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在6岁失去双臂,父母怎么引导孩子走出挫折?

本文字数约:3919 字

阅读时间约:4 分钟

在2022年元旦假期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希望所有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能在今年走向康复,逐步撤药。

如果是学生群体,希望你们能成功复学,回归到正常的成长和学习轨道中。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今天想分享一个真实的励志故事。希望对患者、患者父母们有启发、有鼓舞。

01

农村来的残疾少年考上剑桥


杨孟衡出生在云南的普通农村家庭,父母是教师,对其疼爱,但也比较严格。

6岁时,杨孟衡因一场意外失去了手臂。这对他们一家来说是个重大的打击,杨孟衡的人生也开始变得不同寻常。

事故发生后,杨孟衡的父母很快就摆脱了消沉。他们教杨孟衡用脚写字,并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

7岁的杨孟衡在练习吃饭,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不断留意其他类似的人有何出路,跟儿子讲、带儿子去看,母亲还教会了杨孟衡用脚写书法,想着以后他能卖书法作品挣钱。

杨孟衡也非常努力,他用脚写的字比很多同龄人还要好,成绩也名列前茅,一开始嘲笑他的同学们,慢慢变得对他友好、尊重。

内心孤独时,杨孟衡喜欢踢足球,一开始因为失去手臂,难以平衡,经常摔跟头。但坚持训练后,他比其他人学得还快,成了县城足球队的队长。

球场上的杨孟衡,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他被选入昆明市残疾人田径队,练习赛跑,在省运会取得好成绩。但后来国际残疾人田径规则改变,他失去了优势,又改为练习游泳。

杨孟衡说,训练是非常痛苦和残酷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触壁的时候,那个钻心的疼。因为我只能用头去触壁,撞击的那一刻,痛感从头皮,传到颈椎,再到整个脊椎。”

可这一次,辛苦的付出仍然没有预期中的回报。因为受伤,比赛成绩不好,杨孟衡从运动员队伍中退役了,他的运动员梦想破灭了。

在这之后,杨孟衡迷茫过,特别低落和颓废,每天都睡觉。他的爸妈很着急,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重新上中学,要么就到18岁了就赶出家门,“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杨孟衡想来想去,发现读书好像是唯一出路了。于是,17岁那年,杨孟衡又回到高中。

一开始,他考全年级倒数第三。而且他的年龄比身边同学都大,经历也很不同,他找不到聊到一块去的朋友,非常孤独。

但杨孟衡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坚韧和奋斗精神,他每天六点起、十二点睡,只要醒着,就在学习。

他逼着自己重学初中知识,逼自己每节课后至少要问三个问题,逼自己去学习思考。一个学期过去了,杨孟衡考了年级第三名,“连妈妈都以为我作弊。”

高中的杨孟衡,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的努力,终于有了巨大的回报。

2010年,杨孟衡参加高考,成为了县里的文科第一名,考上了中山大学,学英语专业。杨孟衡有种扬眉吐气,终于有出头之日的感觉,“这其实相当于我人生中第一次胜利,我憋了很久”。

但到了中山大学后,他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了高中:周围的人都比他优秀,人家不但成绩好,各方面都很突出,长得也好看。

杨孟衡一开始挺痛苦的,因为心理落差太大了,生活上也有很多不便。但他很快就找到了办法。

除了努力学习外,他还故意融入集体,找同学一起去上课、吃饭,并努力地去表现自己的特长:足球、演讲、跆拳道等等。

这些积极表现很快就改变了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大家愿意与他交往,会约他一起参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杨孟衡又逐渐找回了自信。

杨孟衡还赢得了奖学金,去教育机构兼职,自己做一些创业项目。从大二开始,他基本就经济独立了。就连后来去英国留学,也是他自己攒够了钱再去申请的,最后被剑桥大学录取。

从剑桥毕业的杨孟衡,图片来源于网络

3年前,杨孟衡从剑桥毕业后回到国内。他本来想在教育事业上干一番大事,心情澎湃,但遇到疫情、双减,还有很多现实因素,他发现这没那么简单。

与此同时,杨孟衡还迎来了新的角色,他当爸爸了。孩子出生后,他更能体会到自己父母当年的不易。尤其是因为他的特殊经历,其父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现在,杨孟衡对待生活的积极而平和。他继续做自己的创业项目,也在新媒体方面做一些尝试,还想过实在不行可以去读博,做高校老师。“细水长流,一点点去累积,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极致就行了”。

虽然杨孟衡父母还是担心儿子的事业不够稳定,但从社会大众的角度看,拿着剑桥硕士学位、结婚生子的杨孟衡已经改写了命运。

他不再是那个被人瞧不起,因为残疾而担心没有出路的农村少年了。

02

父母是他实现逆袭的关键因素


我相信很多人看了杨孟衡的经历后,会非常感慨,甚至自愧不如:

人家是残疾人,都混得比我好。

因为在大众的印象里,一个人那么小就失去了手臂,应该会形成重大心理创伤,感到很自卑才对啊!为什么杨孟衡最后能逆袭,还能取得比很多人更高的成就?

这主要是他父母的功劳。

儿子失去了手臂,当父母的肯定非常心痛、担忧,但他们没有一味地抱怨和指责他和外界,而是采取了非常理性而积极的态度。

杨孟衡与父亲,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有意识地藏起了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杨孟衡的残肢有萎缩症状,杨父带儿子到处看病,医生的意见都比较悲观。看病的过程也很累,年幼的杨孟衡忍不住发脾气。

但他的父亲从不指责他,他心里也难受,但从不在儿子面前哭。

还有杨孟衡的母亲,她不断给身残的儿子找榜样,找目标。她到处打听类似残疾的人都有哪些出路,还带孩子去听残疾人书画家谢坤山的讲座。

回家后,她鼓励杨孟衡用脚写毛笔字,儿子不愿意,她就亲自上阵,脱了鞋袜用脚写给儿子看。杨孟衡说,“我们俩一起抽筋,最后我学会了,我妈也学会了”。

从这个角度看,杨孟衡的父母本身的逆商就很高。

这对优秀父母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细节,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大家可以点击上面的链接。

总之,杨孟衡的父母懂得尊重、包容孩子,没有对孩子造成明显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断通过言传身教,坚定地向儿子传递这样信息:

虽然咱们残疾了,缺胳膊了,会遇到很多困难和误解,但天不会塌下来;只要积极努力,其实很多事情都能解决,最后获得回报,甚至可能会成为成功人士。


所以,杨孟衡一路走来其实遇到过很多挫折,也被别人排挤和嘲讽过,他也消沉和迷茫过。

但他总是很快会恢复过来,想各种办法去解决和调整心态。因为他心里知道问题可以解决,道路有很多条,自己的未来仍有很多可能性。

这是根植于他心中的积极信念。

因此,有了从小到大来自父母的心灵滋润和理解,有了不断努力取得成就后的自信,杨孟衡并未形成明显的心理创伤,更没有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等疾病。

03

值得家长学习的4个要点

希望杨孟衡的励志经历能对父母们有所启发,家庭教育往往是孩子能不能获得真正成功和幸福的关键因素。

第一,当孩子遭遇重大挫折后,父母要为孩子寻找榜样的力量,帮助孩子重新“站”起来。


比如,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患者父母,不妨向杨孟衡的父母学习,多带孩子去向真正康复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交流经验,这或许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康复信心,减少病耻感。

第二,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指责、贬低,不要导致孩子出现学习障碍。


反而,父母应该学习杨孟衡的母亲那样,陪孩子一起努力。不但能增进亲子感情,还能降低孩子的心理压力,更好地克服困难。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国内学者的一个研究结果:在有自杀危机的学生中,父母职业为教师的高居榜首,是第二位的4倍多!

我们当时分析,其实归根到底,这跟父母的职业并没有关系,而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懂得科学育儿。

像杨孟衡的父母,他们虽然是老师,但没有因为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而责骂、贬低,没有拿儿子跟别的优秀孩子做比较。

所以,杨孟衡的内心一直是积极乐观的。虽然他中间有一段时间没上学,落下了很多学业,但他始终没有明显的学习障碍,反而对知识有一种向往,学习起来非常专注、有热情、有劲头,是高效的学习状态。

杨孟衡,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都离不开其父母的教育和熏陶。

第三,孩子若因客观因素而耽误了学业,父母应引导孩子具备时间思维,并从一生的高度去看待当下的境况。


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都休学过,重新回到校园后,他们很担心自己会因年龄大、学习跟不上而被别人嘲笑或轻视。

父母要引导孩子具备时间思维,意识到这只是人生的某个阶段,并非结果。

相反,孩子的抑郁症、双相障碍并康复后,这一段患病经历便可转化为人生财富,令其心理年龄远远超过同龄人,更加从容、有智慧地去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患者皓轩,他曾因病辍学了5年,23岁才考上大学,如今已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并正在积极备研,最新消息,已经结婚生子。

第四,对比起好看的外貌,积极、乐观、坚毅的性格更容易感染人,获得别人的认可。


杨孟衡的妻子是她的高中同学,也是一名高材生,曾被英国一间不错的大学录取。只是为了照顾杨孟衡,她才放弃了去攻读。

而且,当她决定和杨孟衡结婚时,虽然她的父母一开始有点顾虑,但很快就同意了,并没有瞧不起这个有身体缺陷的女婿。

希望这对有容貌焦虑的青少年来说有所启发。比起外在形象,良好的性格与品质更具感染性。

我们在上周的文章中也提到,容貌焦虑背后很可能有心理创伤。但在修复心理创伤后,要有意识地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质、性格,做一位人格健全、思想独立的人,这才更有利于寻找到灵魂伴侣,获得高质量婚姻。

杨孟衡说他很喜欢法律“大咖”罗翔老师。

他对于自己不寻常的经历,还有一路走来遇到的一些成绩和挫折,他引用了罗翔老师的一句话:

“每个人其实能做成什么事情、生活能成什么样都是很偶然的,我们都是被社会、被自己周遭的环境所裹挟着往前走的,最后即使做成了,个人因素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小的。”

我个人也喜欢罗翔老师。但我认为他这句话有一些消极,有点“宿命论”的味道。这可能与罗翔老师的一些个人经历、甚至不排除有一些心理创伤有关。

虽然,杨孟衡目前在事业上遇到挫折,未来的方向还不是十分明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还很年轻,有高学历、有能力、也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不明朗”其实意味着他还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他不断思考,甚至跨学科学习,他未来仍可以大有作为,完全可以干出一番成绩来。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可能遇到挫折,也会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抱着“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文:晴日心理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