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昂贵”的心理咨询,求助者何去何从?

文:曾旻
来源:心榜(ID:psytop)

– 01 –

心理咨询贵吗?

2020年1月,壹心理发布了《2019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用户偏好的咨询单价,女性416元,男性464元,同比2018年的384元与402元有所增长。


 单价400多一次的心理咨询,对用户来说,算贵吗?我们来算一笔账。


 首先,美国权威数据显示,人们在心理健康上的花费占月收入的1/12,是比较健康的标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换算成月是2561元。


若一次咨询按430元计,目前最常见的标准设置下,一个月4次咨询,人们每月需要1720元投入到心理咨询中,这将会花掉他们67%的月收入。


 所以「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于是,网络上有一些魔幻的现象,在多家搜索引擎中,关键词「心理咨询」最多的去向词为:「在线心理咨询免费」


不难理解,人们搜着「心理咨询」却发现——它太贵了,于是只得找找有没有免费的了。


– 02 –

贵。那怎么办?


在某乎上,关于「心理咨询太贵,我要怎么办」的求助帖,比比皆是,浏览量累计上百万。


除了表达对求助者的同情,感叹无可奈何之外,有价值的建议有两类:


1,寻求公益类组织或互助团体的帮助。例如,若你是在读大学生,一般学校都设置有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提供一定的免费心理咨询。


2,自助。例如,有人说,运动是最好的抗抑郁药。 前者对于一定范围的群体有所帮助,但覆盖面有限;后者对于轻症的人,或许是一些有效的手段,可对于中重症的人来说,也很难有实质性的帮助。


 当大家面对内心的痛苦,求助无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这样的质问:

用户想知道,为什么要以大众消费不起的价格,来把有需求的我拒之门外。这个问题,得到一批咨询师的回答,大致理由如下:

1,心理咨询学习成长的过程漫长,成本高,且难以量产;

2,成熟的心理咨询师活得也并不好,极少有咨询师能够完全靠咨询生活;

3,咨询师在工作的那50分钟,付出了很多,是非常费劲的,不信你可以看《扪心问诊》;

4,咨询师是否靠谱,普通人真的很难筛选,江湖水深,我也没辙。

 

但是这样的解释不够真诚,也没有站在用户(提问者)的角度去考虑,有一位网友犀利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行业没有把潜在的巨大需求,转化成掏钱包的需求。这让行业有一种非常浮躁的心态,很多新入行的咨询师,被表面上巨大的需求所蒙蔽,但事实上真正购买的人群极少,出的价位也远低。

目前的情况造成了一种行业内的“传销模式”,先入场的资深咨询师,来挣想要入场的新手的钱。这个模式形成后,就会导致在费用解释上有自恋倾向。认为咨询师的成长要大量的看书,参加系统的培训,然后参加个案的咨询,再进行终身持续的个人体验和督导,这些成本都应该用户来承担。

 

甚至这位网友直言不讳地说,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咨询费用定价在300左右,才是合理的。

 

以月收入的1/12来看,《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756元,月5646元,投入心理健康的费用在470元/月是合理的,而以4次/月的标准设置来看,单次价格在120元才是真正站在用户角度的合理。


– 03 –

定价之谜的背后

 

小学生都学过的曼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不是供给方(咨询师)和需求方(来访者)单方面决定。

 

目前行业平均400多/次的定价,基本上是咨询师(供给方)拍脑袋,缺少行业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尽管咨询师群体之间可能会互相参考,但这种定价策略,较少和用户(需求方)碰撞。就像某乎上大量咨询师的帖子所表明,咨询师只考虑成本和自己的生活,而不关心市场需求。

 

而平均120元/次的用户视角,也不见得就是可靠的。一个成熟的市场,一定存在不同的目标人群和价格区间,有贵的,也应该有便宜的。就像手机有699、1999、3999、6999、13999,任君挑选。

 

心理咨询也理应如此,有能力、有钱,想在自我成长和内心困扰的探索中,走得更深,从更深的人格层面去改变自己的,选择A;而没有钱,也有困扰的,无法走得更深,也有B选项。

 

当下的处境是,能够选择A的是少数;可是B选项是什么样,这个行业还无法给出答案。

 

当我和同行交流这个事情的时候,有一位朋友笑称:B选项现在是酒精、蹦迪……

– 04 –

没有PlanB的情况下

怎么选?

在壹心理发布的《2019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中,有这样几组数据,显露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从图中我们看到,尽管趋势是视频咨询和面对面咨询比例逐年增高,但直到2019年,绝对量上,语音咨询占近一半江山,而面对面咨询仅占18%


对此,壹心理的解释是「语音咨询因隐私性、价格低廉和便捷性原因广受用户欢迎」 


可是,在一个符合伦理的心理咨询设置中,不论用什么方式,来访者需要提供的个人信息是一样的(来访者信息登记表),能够被保密的程度也一样(保密协议/知情同意),隐私性差异并不大。

而远程咨询中(视频与语音),来访者也同样需要保证时间空间的稳定,而不是随便躺在床上,坐在客厅就可以进行。


寻找一个安全空间所需要的努力是类似的,只是或许不用出门,在家中的卧室或书房就可以,便捷性有所提升,但也不是非常大。


 真正最大的原因还是右图所示,实际能看到数据的影响因素——钱。人们在有限条件下,依然会尽可能选择便宜的方式——在不确定它们在效果上有多少差异的情况下。 


所以对于付不起的咨询费,用户的第一个应对手段是,尽可能选择最便宜的咨询方式 在《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注意用户人均年咨询花费数量,这个数量乘以12,是不是特别接近2019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这进一步验证了,收入的1/12确实是人们在心理健康上的承受能力。


 总花费有了,平均单价有了,一除,就有了右图——人均年咨询次数。


可以看到,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一年平均会做3-5次 这个次数可以做点什么呢?除了SFBT咨询师以外,其他咨询师几乎都会回答你:什么都做不了 


但是,我们也不能粗暴地将数据平均。有一种可能性是,有大量做了1次就脱落的来访者,拉低了这个平均数,依然存在少量持续20次甚至60次以上的长程来访。


我们看不到数据分布,这个判断也只是猜测。 如果分布接近正态,平均值能够有效代表整体,那么我们发现了用户应对咨询价格太贵的第二个办法——尽可能少做几次


– 05 –

结尾


在《2019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的结尾,壹心理预测了未来行业发展的四大趋势:心理健康服务层次多元、咨询师队伍专业化、咨询服务体验人性化、心理咨询服务科技化。

这些预测不痛不痒,似乎没有直击灵魂——人们付不起咨询费怎么办?


西方成熟市场的路有两条,商业保险和平价咨询。中国许多领域的实践证明了,我们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并不是西方的都可以拿来。


在心理行业这个领域,也是这样吗?


明天会是什么样呢?

– END –


作者简介:曾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作者。2017年度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著有畅销书《情绪的重建》,译著《创伤与记忆》。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
排版: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