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欺凌,“少年的你”是否也曾冷眼旁观?

电影《少年的你》中,校园欺凌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事实上,真实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比起电影场景,残忍的程度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度搜索校园欺凌,真实的新闻报导让人触目惊心。

每当新闻中出现可怕的欺凌事件时,人们就会想,“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以及“为什么没有孩子站出来阻止这件事?”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没有简单的答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们什么也不说是因为害怕,因为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目标!但是事实上存在一些信念和心理的过程从而导致孩子们对欺凌冷眼旁观。

 

信念1:

大家都可以接受这种欺凌,

所以如果我站出来反对,我会变得很小气而且不合群

 

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往往高估了同龄人对不良行为的适应程度。心理学家称之为多数无知( pluralistic ignorance)。

 

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通常不喜欢自己在同龄人眼中是怪异的、不合群的。所以尤其是男孩子,很容易将他们的态度和看法转变为他们眼中其他人都在做的事情。不管是酗酒,勾搭女孩子,还是欺凌,我们最终都会做一些不是出于大多数人意愿的事情。

 

信念2:

阻止欺凌不是我的责任义务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责任扩散,在校园欺凌中,即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会介入,阻止欺凌。

 

一般来说,旁观者越多,旁观者们就越不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人。但我们从研究中得知,在安全的情况下,旁观者的干预介入以及发声,或者告知相关的成年人,例如老师家长等,是制止欺凌的关键。

 

在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被魏莱等人推下楼梯,事后警方了解情况时,没有学生敢站出来作证,大家都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便是责任扩散的现象。

 

信念3:

这只是玩笑打闹,不算欺凌

 

这里涉及到一个防御机制,叫做合理化。它是我们对自己的安慰,从而原谅自己不好的行为。

 

合理化的防御机制可以包括这样的评论:

  • 这是他应得的,因为他很不合群

  • 她做了比我更过分的事,所以我做的也能理解

  • 如果不是他先这么做,我会这么干吗

  • 我们只是开开玩笑

 

作为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常见的合理化解释,看看你的孩子是否通过这些来解释为什么他们放任残忍的欺凌发生。

 

在电影《少年的你》中,我们看到了魏莱和她同伴残忍刻薄的一面,与此相伴的是她们的合理化解释。在警局中,谈到因饱受欺凌而自杀的胡小蝶,她们用“大家都很讨厌她”、“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等等的态度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信念4:

这霸凌太残忍了,不可能是真的

 

这是一种否认的防御机制。有时候,我们只是不想相信那些动摇了我们对孩子、社会甚至是世界看法的事情。

 

我们认为恃强凌弱的孩子都是坏孩子,但他们通常也有善良的一面。孩子们会想:我不可能是一个恶霸;或者:我的朋友永远不会那样做!

 

父母们告诉自己,我的孩子永远不会做残忍的事!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残忍刻薄的一面,也会做出可怕的选择。如果社会压力足够大,很多孩子会屈服并参与、嘲笑或默默目睹欺凌。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抹去孩子们的错误,而且通常情况下,轻描淡写孩子们的错误或者为此找借口也于事无补。父母们需要明白,自己的孩子有伤害他人的能力,并且能够想象他人在受到欺凌时的感受。同时,父母也需要知道自己有能力做正确的事情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当我们的孩子犯了错误,伤害了同伴,我们需要帮助他们以更友善的方式成长。这可能意味着一个真诚的道歉,做一些事情来弥补,或者作出相应的承诺。

 

有时人们认为反欺凌是将孩子们的玩闹“上纲上线”,甚至是压抑孩子们的天性。但是同情他人,换位思考并不是软弱或可耻的!关心他人可以激发自己的英雄主义、利他主义、慷慨的气质以及团队精神。反对并拒绝参与对同伴的欺凌需要真正的勇气。

 

作者:Eileen Kennedy-Moore Ph.D.
翻译:脑斧,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Why Kids Often Don’t Speak Up Against Bullying》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