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鸡蛋壳,财散人安乐——你对获得有恐惧吗?

不配得、不敢要的内心冲突,不仅会让我们不敢追求幸福,还会在获得之后表现为对自己的惩罚。


01


有位读者说,她丈夫有非常强悍的赚钱能力,但总会在赚到了一笔钱之后,就迅速的挥霍一空。虽然不会太影响家庭的正常的运作,但是她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家里的经济状态就不能更上一层楼呢。


后来,她才慢慢的理解了丈夫的行为。


公婆从不舍不得花钱,还曾被人给骗去了十多万的存款,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来的钱不但没有享用到,反而都贡献给了骗子。她的公婆都是极其节省的人,他们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儿子要节俭。他们的节俭程度,听丈夫说,小时候如果去了厕所忘记关灯,就会被父母吼上半天。


丈夫曾对她说:“父母辛苦攒了一辈子的钱,什么都没干就没有了,都不知道赚钱是为了什么?”她以前不能理解,就会对丈夫讲道理:“所以我们赚到钱以后,不要太节俭,但也不要乱花钱,要来提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她这话说得没有错,但是对丈夫没有用。


现在,她才领会到丈夫背后的心理动力:丈夫可能从小就觉得,穷苦到必须节俭得不能再节俭,才算是正常的生活状态。而手上突然赚了一笔钱,反而会让他内心不安,所以必须尽快挥霍掉才能坦然地过日常的生活。


这种潜意识的信念,不仅压抑了他自己的欲望,也让他无意识的去回避金钱。他真正回避的,是获得之后所带来的内疚感。因为父母节俭了一辈子,攒下来的钱一下就没有了。


但是,他强悍的赚钱能力,总是能让自己手上有一大笔钱。这意味着会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意味着会超越父母的穷苦生活,同时也颠覆了自己以往的生活状态。生活的颠覆会让人内心产生失控感,而我们天然害怕这种失控,哪怕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在这些冲突的影响下,他的内心既内疚又恐惧。他强悍的赚钱能力,虽然在别人的逻辑看来是幸福的,但是在他的潜意识逻辑来看,却是痛苦和难受的。所以他总是要把赚来的钱挥霍一空,一方面是表达对过去生活的忠诚,对自己不配得、不敢得信念的巩固;一方面是对自己拥有获得感的惩罚,对自己获得了之后所产生焦虑的释放。


02


广东话里有句俗语:“风吹鸡蛋壳,财散人安乐”。这句话,我最初是在周润发的电影《秋天的童话》中听到。周润发从赌场中出来,把辛苦工作挣来的工钱输了个精光,就好像是对自己的安慰或自嘲,他边走边说着这句话,虽然钱财都输光了,但身体似乎也轻松了。


或许,这就是潜意识中对自己不配得的一种催眠;

同时,也是潜意识中对自己得到之后的一种惩罚。


所以,为了避免惩罚,为了缓解焦虑和内疚,我们就会让自己在获得的路上走得慢一些、让自己更吃力一些;让自己在幸福和快乐的路上走得曲折一些,让幸福快乐打点折扣。


心理学者李雪说,她的一位朋友很会做生意,但总有个模式。就是每次很顺利的谈成了生意,到要签合同了,这位朋友就总是觉得坐立不安,总好像有哪里不对路一样。


然后,她就会犯一些错误。譬如:重要的材料忘记带,或是错过时间,耽误了航班等等。接着,自己再通过各种努力,付出各种代价,最后再签约成功。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好多次,结果就变成,似乎总要特别辛苦才能成功。


辛苦并不是成功本身需要的,付出那些辛苦的意义,似乎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我已经足够辛苦了,我终于配得到了,打了折扣的快乐之后,我就可以踏实的享受我获得的成功了。


因为,这位朋友的父母常常对她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钱哪有那么容易挣到。”


口头禅,是一个人习惯性或无意识地常说的话语。习惯或无意识的表现,常常反应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这跟口头禅使用者的性格、生活经历或情绪有关。


口头禅,不仅会呈现出个体的特质,往往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对这个人的感觉,以及和他的互动方式。


如果你在学校门口接过孩子的话,你就会发现,每个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会有很不一样的口头禅。


有的父母一见到孩子就脱口而出说:今天在学校过得开心吗?有的父母一见到孩子就问:今天的作业做完没有?今天上课有没有好好听课?今天在学校有没有打架?今天有没有被老师批评…。


其实,从父母见到孩子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注:我们在关心什么,我们在焦虑什么。


03


有焦虑很正常,家长的焦虑要家长自己负责,尽量不要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要知道,传递的不仅仅是焦虑的情绪,还有暗示。暗示就是一种催眠。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配得、不敢得的话,那么,比较他、控制他、否定他、抱怨他,都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有位女生收到闺蜜发来的美食照片,原来是闺蜜专门打包过来探望她,目前正在前往她家的路上。她很开心,就截图发了个朋友圈,并附上“想嫁”二字。


在一片艳羡和嫉妒的回复中,她的妈妈也冒泡附上了6个字。她说,这6个字破坏了她接下来一整天的心情。妈妈的留言是:女孩子要自重。


还有位朋友说,只要自己发吃的、玩的自拍到朋友圈,妈妈就会留言说:又去哪玩、又乱花钱。以至于她每次开心发个圈都要犹豫一下,最后只好选择把父母给屏蔽了。


似乎就好像父母没办法去感受到孩子的开心,也不愿去感受到孩子的开心。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考了满分的孩子兴高采烈的奔向父母,结果爹妈回一句:不要骄傲。


虽然道理都对,但是孩子的感受是:不能太开心。长此以往,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人格模式,用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爽透不能型人格。


因为父母长期活在不能爽透之中,如果孩子轻轻松松就得到了,那仿佛就变成了对父母最大的背叛。所以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冲突,会坐立不安,会无意识中把事情搞砸一些,不让自己得到;或者让自己得到得很辛苦、艰难。


作者:吴在天,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