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奇定律:为什么三人能成虎,以假可乱真?| 心理词条

谎话说了一百遍就能成为真相;

 

侍从们都夸赞皇帝的新衣服好看,于是裸体的皇帝真的被人误以为穿了“隐形衣”;

 

只要有更多的人认为双黄连可以治愈新冠,那么网上的双黄连口服液,甚至双黄莲蓉月饼、兽用双黄连也都会直接卖到脱销。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呢?

 

今天让我们来说一说——“韦奇定律”

 

阐述定义

 

韦奇定律:

 

即使你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主见,但如果身边有十个朋友看法你相反,那么的内心就很难不被这些看法所动摇

 

效应来源

 

韦奇定律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所提出,因此这个定律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这个定律向我们揭示了:很多时候,我们在做选择之前会征询周围人的意见,以便能够获取更多的消息和不同角度的看法。然而当他人意见都与我们本来的认知不相符时,就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混乱中,很难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

 

韦奇定律还拥有以下四个要点:


1.  一个人有自己的主见很重要


2 . 确定你的主见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这个主见是会根据你认知的更迭而进行改变的;


3 . 对于别人提出的建议,在没有听到和听完之前,不要带着预设立场与偏见去倾听。听完意见之后也不要全盘吸收与接纳,记得保持自己的主见;


4.  大家给出的意见不统一并不是值得烦恼的事情,但是如果商讨到最后依然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就会产生混乱的后果,导致失败的结局。

 

相关科普

 

  • 当你被别人的观点所动摇之后会怎么做? 

在管理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做羊群效应(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Herd Effect)。

 

在一群羊的前面横放一个栅栏,当头羊选择跳过栅栏的时候,后面的第二只、第三只也都会跟着跳过去。

 

羊群效应也被称作为“从众心理”

 

是指当个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中的某些影响,就会怀疑并放弃自己原有的观点、判断和行为,转而盲目去效仿“大多数人”的选择。

 

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个人的主见和立场是否坚定,能够理智的保持自己的判断,更重要的是“与众不同”这个特质会让我们承担不小的来自外部的心理压力以及被孤立、排挤、冷落的风险。

 

  • 为什么我们会去喜欢询问别人的看法?

 

答案是:人类天生就拥有着“爱分享”的本能。

 

美国经济学家拉斐尔·阿瓜约曾提出一个有趣的发现:


一位消费者如果对他买的产品非常满意,那么ta就会把这种感觉分享给周围至少8个人;但是如果ta对自己买的产品很不满意,那就会把这种糟糕的感觉分享给周围至少20个人。

这种消费心理现象,就被称作为:阿瓜约效应。

 

例如现在大家都会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会看一些美食博主、美妆博主们的分享与测评,这些行为的背后也是阿瓜约效应在作祟哦!

 

案例分享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战国策·秦策三》

 

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要将魏太子派往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希望他的大臣庞恭陪伴太子一同前往。

 

庞恭身为魏王的十分宠爱的臣子,非常担心自己离开魏国后会有人在魏王耳边诋毁陷害他。

 

于是临行之前,庞恭问魏王:“大王,如果今天有人向您报告说,集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会相信他的话嘛?”

 

魏王说:“我当然不会相信。”

 

庞恭继续问道:“那如果,又有第二个人向您上奏说集市上出现了老虎,你会相信他的话么?”

 

魏王答:“那我会开始有些怀疑了。”

 

庞恭接着问:“现在又有第三个人来对您说集市上有只老虎,您相信嘛?”

 

魏王点头说:“既然有这么多人都这样说,那我也只好相信了。”

 

听到了魏王的答案,庞恭心里更加担忧起来:“大王,街上本身没有老虎,然而三个人说有的时候,您便相信了街上真的有老虎。


如今我要陪同太子前往邯郸,邯郸离此地比集市更加遥远,在您面前诋毁诽谤我的又何止三个人?


还请大王千万要明察秋毫,不要误信了小人啊!”

 

魏王回答:“你的心意我明白了,放心地陪太子去吧!”

 

于是庞恭向魏王辞行,与太子一同前往邯郸。

 

而后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面前说庞恭的坏话,魏王起先还记着庞恭临行之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谗言越来越多,魏王真的相信了他们的话。

 

当庞恭陪着太子结束人质生活,返还魏国之后,果然再也未能获得魏王的召见。

 

个人见解

 

俗话说:三人成虎,七人成龙,十人成教,二十人可颠倒世间黑白。


环境的力量经常以超出我们认知的方式左右了我们的思维与决策。


甚至于在上面的故事中,即使我们已经提前预判了事情的发生并做了准备,然而当事件真正来临的时候,还是不可避免会被大众意识裹挟着放弃立场。


群体的力量自然是大于个人的力量,但绝大多数人做出的选择却并不一定会是适合你个人的选择。只有当我们的自我意识足够强,才有机会能够排除外界对我们的干扰,既能有选择的接受别人的意见,也不会就此偏离自己的方向。

 

因此,真正的难点其实在于:我们如何拥有一个坚定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属于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来构成。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等身心状态的认知,也包括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自我意识存在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然而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强弱之分。


自我意识强与自我意识弱的区别在于:自我意识强的人无论在经历什么事情都会将一部分的注意力关注于自身的状态上,而自我意识弱的人会无意识的“忘记”自己,将注意力全都投注于外部世界。


因此,想要增强自己的自我意识,实际上就是增强对自我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两个方面来入手。


观察需要分为前后两个步骤:首先是对外部世界、他人观点保持一种不带倾向性的倾听与观看。其次是视角转向自己,对于自己内部思绪的梳理、对于自己内部感受的关注等等。


然后可以将外部搜集到的信息与内部感受的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


ta的观点里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对于这个内容我的感受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赞同ta的观点?
…….


这种分析并不是将外界信息简单的做归纳与分类,“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


而是:“我觉得这件事情xxxxxx(我的感受),是因为……


“因为….”后面的那部分内容才是真正能够让你接近、挖掘和确定出自己自我意识的部分。而这种深入地向内追寻,正是培养坚定自我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从众”之所以能够变成一种我们无意识就会盲从的潮流,是因为它是拥有着很多好处的。


不仅仅是可以不动脑子、省事,还因为“人多力量大”可以帮助我们“分摊风险”。


这是一条非常“安全”的路,对于没有主见的人来说,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条“无忧”的路。


然而,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而为人,有什么是你想要去尝试去冒险体验的事物?有什么是出现在你人生中之后照亮了你心灵,想要不顾一切去做一个“追光者”?有什么是你来人世一遭想要无悔去走一趟的征程?


要知道那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取得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不从众的人。


一万个人或许在人生某个时刻会做出一万个相同的选择,最后每个人都会到达死亡,但是在死亡之前,他们所体验到的从来都不是一万个同样的人生。


就以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那首著名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来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的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 END –

 

作者:栾叶苏木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