985工程,在该领域称得上是全国顶尖的院校了。刘琦的父母一度以为,孩子终于出人头地了,不需再吃父辈吃过的苦,从此迎来锦绣前程。

但事与愿违。大学毕业后,刘琦被分配到陕西一家大型企业。刘琦认为这个单位发展空间小、薪酬待遇差,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工作不到半年他便辞职了。

之后,刘琦去过很多城市求职,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一直没找到他满意的、稳定又对口的工作。

2011年,刘琦因为外祖母逝,他回老家奔丧,并决定在家休息一段时间。但这一休息就长达9年。

他变得越来越孤僻,闭门不出、不找工作、不谈恋爱,拒绝与父母沟通。他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口婆心劝儿子出去找工作、恢复与社会的交流。他们已经不求儿子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只求他能养活自己就行。

父母还托人帮他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但刘琦得知后大发雷霆,指责父母瞧不起他,和父母大吵起来。双方的关系跌倒了冰点。

后来,父母怀疑他是否罹患了精神心理疾病,他们把儿子骗到医院,把他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医生在诊断后,并强行让他在医院里度过了7个月。后来,父母又通过各种方式,曾3次强制刘琦到医院住院治疗。接受媒体采访时,刘琦父母称儿子曾被诊断过抑郁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

随着和父母的矛盾不断升级,刘琦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任谁叫门也不开,对人更加冷漠、防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父母彻底没辙了,请了湖南当地的媒体记者前去采访,希望记者能帮他们劝劝儿子,有病治病,没病就找工作好好过日子。

记者介入后,刘琦还是不愿意开门,以为又是父母派人来抓他上医院。他的父亲一度情绪激动,气得差点要暴力拆门,扬言要把儿子打一顿。刘琦也隔着窗户,指责父母多年来的不是。

在大家的劝导下,刘琦最终同意再去医院做一次精神科检查。经过湖南第二人民医院某主任医师的诊察后,认为刘琦目前出现的是人格改变,而且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最好尊重其意愿,在家服药治疗。

后来,记者了解到,刘琦在家并非无所事事,他生活十分规律,晚上12点前入睡,早上6点起床,白天研究发明、学习知识,偶尔看看电影。父母外出打工时,他的生活完全自理。

而且,刘琦也到外面找过工作,但投了简历都没收到回信,他才又回到家中。

说到将来的打算时,刘琦说想继续在家研究他的小发明,希望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时机成熟,再外出找到一份证明自己能力的工作,慢慢地走入社会,然后再成家立业。

02


这名高考状元在家“啃老”9年的经历,最早在2015年由湖南电视台采访播出。当时引起的波澜不大。直到今年,一些自媒体借着高考的热点,再次翻出这个真实故事,引起了大范围的传播。

很多人震惊,通过寒窗苦读终于考上名校的刘琦,本应前途一片光明,成为父老乡亲的骄傲,可为什么沦落到蜗居啃老?

前去采访的湖南台记者批评刘琦不懂体会父母的苦心,不懂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愧对国家的培养和其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身份。

很多网友也认为刘琦找工作太任性,眼高手低,逃避现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刘琦的经历感到惋惜。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其实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看,刘琦的不争气、不懂事、不孝顺,背后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也称得上是“受害者”。而这些创伤与其父母的不当教育、原生家庭的负面因素有着重大关联。

甚至可以说,刘琦落得如此境地,放在社会上是偶然,但放在其个人和家庭上,几乎是必然。

刘琦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刘琦的成绩却从小就拔尖。他的学习动力来自哪里?很可能来自于他想改变命运、过上更好生活、活得更有尊严的信念。

这个信念又从何而来?往往来自于贫困、饥寒的生活之苦,还有旁人的轻视、甚至是欺辱。在农村,穷人家就会被瞧不起。这些都是心理创伤,导致刘琦形成了不理性的执念。后来他一定要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对工资低、地位低的职位瞧不起,这些心理创伤很可能就是根源之一。

所以,刘琦努力学习的动力很强,成绩也非常出色。在这个阶段,他父母的选择是理性的,他们拼尽全力都要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让他早早辍学、出外打工。

从他父母在采访中的表现来看,他父亲的性格比较暴躁,遇到矛盾时不懂反省自己,倾向于指责妻子、儿子,可能对小时候刘琦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打骂不少。刘琦可能内心里早就对父亲非常排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母亲的性格更温和,在刘琦初中前也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母子关系相对亲密。但后来她也外出打工,亲子间的沟通和联系很少。

初中的孩子步入青春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情感需求也更加强烈,他们特别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陪伴。但刘琦是孤独一人,他的性格开始大变,越来越内向。这对他来说又是一次重大的心理创伤。

这期间,不排除他还遭到来自亲戚、同学、老师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遇到难题时没有人能给他出谋划策,给予心理安慰,他越来越孤僻。

所幸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这甚至是他的唯一自信和成就感来源。这令他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在大学前不至于出现精神心理障碍。

不过,作为一名农村里的学霸,不被老师、大人夸几乎是不可能的。来自外界的赞扬也是他前进的动力之一,甚至令他形成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特征。

尤其在他成为高考状元之后,学校给他贴了大红喜报,报纸、电视台争相报道,这称得上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认为自己前途无量,未来充满了希望。

用精神心理学的话来说,他这时已经形成了不少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的估计,低估了未来的困难。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他习惯了成为焦点,又一朝成名,便难以接受平庸,逐渐变得好高骛远,不愿意脚踏实地地从低做起。

03


除了刘琦自身的心态走偏,刘琦的父母也负有很大责任。他们虽然很爱孩子,所做的决定都是本着好意,但其因为自身眼界、认知层次的限制,作出了3个重大的错误决定。

第一,刘琦填报志愿时,他们不愿孩子毕业后到西部吃苦,让孩子放弃了清华大学。


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这个决定是不明智的。到西部工作虽然苦,但也很可能令刘琦在生活的历练中调整好心态,踏踏实实做事做人。满5年后,还能得到更好的工作分配,他可能不会遇到如今困境。

第二,刘琦父母着急他不能成家立业,便给他找了份保安的工作。


刘琦多年找不到工作,父母已经放下了当初期待,只要他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在他们眼中,给儿子找了保安的工作是一片好意,是帮助他自力更生。

但在刘琦看来,这是一种侮辱!他认为自己是名校毕业生,有着专业技能,怎么可以去做一名保安?他对父母非常生气,认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自己,更加拒绝交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父母以往曾对他寄予厚望,现在却只希望他做一名保安,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伤害,令他认为父母已经对自己不抱希望了,把自己看作一名废人了。

第三,刘琦父母将他骗到、甚至是强制到精神科看病,并强迫其接受住院治疗。


刘琦从不认为自己有精神疾病,而且自视甚高。把他强行关在精神病院,给他贴“精神病”的标签,接受周围的人的歧视眼光,对于他来说这是比上述经历加起来都更大的侮辱!用现在的网络语言说,就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实际上,造成的心理创伤是极大的!

虽然我可以理解父母在无知和彷徨下所做的决定,但我也理解刘琦心中对父母的怨恨和愤怒。这是一个重大的心理创伤。

刘琦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心理规律和社会趋势也不了解,他们犯下这些错误尚情有可原。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比刘琦父母文化水平更高、社会地位也更高的父母也犯一样的错误!

他们不舍得孩子吃苦,总想孩子未来过得舒适、安逸,甚至不惜铺好路、大包大揽。但他们对社会趋势缺乏了解,令孩子错失了机遇,也违背了孩子想干一番事业的意愿,最后孩子因碌碌无为而深感痛苦。

他们曾经疯狂鸡娃,希望孩子有所成就。但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后,他们不敢抱有期待,只盼孩子好好活着就行。

可是这些孩子从小是对自己有期待的,他们仍然希望成为父母以往心目中的成功人士,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得成就。

父母彻底放弃期待对他们是一种伤害,甚至是打击,一方面令他们更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方面加深他们对父母的愤怒,恶化亲子关系。

他们急于看到孩子康复,在孩子没有达到强制治疗的指征时,他们仍用欺骗、强制、甚至五花大绑的方式把孩子弄到精神病院,强迫他们接受住院治疗。这会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更加仇恨父母。

如果这些家长能看到这篇文章,希望他们可以发自内心地、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避免再因无知、愚昧对孩子造成伤害,并修复孩子过去遭受的心理创伤。

04


所以,高考状元刘琦变成这样,以后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是否真的罹患了采访中医生所说的精神心理障碍?他还有救吗?

刘琦的父母说孩子曾经被诊断为抑郁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记者带刘琦去医院后,接诊的精神科大夫认为他更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认同这位医生对其人格异常的觉察。

刘琦有明显的兴趣爱好和非常规律的作息,睡眠正常,没有明显的、长期的情绪低落。虽然他的社会功能目前受损,但学习能力尚可,并且仍有信念。他不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而自闭症更加谈不上了,自闭症的核心特征是社交障碍、交流障碍,狭窄刻板而重复的兴趣行为方式,刘琦只有一定的社交障碍。而且他不爱与人交流,主要因为外人的不理解,而且专注于自己的发明和学习。他小时候性格活泼,也不符合自闭症年幼发病的特点。

不过,刘琦确实有明显的偏执型人格特征,敏感、多疑、戒备心极强,但这明显是父母对其造成了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所致。尤其是被强行送到精神病院住院后,他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

但从视频上看,刘琦虽然排斥父母,但行为、言语都无过激之处,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克制。他的偏执型人格并不算严重。

可是,这名医生怀疑刘琦是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却令我感到疑惑。刘琦并无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意识清楚,对答如流。这并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特征。

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我认为刘琦除了有偏执型人格改变以外,还符合双相障碍的潜伏期或者早期表现。

他曾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在现实中遇到一连串沉重的打击,内心可能已经自我怀疑。但他又自视甚高,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仍有过分乐观的期待。

这种心理活动特征与临床中典型双相障碍患者的一致。虽然他目前还没有双相障碍的典型症状,抑郁和轻躁狂都不明显。但如果刘琦父母还不懂科学应对孩子的现状,他一直走不出人生低谷,他就很有可能朝这个方向发展。

当然,这只是基于临床经验和采访视频的推测,可能会有不够客观和准确的地方。

湖南电视台对刘琦的采访播出于2015年,目前已过去6年了,这个高考状元目前过得怎样了?他有没有走出困境,找到一份能实现自己价值、又能养家糊口的工作?媒体后续再也没有跟进,大众与这个高考状元也断了联系。

如果他的父母懂得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就过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真诚道歉,并愿意聆听、理解孩子的内心的话;

如果刘琦懂得放下执念,调整心态,不要再闭门造车,而是理清人生规划,比如先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从低做起、从中积累;又或者继续考取研究生,更新知识和学历、甚至跨学科学习的话,我相信他完全可以摆脱2015年的境况,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心灵上、而非荣耀上的满足,成为一名真正的寒门贵子。

希望刘琦的真实经历和我们从科学精神心理学角度进行的分析,能让大家看清楚事实背后的真相或者规律,有助于父母们更加深刻地自我反省。

本文来源公号:广州晴日心身专科门诊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