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越来越多,孩子们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无知

我们的孩子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害怕比死亡更可怕的活着。

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听到青少年自杀或者自杀未遂的消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这个社会不得不直面的存在。

据腾讯网消息,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许多大人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条件比自己当年简直是天壤之别,怎么就会想不开;很多成年人嗤之以鼻,社会的压力可比学校里大多了,这些小孩承受能力怎么就这么差?


伏尔泰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让一个人崩溃的不一定是多大的事情,只会是那些他最痛苦别人却无法感同身受的一件件你看起来的“小事”。


人类是不断进化的物种,大人们拿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孩子相提并论本身就不是一件科学的事。

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下成长的当代未成年人,心智发展速度其实远超几十甚至十几年前的孩子,他们面对生活的情感已经有了自我判断和发展的机制。

但大人们还是习惯一味地去想孩子们灌输自己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去否认孩子自己产生的观点,在大人们眼里,孩子只能是孩子,是需要大人教大人管的孩子。

“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让孩子成为一个必须听话,不能有自我想法的“机器人”。

这种大人们眼中“我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教育,让孩子们感到的却是尊重的丧失,他们敢到不被尊重,不被理解,感到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从而开始丧失自信,开始自卑,变得胆小,没有自己的主意,也丧失了对世界的好奇。

其次如果我们去分析孩子们所面对的压力,那依然是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同的现象。

大多数大人们是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长大的,父母不会过分关注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给予的期望也是能平均分配的。但多数为独生子女的当今社会,一个孩子承载的就是全家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

不仅如此,这个开放的大时代,孩子还成为了父母们互相攀比的重要内容,孩子足够优秀,父母的脸上就有光。

但是这个足够优秀是一个没有上限的标准,它的对比标准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说我们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只是隔壁的那谁、亲戚家的那谁,现在已经可以高级到新闻里的那谁,电视里的那谁,朋友圈、微博种种孩子见都没见过的那谁。

在这个“神童”和“天才”辈出的时代,学习好的要求已经是一个无法明确的标准。当孩子发现身边的大人对十分努力提高的一两名的名次和十几分的分数嗤之以鼻时,自我否定的情绪只会日益严重。

成长与生活的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什么样的家庭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甚至让孩子做出极短的选择?

一项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有家暴行为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八成有过轻生的念头,五成以上会有性格缺陷,三成左右会在成年后做出违法的事情。

而一个家庭里绝对的阶级制度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父亲或者母亲的绝对权威会压制孩子自我的成长,变得没有主见、自卑甚至开始厌恶家庭。

父母习惯以爱的名义去管理孩子,以爱的名义压制孩子的行为,否定孩子的选择,却不知道这种爱可能会把孩子推向深渊。

很多父母一再向孩子强调,就算你再讨厌我,我也是给了你生命的人。

大自然神圣的生命延续,在他们口中成了无比伟大的恩惠。

父母忘了告诉孩子,是因为我们爱你才带你来到这世界上,所以当孩子发现自己并不能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发现自己只是欠父母很多很多的时候,他们认为只有把你恩赐于我的生命归还给你。

我们的孩子害怕的不是死亡,他们只是害怕活着时的难过、否定、责骂甚至殴打,当弱小的心灵无法承受周而复始的压力,无法达成遥不可及的目标,只有选择以最极端的方式逃避。


去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去思考孩子提出的想法与见解,去设身处地的体会孩子每一个你看来无所谓的小问题,去放下长者的姿态试着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这种爱,是孩子最需要的。

是的,孩子还太小,他们的能力不及大人完备,内心不及大人强大,思想不及大人成熟,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带领着他们成长的人,而不是一个站在终点催促他们跑快点,站在顶峰谩骂他们爬高点,置身事外否定他们的人。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心理圈圈主-黄衣心理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